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首页 | 招聘 | 房产 | 车辆 | 生活 | 二手 | 黄页 |
新闻 | 楼盘 | 图片 | 联盟 | 论坛 | 留言 | 同学 |
简历 | 租车 | 分类 | 装修 | 交友 | 寻人 | 培训 |
快递 | 火车 | 酒店 | Q群 | 网吧 | 天气 | 微信 |
当前位置:首页 > 论坛 > 帖子 > |
楼主 chrre 发表于 2005-04-09 00:01:46 |
硬件出师表 |
今天我们首先来认识一下十四武将,“三内、三外、两显、两声、四外设”,他们可都是栋梁之材,读者大人当谨记,机箱内的硬件): 三内指:CPU、主板、内存:硬件中的大小事宜你主要依靠他们打理。当大人你能合理搭配好三者的协作能力,则大人的硬件整体能力已经不可小视了。 五虎将之首,领军之将──CPU:他是一台电脑的核心,因为他担负这电脑大部分的运算和分析任务。 发展至今,CPU将军的手下基本形成了以Intel和AMD为代表的两个阵营,各自都有许多的拥户者。新近崭露头角的“中国龙芯”也被大家普遍看好。 而根据工作的不同他们又可分为控制(Control)单元、逻辑单元(Logic)和存储(Memory)单元三大部分。而他最擅长的工作就类似于一个工厂对产品的加工过程:进入工厂的原料(指令),经过物资分配部门(控制单元)的调度分配,被送往生产线(逻辑运算单元),生产出成品(处理后的数据)后,再存储在仓库(存储器)中,最后等着拿到战场上使用(交由应用程序使用)。 重要指数:★★★★★ 五虎将之二,躯干大将──主板:此“将”有电脑系统中的躯干之称,手下将士可分为AT和ATX两类,ATX主板上的电源接口与AT主板不同,ATX主板支持唤醒功能,但前提是“主板芯片组”必须支持。早期的主板上布满了电子元件和芯片,这些电子元件占用了很大的主板面积,功耗大,可靠性低,后来随着技术的发展,大部分的元器件都被集成到几块芯片中,所以我们就把他们叫做:“芯片组”(Chipset)。他们是决定主板性能的一个至关重要的部件,主要特点是提供对CPU的支持、对内存和Cache的管理等。 重要指数:★★★★★ 五虎将之三,内部联络官──内存:此“将”通常是配合主板工作,其特点是存取速度快,主要工作是架起CPU与外存储器联络的桥梁。旗下小将根据作战方式分为SDRAM、DDR、RDRAM三类,以战斗能力不同而分为:128MB、256MB、512MB等。 重要指数:★★★★★ 三外指:硬盘、光驱、软驱,他们负责电脑系统的“对内对外的联络协调”工作,因为他们存放着大量的数据和信息,如果没有他们的话,那无论是多么大的内存,还是多么快的CPU,那也只能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五虎将之四:大肚将──硬盘:硬盘是“三内”中的主将,作为最重要的存储设备,“大肚将”的地位一直没有动摇过。几十年的风风雨雨,已经使硬盘这个电脑中的“数据仓库”变得更为“成熟”,旗下IBM、西部数据、希捷、迈拓等均是知名大将。 重要指数:★★★★★ 首席外部联络官──光驱:光驱是另一种存储设备,由于和他配合使用的光盘价格低廉而被广泛应用,是目前最受宠的外部联络官。根据进入光驱阵营的先后大致可分为CD-ROM、DVD-ROM等。 重要指数:★★★ 外部联络官──软驱:因软驱盘片价格低廉携带方便,所以曾被广泛使用(目前电脑上使用的绝大多数是3.5英寸软驱,盘片一般容量是1.44M,但随着近年来硬件技术的不断发展,对移动存储的容量要求越来越大,新锐MO、移动硬盘等新生力量大批涌现,软驱已经渐渐显出老态。退役看来是不久的事情了。 重要指数:★★ 在十四将中,还有两对著名的孪生兄弟将军也是不可或缺的人物,首先让我们再来看一下,有电脑硬件系统的“面子将军”之称的两显兄弟吧! 所谓两显指的是:显卡、显示器,首先让我们先来看一下“显卡”。 面子将军──显卡:显卡又称为:显示适配器,他是主机与显示器之间连接的“桥梁”,显卡一般插在主板的插槽上,所以按显卡使用主板插槽的不同,可分为ISA显卡、PCI显卡和AGP显卡。另外还要提到的是“显示芯片是显卡最核心的部件,目前主流的显示芯片生产厂商有两家:一个是“NVIDIA”、另一个是“ATi”,在以后的出师表中,我再来为大家细细讲述!由于爱面子的原因,他在更新换代速度上是最快的,彼此之间的竞争也是最激烈的。 重要指数:★★★★ 面子将军──显示器:显示器显将军可能是所有将军中长得最漂亮的,直角、纯平、乃至现在流行的LCD,连脸上雀斑的个数(坏点),都会严格要求。 重要指数:★★★★★ 两声指:“音频哼哈二将”的助威助武两兄弟声卡、音箱,他们共同负责电脑系统的“宣传和娱乐”工作。 助威将──声卡:声卡是一台多媒体电脑娱乐的主要设备,当前的声卡一般有搭附主板上的板载声卡和独立声卡之分。 重要指数:★★★ 助武将──音箱:出征之前,得胜之后,音箱给读者大人你带来休息娱乐,战斗中阵阵擂鼓也可以激发你的士气。目前市场上主流的音箱:可分为2.1声道、4.1声道、5.1声道。一般来说一台2.1声道的音箱就足以满足你的需要了。 重要指数:★★★ 四外设指:机箱、电源、键盘、鼠标 五虎将之五,粮草将军──电源:大军未动,粮草先行。随着电脑的发展,大军出行,粮草的补给越来越成为了难题。除了以前的耗能大户硬盘、光驱、显卡、CPU、显示器等,现在的PCI声卡、SCSI卡、内置Modem、刻录机以及各种各样大大小小的机箱风扇、CPU风扇、显卡风扇等等,都对粮草补给能力提出了严峻的考验。当你发觉你的电脑不像以前那样稳定,经常莫名其妙地死机或重启,很有可能就是因为主机中的设备太多,电源无法为这些设备提供足够的能源,导致应用程序运行时电脑无响应而瘫痪。由此可见,CPU是电脑的指挥中心,而电源就是电脑的动力源泉。 重要指数:★★★★★ 至于其他三位将军旌旗将──机箱以及键兄鼠弟(键盘、鼠标)等由于能力相对单一,这期就先不给读者大人多作介绍了,详情将会在以后的《硬件出师表》──四外设篇,为大家详细分析。 硬件兴隆之路是漫长的,并且十分困难,但是只要读者大人坚持,不断努力和尝试、失败、再尝试、再失败,并最终将问题成功地解决,喜悦和成功就是属于你的,并将最终得到硬件之天下了。读了这期的“硬件出师表”,相信读者大人一定对你手下十四将有了初步了解,以后经过“超频之役”、“升级之役”等。读者大人将会加深与十四将的默契。下期阿King将为大人更详细地叙述“三内”:“CPU、主板、内存“之间的故事,要知演义如何,请听下回“分解”。 |
1楼 chrre 2005-04-09 00:02:32 |
书接上回,在电脑硬件的发展史上要说重要性可能没有谁能和位居“五虎将之首──‘领军之将’──CPU”相比了!他手下的奔腾(Pentium)和阿斯龙(Athlon)等系列的每一个“新人”出现都会给整个行业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影响之深远已不仅仅是给电脑带来了一颗功能更强大的“芯”这么简单,可以这么说,硬件天下的每次改朝换代都是因CPU而起,现在就让臣阿King带读者大人来认识这些曾经或者正叱咤风云的人物吧。 一、两大家族 Intel家族 成员包括:P4、PⅢ、PⅡ、Celeron Ⅱ…… 重要性:★★★★★ 出新率:★★★★★ Intel家族是CPU将军手下第一家族,从最早的8086到现在当红小生P4,虽然两者在功能上已经不可同日而语,但是它们对于整个硬件天下都是有功之臣,虽然德高望重,但是在推陈出新的速度上一直不让晚辈,随时都处于引领时代潮流的地位,甚至在许多人眼中“Intel”这个词几乎就是CPU的代名词。 AMD家族 成员包括:K7、K6、Athlon XP、Duron…… 重要性:★★★★★ 出新率:★★★★★ 有“独行的角斗士”之称的AMD家族,虽然出身没有Intel家族尊贵,但是依靠其Athlon系列杰出的代表K7处理器而一举成名,并迅速成为大批DIY爱好者的拥护对象,并且因为其更多的特性,能做到有的放矢地改进,而备受推崇。另外,在家用PC市场获得成功后(这里只能说AMD取得了很小的成绩,因为Intel新一代的超线程P4已经使AMD感到前所未有的压力了),AMD开始进军低端服务器市场。Athlon MP在性价比方面,同样也给Intel造成了前所未有的压力。 二、文治武功 了解了CPU两大家族的历史之后,我们再来看看CPU将军的文治武功。 主频:就是CPU的时钟频率,英文全称为CPU Clock Speed,简单地说也就是CPU运算时的工作频率。一般说来,主频越高,一个时钟周期里面完成的指令数也越多,当然CPU的速度也就越快了,而快的意义在于将军大人的指令就可以更快速地传达下去,而部下的反馈也将更加及时,所以当遇到问题的时候速度更快的CPU芯片将能最快地做出反应。 外频:就是系统总线的工作频率。它是将军指令到达前线将士手中的速度。 倍频:则是指CPU外频与主频相差的倍数。它是后方处理遇到事故的速度。 阿King提示:三者关系十分密切。主频=外频×倍频。外频和倍频决定了CPU将军内部交流速度,在信息化战争的现代,通讯的畅通是保证胜利的前提条件。另外我们通常所说的超频就是指超主频,即让CPU工作在更高的主频上,它是为了达到特殊目的的特殊做法,后面我们将作专门的介绍。 L2 Cache(军机处):CPU将军手下实际处理前方信息的机关。 CPU处理的数据是从内存那里来,一般我们把数据放在外存器上(比如:硬盘等外部存储设备),通过内存再进入CPU进行处理的。但是随着CPU技术的不断发展,由于内存和CPU之间的运算速度存在差距,因此便出现了高速缓存。高速缓存是CPU与内存之间的“桥梁”,大容量与高速度的缓存能极大提高CPU的整体性能,另外缓存又可分为一级缓存和二级缓存,也就我们常说的L1 Cache和L2 Cache。目前一般的CPU都是512KB(全速)/256KB(全速) L2 Cache,而对于Intel Celeron则是On-die128KB L2 Cache。 数据总线宽度(传令官):是CPU将军手下传令兵数量的多少,多则快速,少则慢。 数据总线宽度又称字长,指CPU一次能接纳和处理多少位数据,其宽度越大,就意味着CPU的性能越高。 