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招聘 房产 车辆 生活 二手 黄页
新闻 楼盘 图片 联盟 论坛 留言 同学
简历 租车 分类 装修 交友 寻人 培训
快递 火车 酒店 Q群 网吧 天气 微信
当前位置:首页 > 论坛 > 帖子 >
楼主 应青 发表于 2008-06-11 06:39:28
艾草 ·艾山· 艾庙

艾草 ·艾山· 艾庙
            应青
    艾草是一种普通而神奇的草,俗称艾,学名蕲艾,是一种草本药用植物。每逢农历五月五日端午节,我国民间几千年来就有了采艾草、吃粽子、划龙舟这三大习俗。其中采挂艾草是为了驱虫、避邪、防毒。平常喜添贵子的人家,都用艾叶泡水给其“洗三”。我们有哪一个人没有受过它的恩惠呢?可人们往往不大重视艾草药用和经济价值的开发利用。据《本草纲目》记载:艾以叶入药,性温,味苦,无毒,纯阳之性,通十二经,具回阳、理气血、逐湿寒、止血安胎之功效,亦用于针炙。在宝岛台湾,精明的彰化同胞早把艾草产业推向了东南亚。这几年在河南安阳等地也形成了艾草种植加工一条龙医药产业。    
    艾草产地广,宜种植,多野生,有极强的生命力。蒲城东南八华里,有艾山,俗称跑马岗,与东边之同岭岗比肩而立。说是山,实际上是丘陵岗地。因为我们应城人习惯将狭窄的富水平原说成“河畈”,而往上走就称为“山上”了。说起这艾山,连应城人恐怕也不大了解,可它却盛产艾草。长荆铁路从王井国库一过,就到艾山了,也就是四里棚办事处艾庙村属地。这地域北高南低,由东十石头矶水库下游,辖两冲三岗,呈扇状向南幅射,恰似一匹奔马,这大概就是跑马岗的来历。人民公社时期,依靠集体的力量,修起了横跨艾山的飞跃渠,如今东干渠堤己成为3·5米宽的水泥村道。从渠边的艾庙村驻地到城区中心交通十分便利。这是一块福地,山不高,宜耕种,水无损,养地力,好田产粮,边坡产艾。火车沿着飞跃渠北干渠(连短港水库)走到三杨泵站,一路数华里,推窗一望,渠边陂地,一簇簇一丛丛长得最茂盛的就是艾草了。你不信吗?这里的艾草就是比别的地方长得又多又好,怪不得端午节到此采艾的人络绎不绝,不少农家还挑到城里换钱。这艾草的野生习性是耐旱,靠根部的侧生茎繁殖,不用栽植也不占用农田好地,就这样无声无息地世代繁衍默然奉献着。要是人工种植,一年可生长几荏,提高生产规模,加以开发利用,一定会有可观的效益。
    艾草是艾姓人的图腾。跑马岗这不起眼的地方,是艾姓人梦中的祖山。所以他们更喜欢称艾庙为艾山,村里人平常就叫“南山坟头”。从小,我的祖父就给我讲述那神草和艾姓的故事。每临端午,祖父神情庄重,沐浴更衣,给祖上敬香,并于当日凌晨,接露水采下艾草,加以菖剑,挂在神台和大门上面。听老人家说,艾草是靠天山的神水生长出来的,所以能驱邪防毒。而凌晨接露水采下的艾草,才能得其精华,既尊敬祖宗,又起到驱邪防毒的作用。我们艾家为禹王之后,最早生活在黄河上游之甘肃天水,后发展到黄河下游,尤以山东为盛,祖陵就在泰山。在从黄河流域向长江流域的历史性大迁移中,伴随着连绵不绝的灾害、战争和瘟疫。到了江西和湖北麻城,即明朝初,这种大迁移才基本尘埃落定。我的祖父一再说:你别小看了艾的功劳,没有它防毒治病,就没有我们艾家。所以艾姓人家走到哪里,就把艾草带到哪里,种到哪里,这就是艾庙的艾草长盛不衰的原故。祖上有一公,居黄滩艾堤,即是以行医积善为本,善用艾草制成中药,既有汤剂,也能针炙,其时声名远播。
    我祖初到艾庙时,这里叫宁桥。我族八世祖添觉公给宁姓东家打长工以谋生。后因其吃苦耐劳,又善农事,终成家业。艾姓人将架子湾以上岗坡地开发成能排能灌的数百亩良田,又修艾家大堰为水库,在宁桥湾南,古蒲城东南路边,宁桥桥头立祠堂,其时在蒲南盛极一时。有趣的是,这架子湾和碾槽湾、磙子湾成梯形排列,稻米自足有余,就发展起大米加工业,一度远销到京安随等地,这恐怕是应城最早的粮食加工产业了。族人之中,也因此有人发富起来。架子湾有一公,名百万,据称家有“百石良田,万贯家财”,富甲一方。应城东城墙一处据说是其出资所修,族人如是说,引以为荣。自始艾庙的地名就写在应城的地图上了。我祖父之所以懂这些族史,是因为读了点书的缘故。在我的曾祖父时,弟兄多,穷得没一个人能读书识字的。春节时贴对联都只知红绿而不知何意,误将“厨室生香”贴在“六畜兴旺”处,结果被有钱人嘲笑。为此才让祖父读了点书,因此才能识得族谱,农闲还能给父老乡亲说点善书。以农为本,勤耕养读,为艾家祖传家风,祖辈总是要求后人传承之。顺便说一下,现在我家堂叔伯致亲中,欣慰的是几乎每家都有大学生了。
    盛世续谱。1992年,应城境内与艾庙同祠的艾堤等地族人四修族谱。从谱上反映的史实,证实了我祖父所称:“天水世家,泰山为陵,江西香堂,麻城祖居,艾无二姓,两应一家。”原来这一说法是有据之说。《通志·氏族略》载:艾氏为“夏少康臣汝艾之后”。艾姓宗祠五言通用联:“陵邑新世第;天水道脉长。”上联典指春秋时期,齐国有位大夫名孔,因为住在艾陵(今山东省泰安东南),人们就叫他孔艾。他的后代,便以居住地名称的第一字“艾”作为自己的姓氏。下联典指艾姓的望族居甘肃天水。明洪武时,本族始祖本固公,携胞弟本帮本联由江西而到麻城,由麻城而到应山(今广水)。清康熙时,我祖润密公从孝感花园而到应山浆溪艾家湾,由应山而落脚应城,此乃艾庙艾姓的近源,居艾庙的便是八世祖添觉公。其后人分居艾庙、艾堤、毛岭、杨河等地,历六佰余载二十七世,人丁兴旺,枝繁叶茂。由此看来,应城艾姓算得上是从大山中走出来的移民。所以能发展至今,自当有勤劳创业本色,又能靠山遂水,得天时地利人和。
    艾庙艾堤两村,无论是合作化之初还是学大寨时,都在应城不甘落后,业绩颇丰。村里人说,比之一些发展快的地方,近几年显得乏力,原因是思想观念还不够开放。所幸村里的年轻人不是求学就是打工经商,家里的地老人们种也没有荒。可喜的是不少年轻人事业有成,把知识变为财富,反哺家乡的大有人在。值此改革开放,中华崛起之际,艾家后人,皆当承先启后,自强不息,定会有所作为。
(通联:湖北应城艾庙村 邮箱:Yhahq8216@tom.com)200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