我们应城人习惯把闹元霄叫作过月半。年小月半大,一个“闹”字,把吃元霄、踩莲船、舞龙灯这些热闹劲都数出来了。可是我,最喜欢最难忘的是吃母亲亲手做的月半粑子…… 顾名思义,这月半粑子不是平常的粑子,它有腊味,还带来了春的气息。记得我小的时候,每年元霄节前夕,母亲就把做粑子的料子准备好了。这料子大体分为三个部分:一是皮,炕熟了又叫壳子。成份主要是籼稻米,一般农家大都用细米代替。作法是将米磨成粉,粗细搭配,粗的为主,细的作粘,先炒成半熟,再掺进适量腊水,全凭手感做成拳头大小的粑窝子。二是馅,为主要成份。馅又分晕素两类。别看这不加肉的素馅 ,一般以萝卜和野地菜为主,再加上芹菜、大蒜、生姜、面筋等,不用炒熟其香野味就齐全了。晕馅一般不用鲜肉而用腊肉,节俭的人家把腊肉皮子也派上了用埸,这不是既节俭又有腊味了么?炒馅子的炒油是香麻油和菜油,可千万莫用猪油,因为年后的人们不喜欢油腻感。三是佐料,这得由家庭主妇按家庭成员的喜好口味来决定香甜苦辣了。 你别小看这做粑子的手艺。用米粉做皮,比不得用面粉做皮好做,弄不好它就散了。不是难捏拢,就是好露馅。说来也怪,这些到了我母亲手里,这皮也听话子,馅也不露了。做粑子的最后一道工序,不是蒸而是连炕带蒸。因为馅子是熟的,皮也是半熟的,只要把皮炕成壳就大功告成了。但火候一定要掌握好,即既不能把壳炕糊,又要有一定的硬度。原来那既是壳又兼有包装功能的粑子壳子就是这样诞生的啊! 多少年了, 过了月半,母亲让我带上月半粑子去上学,我就知道年己经过了,春天真的来了。后来到几十里远的地方去上初中,老人家总是少不了让我带上这粑子,因为它存放的时间长,有时顾不上热也吃了不闹肚子。后来进城参加工作了,母亲每年总是把亲手做的月半粑子从乡下送来,让我们全家人品尝。就这样,连我的儿子和孙子也喜欢这月半粑子了。 多少年了,到了过月半,我最喜欢最难忘的是这香喷喷的带有年味的月半粑子。在外地,在城里,你是很难尝到这原汁原味的农家粑子的。可我有这福气,这月半粑子溶进了我的母爱,也使我保持了乡土本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