工作电压(士兵的薪水):是部队的薪金总额,拖欠工资则必然会影响这个CPU将军手下的运作。 任何电器在工作的时候都需要电,自然也会有额定的电压,CPU当然也不例外了,工作电压指的也就是CPU正常工作所需的电压。早期CPU(286-486时代)的工作电压一般为5V,那是因为当时的制造工艺相对落后,以致于CPU的发热量太大。但随着CPU的制造工艺与主频的提高,近年来各种CPU的工作电压有逐步下降的趋势,以解决散热过高的问题。目前一般台式机用CPU工作电压为3.3V/2.2V,而笔记本电脑专用的CPU的工作电压就更低了,甚至达到1.2V,这样的话功耗就大大减少,而散热也大为减少,当然,其生产成本也就大为提高。 数字协处理器(参谋处):是为CPU将军出谋划策的地方,起到加速处理信息的作用。 数字协处理器需要配合CPU使用,主要的功能就是负责浮点运算。由于在486以前,是没有内置协处理器的,因此386、286、8086等CPU的浮点运算性能都相当落后,相信接触过386的朋友都知道主板上可以另外加一个外置协处理器,其目的就是为了增强浮点运算的能力。然而在486以后,CPU一般都内置了协处理器。 指令集(内部密码):是CPU将军系统中特有的暗语,古代叫虎符,现在叫密码,只有使用它们,底下的将士才会接受调遣。 士兵的任务就是执行上面的任务,可是为了防止有人假冒的情况,你需要专门的指令来调遣他们,而指令集正是要把我们的那些要交给计算机的那些复杂的运算转换成加减法来实行,所以对不同种类的信息,要用不同的指令来转换,因而形成了指令集。目前比较著名的指令集,有由Intel公司开发的MMX指令集、SSE2指令集,由AMD公司开发的3D NOW指令集等。 三、点将台 下面让阿King带大人来认识两位青年才俊。 1.首先我们来认识Intel旗下第一将──P4,它也是一个32位的处理器,正像我们上一期提到的那样,Intel所推出的Pentium 4系列CPU有两种核心。 大家知道了一些CPU的性能指标,也看了一下P4,接下来再让我们实战了解一下如何认识CPU的编号,所示是一块Socket 423接口的P4 1.5GHz的CPU。 阿King提示:士兵都是有军衔的,通过军衔可以看出他的级别,身份,和出身,通过看CPU芯片上的数字标签我们就可以对我们手中的CPU有个比较清楚的了解。 图示,前两行是Intel Pentium 4,即P4处理器,不同批的P4上这两行字的大小是不同的。 接下来的第三行“1.7GHz/256/400/1.75V”,它们分别表示处理器工作频率/L2缓存大小/前端总线频率/工作电压,所以我们可以知道这是一颗1.7GHz、L2缓存有256KB、前端总线400MHz、工作电压1.75V的P4处理器。 第四行“SL57V MALAY,SL57V”表示处理器的S-Spec编号,从这个编号也可以查出处理器的其他指标,是否盒装也是靠这个编号来识别的。S-Spec编号后面是生产的产地,这个处理器是马来西亚生产的,此外还有COSTA RICA等其他地区生产的。 第五行L118A981-0023,表示产品的序列号,这是一个全球唯一的序列号,每个处理器的序列号都不相同,区域代理在进货时会登记这个编号,从这个编号也可以了解处理器到底是经过什么地方 阿King提示:如果你在购买CPU的时候想查询你所购买的是否是真正的“原包”的CPU的话,你就可以拨打Intel的免费咨询热线“800—820—1100”,然后告诉Intel的工作人员你的CPU上的这行序列号,那么工作人员就会告诉你的这个CPU到底是否正宗,另外你也可以登录网址http://support.intel.com/sites/supp... 第六行的“I”代表产品注册标志“Intel”。 2.再来看AMD旗下第一将──Athlon XP。 Athlon XP的表面呈茶褐色,以前Athlon正面集成的那12个电容全部被集成到了封装的背面。Athlon XP的编号与Athlon、Duron一样,都是刻在CPU的核心。其具体意思如下: 第一行不用多说,“Athlon”表示该CPU是Athlon系列,这一点Athlon XP与雷鸟是一样的。 第二行中,“AX”是Athlon XP特有的标志,雷鸟没有这个“X”,只有一个“A”。“1600”是主频,这点好理解。“D” 为封装形式(D=OPGA,A=PGA,M=卡匣式,其他为TBD),雷鸟、毒龙采用的是传统陶瓷封装,也就是Ceramic-PGA封装,所以它们的编号中对应的这个字母是“A”;“M”表示工作电压(S=1.5V、U=1.6V、P=1.7V、M=1.75V、N=1.8V);“T”表示工作温度(Q=60C、X=65C、R=70C、Y=75C、T=90C、S=95C),注意,这里的工作温度是指CPU最高能承受的温度;“3”为L2 Cache的容量(1=64KB、2=128KB、3=256K;“C”表示FSB(A/B=200MHz、C=266MHz)。 第三行中我们只要知道“0137”这四个数字的含义就行了,这四个数字表示的是CPU的生产日期,如“0137”就表示这块CPU是2001年的第37个星期生产的。 CPU是硬件中最重要的部件,了解了上面的知识,读者大人想必对“领军之将──CPU”有了比较详尽的认识。Intel和AMD之争也将继续下去。人常说“两虎相争必有一伤”,但是在阿King看来,正是两者的竞争才带动了整个行业的发展。下期阿King将为读者大人讲解躯干大将──主板。要知演义如何,请听下回分解。 |
2楼 chrre 2005-04-09 00:03:04 |
不断地技术革新是电脑生存的基础,而每一次技术的进步最直接的技术协调人就是我们这次介绍的主角──主板将军了。每个新技术的出现都必须得到它老人家的认可,一旦得到认可,它就会将它加入最新的芯片组秘籍中,则技术将以最快的速度在全世界得到传播。现在就让我们来认识这位老将军吧! 一、文有BIOS,武有芯片组 主板全称为电脑主机板,是电脑系统中最大的一块电路板,它的英文名字叫做“Mainboard”或“Motherboard”,简称M/B。我们知道,主板是一块集成了各种电子元件、插槽的矩形电路板,为了规范主板的尺寸大小、形状及各元器件的布局方式,于是出现了诸如AT、Baby AT、ATX、Micro ATX等板型标准。 阿King提示:ATX是目前最常见的主板结构,它是由Intel于1995年7月提出的。Micro ATX也叫Mini ATX,它是ATX结构的简化版。与ATX相比,少了一些扩展槽,因此板型较小,能降低生产成本。说简单点,从外观上看,ATX主板是“大板子”,Micro ATX是“小板子”。 主板上布满了各种电子元件、插槽、接口等。它为CPU、内存和各种功能(声、图、通信、网络、TV、SCSI等)卡提供安装插座(槽);为各种磁、光存储设备、打印机和扫描仪等设备以及数码相机、摄像头、“猫”(Modem)等多媒体和通讯设备提供接口。 当然实力超群的主板大人手下也有一批文可安邦,武可定国之人,它们就是文臣BIOS和武将芯片组。 1.BIOS 特长:出谋划策,维护稳定 重要性:★★★★★ BIOS英文全称是“Basic Input Output System”,中文是:基本输入/输出系统,它内植于主板的ROM上。实际上BIOS就是被固化到计算机中的一组程序,为计算机提供最低级、最直接的硬件控制,并保存在主板上一块闪存芯片中。它负责解决硬件的即时需求,并按软件对硬件的操作要求具体执行,负责解决硬件的即时要求。一块主板性能上的稳定性、兼容性等关键问题,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板上的BIOS管理功能是否先进。 阿King提示:BIOS的两大家族! (1)“今日霸主”:Award 由Award Software公司开发的Award BIOS系列产品,目前市场上80%以上的主板都采用它,Award BIOS有许多版本,现在用得最多的是6.X版。 (2)“明日黄花”:AMI AMI公司出品的AMI BIOS,因对各种软、硬件的适应性好、硬件工作可靠、系统性能较佳、操作直观方便的优点受到用户的欢迎,但现在因为种种原因渐渐地没落了。 2.芯片组 特长:统领大局,指引发展 重要性:★★★★★ 芯片组(Chipset)是主板的核心组成部分,一块主板的性能稳定与否和芯片组有很大的关系,武可定国就在于此。按照在主板上的排列位置的不同,芯片组通常分为北桥芯片和南桥芯片。北桥芯片提供对CPU的类型和主频、内存的类型和最大容量、ISA/PCI/AGP插槽、ECC纠错等支持。南桥芯片则提供对KBC(键盘控制器)、RTC(实时时钟控制器)、USB(通用串行总线)、Ultra DMA/33(66)/100EIDE数据传输方式和ACPI(高级能源管理)等的支持。其中北桥芯片起着主导性的作用,也称为主桥(HostBridge)。 阿King提示:整合主板,简单地说就是指集成了显卡、声卡等重要芯片的主板。它们采用的就是 “整合式”主板芯片组──将图形、音效,甚至网络等过去必须要以扩充卡加装的外围功能整合到芯片组里。如Intel的810、815E系列芯片组,就整合了显示芯片、声卡芯片等功能。这类主板无须加装显卡、声卡就能显示图像、播放音乐,这些所谓的“显卡”、“声卡”就是我们常说的“集成显卡”、“集成声卡”。整合型主板能降低成本。 二、文治武功 从外部认识了主板将军以后,按照老习惯,下面我们选择两个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技术参数来看看主板将军的文治武功。 1.主板的外部频率 在上期介绍CPU将军时,我们知道目前的CPU有着不同的外频,而芯片组的一个重要性能就是对CPU外频的支持情况。芯片组支持的外频必须与CPU的外频一致,两者才能正常工作。 2.支持的内存容量及种类 目前的内存主要有三种,即最常见的SDRAM,如日中天的DDR SDRAM,还有就是高端产品RDRAM了。以目前最火爆的P4 CPU为例,同样的一颗CPU却有好几种主板芯片组对它提供支持,在内存的支持上更是高中低一应俱全,如i845芯片组支持SDRAM;i845D、i845、i845G则支持DDR SDRAM;i850则支持RDRAM。不同芯片组所支持的内存类型、最大容量不同,而这些都将影响整台电脑的性能及可扩展性。 三、点将台 现在阿King就按照图1的主板将军分布图为读者大人依次讲解。 1.CPU插座(中军大帐):领军之将CPU的住所。 不同主板的CPU插座,可以支持不同的CPU,时下支持最为流行的“P4”的插座就是“Socket478”插座。 2.板卡的插槽(兵营):主板上的各种插槽是显卡等各位大将的安身立命之所。 插槽是主板连接显卡等重要板卡的“通道”,目前主板上一般都有PCI、AGP等插槽。 PCI槽:PCI槽的颜色一般都是白色,是一种先进的局部总线,它已经成为局部总线的标准。由于PCI插槽的引线与ISA插槽距离相对比较近,因此PCI槽的引线并不比ISA槽少,我们常用的板卡插在PCI插槽上有:“显卡”、“声卡”、“网卡”等。 AGP槽:AGP总线不与其他设备共享带宽,一般位于PCI插槽和北桥芯片的中间,只能插显卡。总线宽为32位,时钟频率有66MHz和133MHz两种,最大数据传输速率分别高达266MB/s和533MB/s。AGP以主存为帧缓冲(Frame Buffer),可将纹理数据存储在其中,从而减少了显存的消耗,实现了高速存取,有效地解决了3D图形处理的瓶颈问题。目前AGP插槽一般可分为:“AGP 2×”、“AGP 4×”、“AGP 8×”等几种。 3.接口(运粮通道):IDE接口和软驱接口是主板这位躯干大将与“大肚将军──硬盘”以及众联络官(软驱、光驱)联系的重要通道。 IDE接口:IDE接口可以分为IDE1和IDE2。一般情况下,IDE1口连接硬盘,IDE2接口连接光驱。通常IDE接口都靠近内存插槽,并平行于内存插槽。目前红极一时的ATA/133其实就是IDE的一种新标准(传输速率为133MB/s),但只有硬盘速度跟得上才能充分发挥ATA/133的优势,光驱是不可以的。 软驱接口:软驱接口是用来连接主板和软驱的,多位于IDE接口旁,比IDE接口略短一些,因为它是34针的,所以数据线相对也要窄一些。 4.外部接口(驿站):它们分布在主板将军的侧面,是和外面联系的枢纽。 PS/2口:PS/2口的功能一般比较固定,它仅能用于连接键盘和鼠标。键盘的接口为紫色、鼠标的接口为绿色。 COM口:COM口又叫做串口,它们一般用来连接串行鼠标和外置Modem等设备。COM2接口比COM1接口的响应具有优先权,另外COM口的传输速度一般比PS/2口稍慢一些。 MIDI口:一般为游戏杆接口,接口中的两个针脚用来传送MIDI信号。 LPT口:又称并口,它一般用来连接打印机等设备。采用25脚的DB-25接头。 USB口:USB是“Universal Serial Bus”的缩写,意思就是“通用串行总线”。USB口也是时下最为流行的接口,最大可以支持127个外设,并且可以独立供电,其应用非常广泛。目前V1.0、V1.1版的USB,是针对中速与低速产品应用所制订,最高传输上限为12Mbps,最低速通道则为1.5Mbps。高速数据传输部分目前由USB2.0来负担,最高速通道上限为480Mbps。 没有光驱你也可以读外部数据,因为你有网络、闪存等很多选择;没有鼠标你也可以控制电脑,因为你有键盘、手写输入等可以选择。一句话,没有它们对于你的电脑系统都不是致命的,可是当你没有了主板,你就会觉得天崩地裂,群龙无首。主板能载舟,亦能覆舟!选一块好的主板绝对值得!下期的硬件出师表中,阿King将为读者大人介绍内部联络官──内存。要知演义如何,请听下回分解! |
3楼 chrre 2005-04-09 00:03:28 |
书接上回,在所有的电脑配件中,“五虎将”之一的内存虽然没有CPU那样威风,身板也没主板那样“魁梧”,但他却是一个非常特殊的人物──就是靠他,CPU与外部存储器才能进行通讯。虽然他并不直接参与数据的处理,而只是一个流通渠道,但他的能力大小,直接关系到整个军队的作战能力;除了其特殊的身份外,内存也是所有硬件将军中脾气比较怪的一个──一旦IT市场上有什么风吹草动,往往最先受到影响的就是内存!加上一些JS的恶作剧,内存的身价往往能一夜暴涨几倍!如此神秘的人物,就让臣阿King给读者大人引见一下吧…… 一、三大家族 SDRAM家族 成员包括:PC100、PC133…… 重要性:★★★★ 别看现如今SDRAM家族已经风光不再,但在早两年,该家族可是内存将军手下的得力干将,也是人数最多的一个家族。如今那些稍微上了点年纪的电脑中,依然能看见SDRAM的身影。可惜如今竞争残酷,随着其他硬件将军能力的快速提高,SDRAM渐渐暴露了它能力不强的弱点,在这“能者上,庸者下”的特殊年代,SDRAM也逐渐由前台退到后台。唉,谁叫技不如人呢…… DDRSDRAM家族 成员包括:PC1600、PC2100、PC2700、PC3200…… 重要性:★★★★★ DDRSDRAM可是当前内存将军手下的当红新贵,从其名字上就可以看出,该家族与SDRAM有着某种特殊的关系。没错,DDRSDRAM其实就是从SDRAM家族分化而来的。这个“DDR”也就是“双倍速”的意思。也就是说,在作战时,一个来自SDRAM家族的将士与一个来自DDRSDRAM家族的将士,当他们的行进速度一样时,DDRSDRAM能在单位时间内向敌人发射两颗子弹,而SDRAM则只能发射一颗!可见,一个DDRSDRAM将士的能力相当于两个SDRAM。DDRSDRAM家族走红也就不奇怪了! RDRAM家族 成员包括:PC600、PC700、PC800、PC1066…… 重要性:★★★★ RDRAM家族是内存将军旗下一支特殊的队伍,该家族的组建是由鼎鼎大名的Intel提出来的。早期的RDRAM主要面向服务器与工作站,从这一点可以看出,该家族成员的本事应当是非常不错的──RDRAM与DDRSDRAM一样,在工作周期的上下沿都传输数据,以产生双倍的数据传输时钟。不过RDRAM在一个传输沿中最多只能传输16bit的数据,因此他在一个传输周期的实际数据传输量只有32bit,比DDRSDRAM内存的64bit数据带宽少了整整一半!可见,虽然RDRAM也是“双枪王”,但发射出去的子弹的数量却没有DDRSDRAM多。为了弥补这一不足,RDRAM便在发射速度上动起了脑筋──提高工作频率,这样威力就大了起来! 按说RDRAM的本事确实不错,内存将军当初培养RDRAM的目的也就是为了配合P4CPU的工作。当然,RDRAM的能力并没有让大家失望,他与其他将军配合得很好,可RDRAM却有一个致命的缺点──军费开支过大!当RDRAM出征战场时,他们必须成双成对去,否则就不能工作,如果实在人手不够,也得派一个木偶陪着他,否则他就罢工! 二、文韬武略 了解了内存三大家族的基本情况后,再让臣阿King来介绍一下内存的文韬武略,让读者大人对内存的了解更深一步。 工作频率:一般说来,频率越高,一个时钟周期里面完成的指令数也越多,当然内存的速度也就越快了。 tCK(时钟周期):tCK是“ClockCycleTime”的缩写,它代表了内存可以运行的最大工作频率,数字越小说明内存所能运行的频率就越高。 tAC(存取时间):与时钟周期不同,tAC仅仅代表访 问数据所需要的时间,也就是内存将军平时阅读下面送上来的“军情快报”所需要的时间。 CL(CAS延迟时间):CL(CASLatency)是内存性能的一个重要指标,它也就是内存将军在看完“军情快报”后,从思考作战方案到最后决定方案的时间。如果将军大人聪明能干,那么看完“军情快报”后应该能够迅速制定出一个作战方案,这样我方就能抓住战机,快速反应,战胜的把握就要大一些了。可见,这个CL时间越短越好。 内存带宽:内存带宽也叫“数据传输率”,是指每秒钟访 问内存的最大位(Bit)数(或字节数,即Byte数)。前面我们已经说过,内存将军是联系CPU和外部存储器的桥梁,而这“内存带宽”反映的就是这“桥梁”的大小、宽度,也就是内存将军的综合能力。从前面可以看出,提高内存的工作频率、降低tCK、tAC、CL值能够起到提升内存能力的作用。那么如何系统地评价内存将军的内存带宽呢?我们一般采用下面这样一个公式:内存带宽总量(M=最大时钟速频率(MHz)×总线宽度(bits)×每时钟数据段数量/8。 那这个公式的具体意义是什么呢?首先来看最后面的“每时钟数据段数量”,前面我们已经介绍过,SDRAM每个时钟段只能传输一次数据,所以SDRAM的这个数值就是“1”;而DDR SDRAM和RDRAM则应该是“2”了(前面说过他们二位都是“双枪王”)。至于前面的“最大时钟频率”则是此时的前端总线频率,而“总线宽度”则不同家族的内存其数值不同,比如SDRAM和DDR SDRAM是“64bit”,RDRAM则是“16bit”。公式的最后面之所以要除以8,是为了将单位bit转换为字节。 阿King提示:通过上面的公式我们可以计算一下一根标准的PC2100 DDR SDRAM内存的带宽了:其最大时钟频率是133MHz,而它的内存总线宽度为64bit,每时钟同期数据段数为2。所以(133×64×2)/8 = 2128MB/s。一秒种能够传输2128MB,现在你知道为什么这种内存叫做“PC2100”了吧? SPD:SPD的全称是“Serial Presence Detect”,即“连续存在侦测”,它保存了该条内存的各种性能参数,如容量、芯片厂商、工作速度、是否具备ECC校验等等。这些内容都是内存厂商输入进去的,最后保存在一个EEPROM芯片中。 三、点将台 通过前面的介绍,我们不难发现如今内存将军旗下最得意的干将非DDRSDRAM莫属。下面,就让臣阿King向读者大人详细介绍一下他吧。 1.外观特点 DDRSDRAM貌不惊人,由于他脱胎于SDRAM,所以相貌与SDRAM有很多相似之处──在一块长长的PCB板上,整齐排列了多块内存芯片,而那下面一排金光闪闪的引脚,则是内存将军与其他硬件将军进行交流的通道,学名叫做“金手指”。可见,一根内存是由PCB板、内存芯片、SPD芯片、金手指及其他配套元件组成的。 阿King提示:从外形上看DDR与传统的SDRAM相比差别并不大,它们具有同样的长度与同样的管脚距离。只不过DDR内存有184只管脚和一个小缺口,而SDRAM是168只管脚及两个缺口。 2.关于“军衔” 可能很多人都知道DDRSDRAM家族中的成员有多种“军衔”,比如PC2100、PC2700什么的,可还有什么DDR266、DDR333、DDR400之类的所谓“军衔”,那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 阿King提示:实际上这些“军衔”之间是有一定联系的,比如说“DDR266”,它实际上指的是该内存的工作频率是266MHz(注意此时系统的FSB是133MHz,但由于DDR在时钟脉冲的上升和下降沿都能传输数据,也就是“双枪王”,所以他的实际工作频率就成了266MHz),与该“军衔”对应的就是“PC2100”。前面我们说过这“PC2100”实际上就是该内存的“内存带宽”。由于PC2100内存的工作频率实际上就是266MHz,所以“PC2100=DDR266”,这两种军衔虽然符号不同,但实际上是一样的,它们都说明该内存“工作频率为266MHz,内存带宽为2100MB/s”。 3.数字标签 目前市场上的DDRSDRAM品牌并不多,生产DDR内存芯片的厂商也就三星、现代等几家。下面以较常见的现代DDR芯片为例,谈谈编号的识别。 现代芯片编号格式一般为:“HY5abcdefghijklm-no”。其中HY代表现代公司的产品;5a表示芯片类型(57=SDRAM,5D=DDRSDRAM);b代表工作电压(空白=5V,V= 3.3V,U= 2.5V);cde代表容量和刷新速度(16=16Mbit、4KRef,64=64Mbit、8KRef,65=64Mbit、4KRef,128=128Mbit、8KRef,129=128Mbit、4KRef,256=256Mbit、16KRef,257=256Mbit、8KRef);fg代表芯片输出的数据位宽(40、80、16、32分别代表4位、8位、16位和32位);h代表内存芯片内部由几个Bank组成(1、2、3分别代表2个、4个和8个Bank);I代表接口(0=LVTTL[LowVoltageTTL]接口);j代表内核版本(可以为空白或A、B、C、D等字母,越往后代表内核越新);k代表功耗(L=低功耗芯片,空白=普通芯片);lm代表封装形式(JC=400milSOJ,TC=400milTSOP-Ⅱ,TD=13mmTSOP-Ⅱ,TG=16mmTSOP-Ⅱ);no代表速度(7=7ns[143MHz],8=8ns[125MHz],10p=10ns[PC-100CL2或3],10s=10ns[PC-100CL3],10=10ns[100MHz],12=12ns[83MHz],15=5ns[66MHz],K=DDR266A,H=DDR266B,L=DDR200)。 例如:“HY5DU28822T-H”表示该芯片是一块现代生产的符合PC2100标准的DDRSDRAM。 内存是硬件中一个非常特殊的角色,通过上面的介绍,相信读者大人对于内存特别是其中的DDRSDRAM应该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随着技术的发展,内存的发展也将步入一个新的阶段。下期的硬件出师表中,阿King将为读者大人介绍大肚将军──硬盘,要知演义如何,请听下回分解! |
4楼 chrre 2005-04-09 00:03:59 |
硬盘是“三内”中的主将。作为计算机中最重要的存储设备,硬盘的地位一直没有动摇过。别看硬盘是个大腹便便的大肚将军,可人家肚皮里装的可是军队赖以生存的粮草啊!其他将军碰到硬盘将军,往往都羡慕地拍拍它的大肚皮──“老哥,最近又发福了哟,恭喜恭喜啊,哈哈哈……” 一、五个部落 硬盘将军门下主要有IBM、MAXTOR(迈拓)、WD(西部数据)、Seagate(希捷)、三星等五个部落,它们都各有特点,各有特色…… 1.IBM硬盘部落 IBM可是硬盘的开山鼻祖,性能非常不错,它还有一个自己的部落代号“腾龙”。由于作战勇敢,所以长期以来该部落都是将军手下的主力,很多人都对该部落又敬又畏。可惜风水轮流转,IBM部落已经开始换旗,以后得叫“日立”了。 2.希捷硬盘部落 希捷部落也是当今的主力,该部落也有自己的代号──作战能力差的是“U”系列,例如U6、UX等代号就是给这些部队用的;而勇士们的代号则是“酷鱼”系列,是不是很酷啊? 3.迈拓硬盘部落 迈拓是现今最大的硬盘部落,分为“美钻”、“星钻”两个针对普通作战场面的部队,以及“金钻”这个靠打硬仗而出名的部队。 4.西部数据硬盘部落 与其他几个部落相比,西部数据显得中规中矩,以便稳中求胜。由于该部落廉价,所以其口碑一直不错。 5.三星硬盘部落 三星是一个后加入的部落,早期该部落战士的战斗力不强,所以一直没有得到将军的重用,不过如今这种局面正在改观,相信该部落的后续表现会不错。 二、文治武功 硬盘将军是通过若干张碟片来存放“粮草”(数据),而通过一个浮在碟片上方的磁头来读写数据(磁头与碟片不接触),在读写数据时,碟片由马达带动高速旋转,最后通过接口来传输数据。 1.碟片 碟片是硬盘存储数据的载体(也就是一个仓库了)。现在硬盘碟片大多采用金属薄膜材料,另外,IBM还有一种被称为“玻璃碟片”的材料作为碟片基质,玻璃碟片的刚性更高一些,所以它可以做到只有传统金属碟片厚度的二分之一或者更薄。同时热稳定性也更好。 阿King提示:对于一块硬盘而言,一般都有一张或多张碟片。单碟容量越大,硬盘的“肚皮”(容量)就越大。另外,碟片的尺寸大小也是硬盘的关键指标。目前最常见的都是 3.5英寸的产品,所以我们经常可以听到“ 3.5英寸硬盘”这样的称呼。 2.读写头 在硬盘中,通常每张碟片的每一侧都有一个读写头,这些读写头被同一个运动装置联系在一起,组成一组,因此它们是同时在盘片上移动的。 3.接口 硬盘大都有系统连接口(数据线接口)及电源接口这两个接口,根据接口类型的不同,目前硬盘可分为IDE硬盘与SCSI硬盘这两大类。 IDE(Integrated Drive Electronics)的本意实际上是指把控制器与盘体集成在一起的硬盘驱动器,也叫ATA(Advanced Technology Attachment)接口。目前,市场上的主流硬盘都是IDE硬盘。 SCSI(Small Computer Stanbard Interface)接口原是为小型机研制出的一种接口技术,但随着电脑技术的发展,现在它被完全移植到了普通PC上。不过目前SCSI接口的硬盘主要应用于高端PC及服务器。 三、点将台 虽然硬盘将军旗下有多个部落,不过目前大家最常见的还是普通的IDE接口的硬盘。由于它们的模样都差不多,现在就拉一位出来给大家介绍一下。 1.容量/单碟容量 容量(Volume)是直接反应硬盘“肚皮”大小的一个单位,其单位为千兆字节(G。影响硬盘容量的因素有单碟容量的大小和碟片数量。 2.缓存 读者大人都知道CPU将军的速度特别快,可硬盘挺着一个大肚皮怎么可能有CPU那样的速度呢?于是硬盘便给自己添加了“缓存”这样一个秘密武器──将CPU急需的粮草暂时放一点点到缓存中。由于缓存的速度快,所以可以大大减少CPU等待的时间。目前的IDE硬盘一般为512KB或2MB缓存。 3.转速 转速是指硬盘内电机主轴的转动速度,其单位是RPM(每分钟旋转次数),目前IDE接口的硬盘主轴转速一般为5400 rpm和7200rpm。更快的转速可以使盘片转动一周的时间缩短,这样,平均等待时间和平均寻道时间也会相应缩短,更快地寻找所需要的数据。同时硬盘的内部传输率也会提高,使读写速度加快。 4.平均寻道时间 硬盘的肚皮内存放了大量的粮草,磁头要想找到需要的东西,是需要花费一些时间的。这个“平均寻道时间”也就是磁头从得到指令到寻找到所需数据的时间。该时间说明了硬盘读取数据的能力,单位为毫秒,平均寻道时间越小则读取速度越快,硬盘也越好。 5.数据传输率 数据传输率其实分为外部传输率和内部传输率两种,其中前者要比后者快很多,两者之间有一块缓冲区以缓解速度差距。通常称突发数据传输率为外部传输率,指从硬盘缓冲区读取数据的速度;内部传输率,也称最大持续传输率,是指硬盘将数据记录在盘片上的速度,反映硬盘缓冲区未用时的性能。目前的主流硬盘在容量、平均访问时间、转速等方面都差不多,然而在内部传输率上的差别比较大,因而内部数据传输率成为硬盘的一个“硬”指标,它真实地反应了硬盘的作战能力。 阿King提示:由于内部传输速率是硬盘的“软肋”,所以现在的硬盘往往闭口不谈自己的“内部传输速率”,而只拿“外部传输速率”做宣传。 6.数据线接口 在硬盘的一端我们能找到一个有着40根针脚的接口,这就是大名鼎鼎的数据线接口,而它的旁边我们还能看到几排跳针和电源接口。 数据线接口是硬盘将军与主板将军交换数据的驿站。在前面介绍主板将军时我们也特意提到了主板上那两个IDE接口。千万别小看了这个小小的数据线接口,它的发展直接关系到硬盘的发展,不信大家就来瞧瞧吧: (1)IDE接口 IDE的本意是指把控制器与盘体集成在一起的硬盘驱动器,我们常说的IDE接口,也叫ATA接口。ATA接口最初是在1986年由CDC、康柏和西部数据共同开发的,使用40芯的电缆。ATA接口成本低廉,1990年后生产的PC机开始普遍采用ATA接口。 (2)EIDE接口 由于最初的IDE接口只考虑了硬盘,为了让CD-ROM等设备也使用ATA接口,西部数据提出了EIDE的概念,EIDE实际上包含了ATA-2和ATAPI两种标准(后者是为CD-ROM等设备制定的)。由此可见,我们现在所说的硬盘“IDE接口”准确地说应该是“EIDE接口”。 (3)ATA 33/66/100 ATA 33/66/100并不是新接口规范,它们只是对EIDE接口的增强。ATA 100是硬盘生产商昆腾(Quantum)联合几大厂商在原有的ATA 66基础上推出的新一代接口类型,目前的主流主板芯片组都支持该标准。ATA 100硬盘的最大特点就是将硬盘的最大外部数据传输率提高到了100MB/s。 (4)ATA 133 ATA 133是Maxtor公司推出的接口规范,支持133 MB/s的接口传输速率,比原来的ATA 100接口速率高33%。ATA 133规范只是Maxtor推出的一种过渡方案,它仍然使用80芯的数据线,并且与以前的ATA 33/66/100完全兼容。 7.硬盘跳线 跳线的作用是调整设备上不同电信号的通断关系,并以此调节设备的工作状态,如确定主板电压、驱动器的主从关系等等。 现在的主板IDE接口都是双通道的,也就说一个IDE接口能接两个IDE设备,一般新硬盘默认的设置是“主盘”,如果你打算将另外一个设备(硬盘或光驱)也接到这根数据线上,就必须将待接设备设置成“从盘”。 不同部落的硬盘跳线设置不一定相同,不过具体的设置方法一般都标注在硬盘的标签上。 8.电源接口 硬盘的电源接口是给硬盘提供电力支持的通道,它一般由4根电线构成,通过主机电源输出线来进行连接。 好了,硬盘将军的故事先讲到这里。下期的硬件出师表中,阿King将为读者大人介绍首席外部联络官──光驱。要知演义如何,请听下回分解! |
5楼 chrre 2005-04-09 00:04:41 |
“尊敬的读者大人,臣阿King又与你见面了。虽然诗写得很臭,不过诗中所说的人物,可是鼎鼎大名的光驱家族。话说这光驱家族……”阿King正想往下说,只见亮光一闪,几位披挂整齐的‘大汉’便飞到了他的面前──“我说阿King你烦不烦啊,每次介绍我们这些硬件大将军时都是老一套,这样吧,今天就不用你在这儿啰嗦了,赶快躲到后台去喝茶吧,今天就让我们亲自来为读者大人们介绍…… “尊敬的读者大人们,大家好。我们都是光驱家族的成员,但首先我们想说明一个问题──‘光驱’(也就是光盘驱动器)这个称呼实际上是对我们这个家族的通俗称呼。经过若干年的发展,我们这个家族又相继出现了‘CD-R’、‘CD-RW’、‘DVD-ROM’、‘COMBO’等多个门派,但是,不管我们各门派之间的文治武功有多大的区别,我们都还是一家的,因为我们都是‘光盘驱动器’。”光驱家族齐声作了以上开场白后,便相继开始了自我介绍…… 一、沙场老将──CD-ROM 老朽CD-ROM是光驱家族中年纪最大的了,虽然饱经风霜,但体格仍然健壮,因此目前在PC上还能看到老朽的身影。 1.CD-ROM的身世 1986年,SONY、Philips共同制定的黄皮书标准定义档案资料格式,定义了用于电脑数据存储的MODE1和用于压缩视频图像存储的MODE2两种类型,使CD成为通用的存储介质。于是老朽──CD-ROM便诞生了。 趁CD-ROM大爷喝水的间隙,俺赶快给大家说说什么是CD:这里所说的CD就是我们常见的那种直径为12cm,中间有一圆孔的光盘。CD与硬盘盘片一样,也是用来存储数据的。不过因为电脑是以二进制的“0”和“1”来保存数据的,因此光盘就用“凹进”和“凸出”来表示“0”和“1”。 2.CD-ROM的功夫 我们家族的内部的成员都有一个非常奇特的部件──激光头。虽然大家都有,但是各自的功能却不一样,现在先来看看老朽的激光头是怎么工作的。 当光盘放入仓门之后,激光头便开始发射极其细小的光点打到光盘上,由于光盘上有一层反射物质,于是激光又被光盘反射回激光头,此时经过激光头内部的光电二极管的感应,便产生了一些变化的电信号,最后通过相关的电路进行解析与纠错,便可将最终得到的数据通过老朽背部的数据接口电路输入电脑。” 体现老朽能力的指标主要有“数据传输率”、“平均访问时间”、“CPU占用率”等参数…… 阿King忍耐不住插话:数据传输率是光驱最基本的性能指标,它是指光驱在1秒的时间内所能读取的最大数据量。我们通常说一个光驱是“几速”的,指的就是它的数据传输率。每秒钟传输150K个字节(即150KB/s)就是我们常说的单速光驱。我们平常说的多少速光驱,便是以此为基准。如传输率为300KB/s的光驱就称为2倍速光驱。目前,市面上的主流光驱为52速…… 看到CD-ROM已经怒目圆睁了,吓得阿King只好马上闭嘴。于是CD-ROM又接着往下说:平均访问时间又称“平均寻道时间”,是指激光头从原来的位置移动到指定的数据扇区,并把该扇区上的第一块数据读入高速缓存所花费的时间。根据MPC3标准的要求,光驱的平均读取时间要小于250ms。当然啦,老朽驰骋沙场这么多年,如今在这方面的能力还是相当不错的;CPU占用率是指老朽在保持一定的转速和数据传输率时所占用CPU的比率。这是衡量老朽能力的一个重要指标。CPU占用时间越少,系统整体性能的发挥就越好。 另外,别看老朽年纪大了,不过我的能力还是有的,加上老朽对物质的要求比较低,现在只要一点点银两就能请动我,大家可千万不要忘了我啊……CD-ROM还想多说几句,却被后面的CD-RW一把拖了下去。 二、风华正茂──CD-RW 尊敬的各位读者,在下CD-RW,现在代表“刻录门”向各位问好! 阿King提示:“CD-R”是那种只能让刻录盘写入一次数据的光盘驱动器,而“CD-RW”则允许用户在同一张可擦写光盘上反复进行数据擦写操作,它们两兄弟都俗称“刻录机”。不过因为“CD-R”有诸多弱点,如今已经不问世事了,掌门人就是上面作介绍的“CD-RW”。 1.CD-RW的简介 与CD-ROM兄相比,CD-ROM只能读取CD光盘上的光盘,而我除了可以读取数据之外,还能将数据写入刻录光盘中。了不起吧。 阿King提示:CD-ROM的军衔一般是以其最高数据传输率来标示,而“CD-RW”的军衔则要复杂得多。例如这“48×12×48×”中第一个48×的意思是指该CD-RW具备48倍速的写入速度(也就是可以用48倍速的速度来将数据写入刻录盘中);由于CD-RW光盘可以多次擦写,因此这“12×”是指该CD-RW可以用12倍速的速度将CD-RW光盘上的数据擦掉,这样该刻录盘就可以重新写入数据了;而最后面的“48×”是指该刻录机具备48 倍速的读盘速度──可别忘了CD-RW同样可以读取光盘上的数据。 2.CD-RW的功夫 在下的基本结构与CD-ROM差不多,不过俺的激光头不仅能发射激光来读取数据,还能通过发射大功率的激光,将需要写入刻录盘的数据转换成光信号,然后将刻录盘“烧”出一圈圈的“小坑道”出来,以此来存放数据。另外,影响在下性能的主要因素有“数据传输率”、“平均访问时间”、“CPU占用率”、“刻录方式”等几个方面,其中前三者与CD-ROM一样,而“刻录方式”则与CD-ROM的“读盘方式”有所区别──光盘在CD-ROM中是一边旋转一边通过激光头读取光盘中的数字信息,在刻录机中也是通过相同方法进行数据写入的,其间的区别是刻录机的旋转方式更多并有更高的要求。 各位读者,在下既能读盘又能将数据及时备份/存放到刻录盘中,再加上在下如今对物质的要求也不高,而且使用成本也很低,如果你需要经常备份数据,如果你对硬盘的容量太小感到不满,那就让小弟来为你服务吧…… 三、影音高手──DVD-ROM 各位看官,别看CD-ROM在前面狂吹了自己一番,不过它在自我介绍时忘了说一件事,那就是CD-ROM所用CD光盘的最大容量只有650MB!大家想想看,在这残酷的战场上,粮草是多么地重要。而CD的容量实在是太小了。反过来看看DVD光盘,即使是容量最小的单面单层光盘,也能存储4.7GB的数据! 各位看官,请注意在下的军衔。很多人都问,为什么DVD的倍速这么低?其实这并不是在下的数据传输率低──CD-ROM 1倍速的传输速率是150KB/s,而在下的1×则是1358KB/s!好了,其他话俺也不多说了,等你见了偶你就知道了,我们这种便宜量又足的产品实在是你居家之必需品啊! 四、全能将军──COMBO 在下是COMBO。在光驱家族中我还是一个新人,说白了俺就是一个“CD-RW”加“DVD-ROM”的复合型光驱。咱既具备CD-RW的刻录功能,又具备DVD-ROM能够通吃所有光盘的特性。在光驱家族中我已经成为了一个“全能”的代名词。 阿King提示:从上周开始,三星等大厂的COMBO价格都迅速降到了499元的低价,加上其较强的功能,现在购买COMBO正是大好时机啊。 各位看官,虽然今天阿King我没怎么说话,(哇!谁用鸡蛋砸我?)但幸好光驱家族个个都能说会道,总算没让各位失望。好了,今天的介绍到此结束,我们下期再见! |
6楼 chrre 2005-04-09 00:05:03 |
眼下正是人才流动的旺季,而在这竞争激烈的社会,自然是“能者上,庸者下”。话说今天我们要介绍的这位硬件将军“软驱”可是一位大名鼎鼎的老臣、功臣,是移动存储的先驱者,不过长江后浪推前浪,近来针对软驱不利的言语也越来越多。“年纪大,身体不好(存储数据少),还老爱忘事情(读盘容易出错)”,为了大局,阿King只好邀请读者大人以及“硬盘”、“光驱”等存储部门的大将一起主持召开一个小小的“招聘会”,对那些蠢蠢欲动的新人来一个现场招聘,看看它们是否真的有能力代替软驱的位子…… “各位来宾,相信大家都知道,软盘是最早出现的存储介质,由于其本身仅仅是一种存储介质,因此需要一个配套的驱动器才能发挥其功能,而长期以来担当此重任的就是软驱。 软驱将军的表现一直都很不错,虽然软盘的容量多年来一直都没有变化,软驱在技能上没有多大进步,但是它们的表现还是相当稳定的,在帮助人们存储及交换小容量文件方面,软驱立下了汗马功劳。不过,近来很多新人认为软驱已经不再适合担任文件存储工作,为了给在座的新人一个机会,我们今天特意召开了这次主题招聘会,经过我们第一轮的初评,今天发言的将是闪存、移动硬盘、MO三位青年才俊。”阿King在台上这么一说,台下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 一、秀外慧中的闪存 掌声刚停,就见一个非常秀气的年轻小伙站在了讲台上:“尊敬的各位来宾,在下名叫‘闪存’,我认为本人是软驱将军的最佳接班人,有以下几点为证。” 1.软驱固有的缺点导致其不得不退休 软驱的利用率在电脑的各种配件和设备之中算是最低的。有些人的软驱一年也用不了几次──不过是在系统崩溃的时候进行一下引导而已!但是,引导系统的工作完全可以用带有引导程序的光盘来完成。由此可见,软驱是购机时的两难选择──实在没用,但不得不因为以备不时之需的原因而请它出山。 阿King提示:我们平时所说的Win98启动盘,指的就是那种具备引导系统启动的特殊软盘,当系统在出现故障后,可以利用该盘来修复、引导系统。不过现在的主板都具备从光盘引导系统启动的功能,因此完全可以用具备引导功能的光盘来取代软盘,另外使用闪存一样可以起到引导系统的功能。 软驱的另外一大缺点就是容量太小,一张软盘的容量是1.44MB!实在是“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稳定性差也是软驱的一大弱点,对于所有用过软驱的人都会碰到这种情况──好好的一张软盘插入软驱后,双击软驱图标,它竟然告诉你“磁盘尚未格式化,想格式化吗?”真是欲哭无泪! 阿King提示:软驱的工作过程是这样的──马达带动软盘的盘片转动,转速大概为每分钟300转,磁头定位器是一个很小的步进马达,它负责把磁头移动到正确的磁道,然后由磁头完成读写操作。由于软驱及软盘的密封性较差,在读写软盘时往往会因为灰尘的原因导致磁头无法读写数据,此时可以利用专用的“软驱清洗磁盘”对软驱磁头进行清洗,以便去除磁头上的灰尘。 除了上述几大缺点外,软驱还有使用成本过高(虽然单张软盘的价格不贵,但是如果算上单位容量的价格则是现在所有移动存储设备中最贵的)、读写速度太慢(你还能忍受软驱那蜗牛般的速度吗)等等一系列的问题。软驱老是靠着它那招牌一动也不动,其技能竟然数年没有变化!这在咱们硬件界简直就是一个笑话! 2.闪存必将取代软驱 相对于软驱,闪存有着不可抵挡的多个优势: (1)外观漂亮,体积小巧 由于闪存独特的构造,所以即使是容量高达128MB的闪存,其体积和重量也很小,一般和一个钥匙扣差不多,市售产品的重量都在15g~30g之间,真正是小巧轻便。 再加上闪存的外观非常漂亮、时尚,很多闪存还可以穿根绳子挂在脖子上,如此一来闪存不仅成了硬件设备,还成为了一种时尚装饰品。 阿King提示:闪存的构造非常简单,其关键元件就是IC控制芯片、闪存芯片(Flash Memory)、PCB板及USB接口。 IC控制芯片是闪存的“大脑”,它是整个闪存的核心,是闪存是否能够当作驱动盘使用的关键,闪存具有掉电后仍可以保留信息、在线写入等优点,并且其读写速度比较快。不过闪存设备在工作时是通过二氧化硅形状的变化来记忆数据的,如果闪存芯片本身质量不好,闪存很可能出现使用一段时间后容量变小的情况,甚至造成数据的丢失。 (2)安装方便,即插即用 目前的闪存绝大多数采用USB接口,使用时只要插到计算机的USB接口里面即可,无须打开机箱或者使用附加连线,外接电源更是多余。这点比起需要驱动器才能够使用的其他存储器有着不可比拟的优势。 阿King提示:闪存的安装非常简单,WinMe、Win2000、WinXP等操作系统可以直接识别出闪存,因此在此类操作系统上使用闪存,只需将闪存插入主机上的USB接口中即可自动识别。 当在Win98中使用闪存时,则需要安装闪存附带的驱动程序,而具体的操作也非常简单。注意,由于Win95及其以下版本的Windows不支持USB,所以不能在此类系统中使用闪存。 (3)经久耐用、安全可靠 由于闪存的数据是存放在闪存中的,因此闪存一般都具备100万次的擦写,数据也可以保存10年。而由于闪存特殊的结构(其没有磁头等怕震动的器件),因此闪存还具备抗震、防潮等诸多优点。将数据存放在闪存中,比存放在软盘中要安全多了。 (4)速度快捷、附加功能多 目前的闪存的读写速度均能达到500KB/s以上,一些高速型闪存读写速度可高达1MB/s,而采用USB 2.0接口以后,其速度还要快。对比软驱的读写速度,闪存绝对是胜者! 闪存的附加功能也很多,例如软盘的启动、引导功能,现在的闪存就统统具备。另外,用户只需对闪存稍微DIY一下,就能实现“移动QQ”、“移动邮箱”、“移动杀毒”、“超级DOS工具盘”等多种附加功能。总之,软盘有的闪存都有,闪存有的软盘却不一定有! 当闪存一口气阐述完自己的观点后,下面是一片如潮的掌声…… 二、身强力壮的移动硬盘 闪存刚下讲台,只见一个身强力壮的大汉走了上去:“尊敬的各位评委,在下名叫‘移动硬盘’,下面是本人的应聘宣言。” 前面闪存谈了自己的诸多优点,但是有一点我们无法回避,那就是闪存的容量仍然偏小──如今世面上大家能见到的容量最大的闪存也不过就1GB,而事实上读者一般使用的普通的闪存的容量都在16MB~128MB之间,容量再大的产品其价格太昂贵,并不适合普通大众使用。但是随着计算机的普及和更新换代,用户对数据备份、数据交换的速度和质量不断提出新的要求。信息量正在以爆炸速度膨胀着,而对于这些问题,俺移动硬盘就可以完美解决。首先,移动硬盘的容量很大。其容量动辄数十GB,而且随着硬盘技术的发展,更大容量的移动硬盘也在产生。可见,对于移动硬盘而言,容量根本就不是问题;其次,由于移动硬盘一般采用笔记本电脑硬盘作为存储载体,因此不仅体积小,而且安全性很好。” 阿King提示:笔记本电脑硬盘不同于我们常见的3.5英寸硬盘,它一般采用2.5英寸的盘片,因此体积小巧,重量也不大。另外笔记本电脑硬盘的转速一般都是4200rpm,加上其本身在设计时就考虑了移动性,因此该类硬盘的抗震能力比普通硬盘要好很多。如今的移动硬盘实际上就是一个笔记本电脑硬盘加硬盘盒组合而成的。 三、曲高和寡的大容量磁盘 “各位评委,咱是大容量磁盘的代言人MO,虽然很多人对于大容量磁盘这个家族不是很了解,但我们仍然希望能够成为软驱的接班人。” 阿King提示:大容量磁盘主要有MO和ZIP这两种产品。其中MO也是由MO磁盘和MO驱动器组成,它的大小为3.5英寸,相当于两张普通磁盘的厚度,其容量分为128MB、230MB、540MB/640MB和1.3GB。它的接口分为SCSI和USB两种,其中采用SCSI接口的传输速率可以达到5MB/s左右的高传送速度,可见其性能还不错;而ZIP也是由ZIP盘片和ZIP驱动器组成,主要有外置并口、外置SCSI、内置IDE等几种产品,它使用其随机附带的QuikSync软件,使用户只需轻点几下鼠标,便可将繁琐的数据备份工作交给ZIP。这两款产品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必须有相应的驱动器才能正常使用,而由于其价格高、所以成了严重制约它们普及的一个重要因素,目前它们多出现在一些行业用户中,例如广告制作人员就比较喜欢用这类产品。 由于俺是个大胖子,所以可能对物质的要求高一点,要请我们出山银两是不能少的,不过俺天资聪颖,相信只要克服了对物质过高的要求,成为软驱大哥的继承人还是有机会的,希望大家一定给我一个这样的机会。 经过这场现场招聘会,大家才见识了这些晚辈后生的厉害。而经过阿King及其他参与招聘的硬件将军商议,终于做出了如下决定:鉴于软驱的贡献,以及在一些特殊行业和比较偏僻的城乡软驱还有发挥其余热的可能,所以暂时还不宣布软驱退休,但推荐广大用户在以后装机的过程中首选闪存、移动硬盘等有能力、有特色的青年才俊! |
7楼 chrre 2005-04-09 00:05:29 |
上周的“招聘事件”经过媒体宣传,对于硬件界而言确实是一次“洗脑”行动。看着老将军软驱那尴尬的模样,那些还坐在太师椅上的硬件将军不免心中发慌──靠资本吃饭的年代已经过去,真本领才是硬道理!不过,今天要出场的这位,却一点都不担心这个问题:它发展迅速,内外兼修,如今已经是硬件界发展最快的家族了。问何许人,它乃“显卡”是也! 一、两大阵营 显卡又称为显示适配器,它是主机与显示器之间连接的“桥梁”,其工作就是控制电脑的图形输出。我们可以将显卡家族大致分为两大类型,即“附加卡式显卡”和“集成式显卡”。 1.威风凛凛的独立式显卡 绝大部分读者大人使用的显卡都是以附加卡的形式插接在主板上的,这类显卡体形较大,相貌魁梧。 从外观上看,其身上有以下几样特殊的宝贝。 (1)作战神器──显示芯片 显示芯片是显卡的大脑,它负责处理各种各样的图像函数。如果把显卡比作一台小型电脑的话,显示芯片则相当于CPU,一块显卡采用何种显示芯片便大致决定了该显卡的性能。 阿King提示:说起这显卡芯片,很多读者会将它与“显卡”混为一谈,比如说“GeForceFX”、“Radeon9700”、“GeForce4 MX400”、“GeForce 4 Ti4200”等,它们代表的是某种显示芯片的类型;而“NVIDIA”、“ATI”等则是生产这些显卡芯片的厂商名,至于什么“微星显卡”、“华硕显卡”、“小影霸”等等则说的是成品显卡的生产商。 显示芯片一般是显卡上体积最大的那块芯片,对于成品显卡而言,我们一般是不能直接看到显示芯片的,因为在显示芯片的上面都覆盖着一层金属散热片,甚至还有一个风扇,芯片真正的位置在散热片的下面。 阿King提示:显示芯片其实是很辛苦的,伴随着显示芯片能力的增强,它消耗的能量也越来越大,发热量也随之剧增。只有通过覆盖在上面的散热片才能及时将热量散发出去。看看现在显卡家族中的热门人物“GeForceFX”你就明白什么叫夸张了。 (2)战时仓库──显存 显示芯片能力超凡,并且由于显示芯片速度太快,很多时候跟显卡将军配合作战者老是跟不上显卡的速度!为了全局,显卡将军便把一些重要的数据暂时存放在自己的“仓库”中供他人及自己随时调用。 (3)大管家──显卡BIOS 可别小看了这显卡BIOS,它可是显卡的大管家。通过它的协调,显示芯片、显存等其他配件才能正常运行。否则那些冒失鬼肯定会在团队合作中产生小矛盾,最终会导致显卡将军的表现失常。 阿King提示:显卡BIOS与主板BIOS相似,那块芯片中实际是用来存储BIOS程序的,如今的显卡BIOS基本上都使用快闪ROM保存,因此可以像升级主板BIOS程序一样对显卡BIOS进行升级,升级显卡BIOS对提升显卡性能还是有很大帮助的哟。 (4)内部通道──显卡总线接口 显卡将军虽然能够独当一面,但它毕竟也是硬件家族中的一个成员。脱离了这个大家庭,它也是不能工作的。与其他将军一样,它也有一条与其他内部成员交流信息的通道,这就是它的“AGP接口”。 阿King提示:这AGP接口实际上就是显示芯片、显存与其他硬件将军之间运输物质的“高速公路”。这路越宽,显卡与其他将军间的沟通就越方便,越快捷。 显卡将军开辟了一条通道来与其他将军联系,那么其他将军也得准备一条相应的通道来与显卡对接啊。因此,主板上都提供了一个AGP插槽,显卡只须插在该插槽中,即完成了通道的对接工作,现在显卡就可以与其他将军沟通了。主板上那个棕色的插槽,就是鼎鼎大名的AGP插槽了。 阿King提示:“高速公路”是分等级的,而显卡上的这条高速公路的大名是“AGP”,也就是英文“Accelerated Graphics Port”(加速图形端口)的缩写,是Intel公司专门为图形卡而开发设计的。同样,为了区分高速公路的等级,显卡的AGP也有AGP 1.0(AGP 1×、AGP 2×)、AGP 2.0(AGP 4×)、AGP 3.0(AGP 8×)等多个标准。而这每个标准所说明的就是这“高速公路”的等级。 AGP 1.0由Intel于1996年7月发布,根据“车道”的多少,它又分为单车道的“AGP 1×”和双车道的“AGP 2×”。 AGP 3.0是第三代显卡接口规范。随着显卡功能的日益强大,这显卡与其他将军的沟通越来越频繁,数据交换量越来越大,为了解决这个“行车难”的问题,AGP 3.0现在采用了全新的8车道! (5)外交平台──显卡外部接口 这显卡将军每天勤勤恳恳做事,为的就是将数据产品输送给显示器,毕竟只有将信号输送给显示器,用户才能在显示器上看到多姿多彩的画面。不过现在的显示器家族也有很多派系,为了满足它们这不同的口味,显卡将军特意准备了两套外部接口:D型15针的D-SUB接口是使用最多的,因为绝大部分显示器都喜欢这种接口;而那种怪怪的DVI接口,则是用来输送一些高质量的数字信号给一些要求高的显示器。除了这两种用来连接显示器的接口外,显卡将军还广开门路,找到了电视机这一外连对象,因此,如今很多显卡还多了一个可以将信号输出到电视机上的“S端子”接口,通过该接口可以将信号输入电视机等设备上。 2.小鸟依人的集成显卡 随着主板芯片组的集成度越来越高,同时也为了降低人们的购机成本,于是有人开始考虑将显卡的显示芯片集成到主板芯片组中,并且将相关的元件及电路都集成到主板上。出于降低成本的考虑,这类集成显卡一般都没有自带显存,而采取了“将内存作为动态显存”的方法,也就是说,如果显卡需要显存的话,则自动占用内存作为自己的显存。 阿King提示:如今集成了显示芯片的主板芯片组有很多,例如Intel的i845G系列就是典型。如果一块主板集成了显卡,则在其背部的输出端口中,能够看到一个D型的D-SUB接口。这也是集成显卡主板的最大外观特点了。 二、文治武功 1.核心频率 在接触显卡时,经常碰到“核心频率”这个词,而它指的就是显示芯片的工作频率。对于一块核心相同的显示芯片而言,工作频率越高,其功夫越好,武艺也越高强。这一点与CPU主频是一样的。 2.显存的性能 前面说过,显存就是显卡的“数据仓库”,它的性能好坏直接关系到显存将军的表现。而体现仓库性能的参数主要有两个:“容量”和“进出口速度”。 阿King提示:显存的容量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某某显卡具备多少MB显存”,目前显卡的显存一般为32MB/64MB/128MB;至于显存的“进出口速度”,它直接关系到显示芯片能否“吃饱”的问题,影响该参数的主要是“显存类型”和“显存带宽”。 (1)显存类型 显存所使用的也是内存颗粒,常见的有SDRAM与DDR SDRAM两种。在介绍内存将军时,我们已经知道,同频率的DDR SDRAM的数据传输率比SDRAM要快一倍。因此,如今SDRAM在中低端显卡上应用很广泛。而DDR则应用在中高端显卡上。 (2)显存的带宽 别被这“带宽”吓坏了,实际上我们可以将它理解为显示芯片与显存之间那条“公路”单位时间内能够通行的车辆有多少。这带宽越大,则显示芯片与显存之间的通讯就越快捷。为了标示这宽度,显存带宽还有一单位:字节/秒。 阿King提示:既然带宽是“单位时间内车辆能够通行的多少”,那么这公路的带宽应该与公路的车道数及汽车的速度有关──车道数越多,则单位时间内可以通过的车就多;而车的速度越快,同样可以提高单位时间内通过车辆的数量。将此概念用到显存上,也就是说显存的带宽与显存的位宽(车道的多少)及显存的速度(也就是工作频率)有关了。最终得出结论:显存带宽=显存位宽×显存频率。 显存的速度一般以ns为单位,常见的显存有7ns、6ns、5.5ns、5ns、4ns甚至3.8ns的显存。其对应的工作频率分别是143MHz、166MHz、183MHz、200MHz和250MHz。工作频率的计算方法非常简单──显存速度的倒数就是显存的额定工作频率,比如显存的时钟周期为6ns,则该显存的运行频率为1/6ns=166MHz(如果是DDR显存则用结果再乘以2)。 显存位宽就是指显存颗粒与外部进行数据交换的接口位宽,一般有32bit、64bit、128bit等等。不同的显存的位宽是不一样的,要想知道显存的位宽是多少,得查阅显存的资料才行,不过目前大部分显卡都会在其说明书中写明其显存的位宽。 3.AGP的带宽 前面我们已经说到AGP是显卡将军与其他将军进行通讯的高速公路,并且知道这公路还分为AGP 1×、AGP 2×、AGP 4×、AGP 8×等多个标准。虽然我们知道了它们之间的大致区别,但它们各自到底能在单位时间内通行多少辆车呢?这就涉及到AGP的带宽问题。 阿King提示:总线的带宽(AGP和PCI都属于总线中的一种)指的是一定时间内总线上可传送的数据量。与总线带宽密切相关的是总线的位宽和总线的工作时钟频率。 总线的位宽是指总线能同时传送的数据位数,即我们常说的32位、64位等总线宽度的概念。对于目前的PC机而言,基本上使用的都是32位的总线位宽;总线的工作时钟频率以MHz为单位,工作频率越高则带宽越宽。 根据这些参数可以看出:总线带宽=总线时钟频率×总线位宽/8。 目前我们所用的PC都是32位的总线,因此不管是AGP 1×还是AGP 8×,它们的位宽都是32位的。而影响带宽的另外一个参数是工作频率,早在AGP规范制定时,就规定了AGP的频率为66MHz,而且不管是AGP 1×还是AGP 8×,都是66MHz。如此看来,AGP 1×与AGP 8×的带宽区别,关键就是其“车道数”了,因为AGP 8×相当于有8条车道,而诸如工作频率、位宽大家都是一样的,因此AGP 8×的带宽应该是AGP 1×的8倍。具体是这样的:AGP 8×=66MHz×32×8/8=2112MB/s,而AGP 1×=66MHz×32/8=264MB/s。 限于篇幅,阿King只给读者大人简单介绍了显卡将军的情况,作为当红小生──显卡新技术,新产品层出不穷,读者大人要想真正了解它,还得多琢磨才行。下期,我们将与“显示器”将军见面…… |
8楼 chrre 2005-04-09 00:05:52 |
漂亮的外表总是能给人一个好感,而显示器就肩负着电脑外部形象大使的重任,15英寸、17英寸、纯平、液晶,每一次新概念的提出都会在消费者中引起强烈的反响。现在就让阿King来给读者大人介绍显示器家族中影响力最大的两兄妹:大哥CRT和小妹LCD。 一、显示器家族两兄妹 五大三粗的大哥──CRT 早期的显示器家族只有粗犷的CRT,它给人的感觉就是“方方正正、体积大大”,不仔细看的话,还以为它是哪家的电视机呢。 阿King提示:CRT(阴极射线管)显示器不仅外观跟电视机差不多,其内部也与电视机相似。而至于为什么会叫它“CRT”,主要是因为它的核心武器就是一个“阴极射线管”,而它的英文缩写就是“CRT”。 娇小玲珑的小妹──LCD 与大哥CRT相比,小妹LCD就要娇小、漂亮多了,性感的体形加上良好的亲和力,使它的人缘特别好,不管男女老少,没有哪个不喜欢它。 阿King提示:实际上我们平常用的呼机、手机上面的那块可以显示字符的屏幕,也是LCD(液晶显示屏)呢。只不过这些设备上所用的LCD体积很小,其档次较低罢了。 而这次我们就先来认识一下和大家接触最多的大哥──CRT显示器。 二、大哥CRT的文治武功 1.核心武器──CRT显像管 CRT显示器的核心武器就是一个由玻璃制成的、内部抽成真空的喇叭状的物体,它叫“显像管”。在显像管的尾部,有一个用来发射电子束的装置,这个装置就叫“电子枪”。 我们可以将这个“电子枪”想象成一个可以持续发射子弹的机关枪,当然,这个机关枪发射的不是普通的子弹,而是一个个的电子。 电子枪发射的电子束最后会打到涂有一层荧光涂料的显示屏上(也就是显示器最前面的那块玻璃),因为这种荧光涂料比较特殊,当电子打在它的身上时,被电子打中的这个点就会发光。 当电子打在荧光涂料上时,电子的速度不同,则这个点所发射出来的光的亮度也不同。于是,通过控制电子枪的电压,每个“点”的明暗都可以自由调整。如此一来,当电子束扫过整个屏幕时,通过调节各个点信号的强弱,就能形成一幅明暗的图像了。 上面介绍的是显像管的简单工作原理。事实上,如今的显示器都是彩色显示器,为了能够让显像管显示彩色信号,人们便将原来的一支电子枪改成三支,并且将原来只能发出一种颜色的荧光涂料改为由红、绿、蓝这三种颜色组合而成的涂料。如此一来,不同的电子枪负责击打不同颜色的“像素点”,这样就能够显示彩色图像了。 阿King提示:为什么只需要红绿蓝(也就是常说的RG这三种颜色的涂料呢?这是因为RGB是三原色(R代表红色,G代表绿色,B代表蓝色),当这三种色彩叠加就能形成非常多的色彩了。其实这个道理在中学物理就学过的。 既然图像是由非常多的小点组合而成的,那么对于一幅图像而言,自然是这些点越细,组合而成的图片就越细腻了。而对于显示屏而言,为了让一个显示屏能够显示更大的图像,我们除了可以增大显示屏的面积外,还可以缩小每个发光点之间的距离。而为了标示一个显示屏横、竖方向所能发光的点,便有了“分辨率”这个概念。 2.火力密集程度──分辨率 这分辨率指的就是显示屏上这些“点”的个数,其表示方式就是“水平线上的点数”乘以“水平线的条数”。比如说某显示器的分辨率为“1024×768”,这也就是说该显示屏上,电子束在一条水平线上“打”出了1024个“亮点”,而整个显示屏共排列了768条这样的水平线。 阿King提示:分辨率其实很好理解──我们可以将它想象成机关枪的火力密集程度,当一挺机关枪向一面墙扫射时,横竖两个方向被子弹打出的“洞”的个数就是分辨率了。 3.纯平与非纯平 CRT是通过电子束打在显像管前面玻璃涂的荧光材料上而发光的,因此这层玻璃是否平整,将影响到显示在该玻璃上的图像是否会变形。 所谓纯平显示器,是指显像管的表面无论在水平方向上,还是垂直方向上都没有任何弧度存在,屏幕的外表面从边缘到中央都水平如镜。使用这种显像管的显示器就叫做纯平显示器。 4.当前的主流显像管 CRT显示器是个很懂得用兵的人,对于自己的核心武器,也有好几种不同的类型,以应付不同类型的战场。 阿King提示:在日常接触显示器的时候,很多人都会混淆显示器品牌与显像管品牌之间的关系。比如“这是一台采用SONY特丽珑显像管的显示器”,那么是不是说这台显示器就是SONY显示器呢?其实这是一个误解。目前市场上的显示器品牌非常多,但是有能力设计、生产显像管的厂家却只有SONY、三菱、三星、LG等几家。因此,那些自己不能生常显像管的厂家,便向这些能够生常显像管的厂家购买已经制作好的显像管。比如说某显示器生常厂家,它既可以向SONY购买显像管,也可以向三星购买显像管,但是不管它用的是什么显像管,最后贴上去的都是自己的“XXX”品牌。可见,显像管品牌与显示器品牌是两码事。 (1)SONY的“特丽珑”显像管 SONY(索尼)是显像管业界绝对的龙头老大,它开发的显像管称之为“Trinitron”(特丽珑)。目前SONY面向普通市场的显像管称之为“短颈特丽珑”(FD Trinitron)。 FD Trinitron采用了单枪三束电子枪和荫栅(Aperture Grille)技术。FD Trinitron采用一根电子枪来发射三束电子束。采用单枪三束的好处是可以获得非常优秀的色彩表现力。FD Trinitron的另外一个特点就是不采用荫罩结构,而使用“荫栅”。 荫栅的构造是将互相平行的垂直铁线阵列安装在一个张力非常大的铁框内。与传统的孔状荫罩结构相比,采用荫栅具有图像效果更细腻、色纯度高等优点。不过,为了保证这么多垂直排列的铁丝不变形,FD Trinitron显像管中得用两根“阻尼线”来起到固定作用,所以FD Trinitron显像管的屏幕上有两根细小的横线。以后看到这类显像管上的两根细线,可不要以为这是显示屏的质量有问题哟。 (2)三菱的“钻石珑”显像管 NF钻石珑也是采用栅状荫罩的显像管,从技术上看和SONY的SONY FD Trinitron类似,不过与特丽珑的单枪三束不同。三菱的NF 钻石珑采用独有的三枪三束技术。 (3)三星的“丹娜”显像管 与特丽珑、钻石珑面向高端市场的定位不同,三星的“丹娜”显像管面向的是大众市场,目前其主打产品是“DynaFlatX”(新丹娜)显像管。 (4)LG的“未来窗”显像管 LG在纯平显像管技术的推进上扮演了先锋角色,它推出的“未来窗”显像管是一种“内外皆纯平”的产品。未来窗在一般的应用中几乎达到了珑管的显示水准。 5.射击精度──点距与栅距 点距是显像管最重要的技术参数之一,它的单位为毫米(mm)。一般来说点距越小显示器越好。对于采用点状式荫罩结构的CRT显示器而言,点距是指显像管屏幕上两个最接近的同色荧光点之间的直线距离。 阿King提示:点距也就是两个发光点之间的距离,点距越小,图像自然越细腻。需要注意的是,如今很多显示器厂商在这“点距”上玩文字游戏──将“水平点距”说成“点距”,而水平点距实际上是三个同色荧光点组成三角形的高,其数值当然会小于实际点距。 而对于荫栅结构的CRT显示器而言,因为没有所谓的光点(只有光带),所以对于这类显像管而言,所谓的“点距”就应该是“栅距”了──两条同色色带间的水平距离。 6.射击速度──带宽 对于电子枪而言,在显示图像时,它要不停地发射电子。而所谓的“带宽”指的就是电子枪每秒能扫描的点的总数。也就是说,当“带宽”较大时,这“机关枪”的发射速度就快,可以在短时间内完成一次扫射任务。因此,在选购显示器时,带宽越宽则显示器越好。 CRT显示器虽然从技术上来说已经十分完善,但是由于存在或多或少的辐射,已经越来越引起挑剔的消费者的不满,而它的小妹就是在这个时候适时地出现了,小巧、无辐射……虽然现在LCD的价格相对CRT显示器还有些昂贵,不过大家都相信LCD总有一天会代替大哥CRT显示器的位置。好了,下周我们就邀请LCD*xj*亲自向各位介绍自己! |
9楼 chrre 2005-04-09 00:06:13 |
自从上周LCD陪兄长CRT在“硬派学堂”露了一次面之后,它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更有好事者写下了以下词句来形容它的美貌──“体迅飞鸟,飘忽若神,转盼流精,光润玉颜,含辞未吐,气若幽兰,令我忘餐。”今天,LCD如约来到了我们的课堂──当它轻移莲步走上讲台时,下面数十双眼睛都直了:“哇,真漂亮啊!” 一、轻启樱唇──LCD的自我介绍 “尊敬的各位来宾,大家都知道我们显示器是面对电脑用户的,我大哥虽然他各方面的工作做得很好,特别是显示效果很不错,但终究因为他是个五大三粗的硬汉,在这讲究时尚、前卫、环保的今天,越来越多的人感觉我大哥不适合与他们接触了。 小女子就是为了满足大家对显示器家族的新要求而出现的,我体态轻盈、时尚漂亮,特别对用户的健康更加关注。当然,小女子还是硬件界的新人,还有很多方面需要提高,在此我也恳请大家能够体谅我的难处,能够多多关照我,谢谢大家!” 美女不愧是美女,不仅漂亮,而且声音也特别动听,当LCD的自我介绍完后,下面掌声热烈的程度让人窒息! 二、谁与争锋──LCD的贴身兵器 兄长CRT身材魁梧,它喜欢使用大型兵器,而LCD毕竟是一个女孩子,因此它所用的是一种小巧的轻兵器──TFT-LCD(薄膜晶体管液晶显示器)。 阿King提示:液晶显示器的显像原理,是将液晶置于两片导电玻璃之间,靠两个电极间电场的驱动,引起液晶分子扭曲向列的电场效应,以控制光源透射或遮蔽功能,在电源关开之间产生明暗而将图像显示出来,若加上彩色滤光片,则可显示彩色影像。液晶显示器分为无源阵列彩显DSTN-LCD和薄膜晶体管有源阵列彩显TFT-LCD两大类,目前使用最多的就是TFT-LCD。 别看LCD面板不到1厘米厚,其实内部包含二十多种材料及元件。不同类型LCD所需材料不尽相同,LCD结构如同三明治──在两片玻璃基板内夹着彩色滤光片、偏光板、配向膜等材料,灌入液晶材料,最后封装成一个液晶盒。 TFT-LCD这种兵器的主遥分自然是液晶了,但是大家都知道液晶本身并不能发光,那么这液晶屏是如何显示颜色的呢?原来在液晶屏的后面,一般都安装有多个能发射强光的冷阴极灯管,再加上反光板的作用,光线就会往液晶屏身上“撞”,而这液晶屏也是由非常多的点状像素组成的,当光线“撞到”某个像素点上时,此时该像素点对应的液晶会根据上级的信号指示来决定是让该光线全通过,或者还是让它通过一小部分。由于在液晶屏的上面有彩色滤光片,因此那些穿过液晶的光线最后又会被滤光片进行滤光,如此一来,最终打在最上面的那层玻璃基板上的光,就变成有颜色的了。 三、花拳绣腿──LCD的相关参数 虽然与CRT是一家人,很多地方都相似,但是它们之间毕竟还是有一些区别的。 1.显示器的尺寸与可视面积 首先介绍显示器家族通用的一个参数。对于尺寸这个参数而言,它跟电视机的尺寸计算方法是一样的──指的是显示屏的对角线长度,以英寸为单位(1英寸=2.54cm)。也就是说一台“17英寸”的显示器,指的是这台显示器的显示屏的对角线长度为17英寸。大家千万不要以为“尺寸”是指它们的身高呀。 那什么又是“可视面积”呢?可视面积指的是用户真正可以看到的尺寸。为什么会这样呢?显示器都有一个外壳的,为了固定显像管,外壳就不可避免的会遮住部分显示屏(显示屏的四周),而这些被遮住的部分是不能用来显示图像的。因此,一台显示器的可视面积绝对会小于它标称的尺寸,比如大部分17英寸的CRT显示器的可视面积尺寸只有15.6~16.2英寸。 2.最佳分辨率 TFT-LCD在生产时,就得规划好一块屏上到底该做多少个像素点。由于这种“量身定做”的制造方式,导致LCD的兵器灵活性比较差──比如说CRT的显像管如果要提高其分辨率就比较简单,而它的TFT-LCD就很困难了。假如在生产时TFT-LCD将分辨率定为1024×768,则TFT-LCD就真的有这么多个像素点。因此,它不像大哥那样有什么“最大分辨率”,它只有“最佳分辨率”这个参数,也就说当它在工作时,将分辨率设置在“最佳分辨率”这个档位上是最好的,否则就会导致图像显示模糊或者一次不能将整个画面完全显示。 3.亮度 前面说过,液晶本身并不能发光,它全靠安装在显示器背部的灯管来辅助发光。因此,这些藏在后面的光源的亮度,就决定了小女子的皮肤好不好──背景光越亮,则液晶屏上显示的颜色就越饱满,咱的肤色自然越漂亮! 阿King提示:一般LCD显示器都有显示200cd/m2的亮度能力,现在主流产品大都在300cd/m2以上。影响亮度的主要因素是背景光源的亮度,早期的LCD显示器只有两根背景光灯管,而现在为了增大亮度,往往采用安装四根灯管的做法。这就是常说的“四灯管”液晶显示器。 4.对比度 对比度是直接关系到LCD肤色是否匀称的一个参数──当对比度为120:1时,基本可以满足它的要求;当对比度达到300:1,那它就容光焕发了。当然,亮度和对比度是两个相互关联的参数,这两个值越大,它也就越漂亮! 阿King提示:在不同的操作环境光线下,适当调整对比度有助于画面显示清晰。不过,高对比度和高亮度的显示器由于太亮,容易使眼睛疲劳,用户在使用LCD显示器时必须将亮度和对比度调节至适当的水平。 5.可视角度 CRT长得五大三粗,不管你站在哪个角度,仍然可以看清楚屏幕上面的文字,可LCD就不同了,很多用户说如果不是正对着看它的话,它就没那么漂亮了──肤色很暗淡,或者根本看不清,颜色也失真很大。唉,这个大家也不能怪LCD,它的体质造就了这个特点。不过大家如果要看它的话,还是正对着看吧,只有这样,你才能看到最最漂亮的LCD。 6.响应时间 LCD乃女流之辈,加上TFT-LCD这种轻兵器的威力有限,导致TFT-LCD在显示图像时,一个像素点由亮转暗或是由暗转亮所需的时间比较长。对于这个毛病,LCD正在努力克服,比如说现在它也能达到16ms的响应时间了,当达到这种状态时,你就基本上看不到拖影的存在了。 7.坏点 TFT-LCD是利用液晶的物理特性来进行显示的,即通电时液晶排列有序,光线容易通过;不通电时液晶排列混乱,光线很难通过。 就构造而言,液晶显示板包含了两片相当薄的无钠玻璃材质,中间夹着一层液晶。我们都知道玻璃是非常脆弱、很容易破碎的,再加上液晶显示器的每一个像素都十分细小,所以在生产和运输中常常会造成个别的像素坏掉(不能发光或只能发一种颜色的光)的现象,俗称“坏点”。 8.接口 显示器家族之所以能够产生千变万化的图像及色彩,都是因为上面时时刻刻有“指示”。而发送“指示”的就是显卡将军了。为了接受显卡将军的“指示”,它和大哥都有一个专用的接口与它进行通信: 大哥CRT喜欢使用15针的VGA接头,用来与显卡将军的D型15孔接头(D-SU进行连接,而LCD更加喜欢用DVI这种接口,不过有时它也用D-SUB这种接口。为了保险起见,有时它还准备了两个接口。 当用DVI接口时,LCD得与显卡将军的DVI接口相连。 显卡将军老是呆在机箱中,因此它也只能将信号线送到机箱后面,然后与相应的显卡接口进行连接了。 四、健康是福──显示器的环保认证 在越来越关注环保和健康的今天,人们对显示器在辐射、节电和环保等方面的要求也越来越苛刻,于是便有了专业的机构对显示器家族的成员进行体检,并颁发各种各样的“健康证”。TCO’99认证:该标准从1998年10月以后开始实施,涉及到环境、人体生态学、废物的回收利用、电磁辐射、节能以及安全等多个领域,提出了更严格和全面的标准,对键盘和便携机的设计也提出了具体意见。这种认证是目前的主流,持有这种证件的显示器在环保方面做得很好。” 阿King提示:如何确认一款显示器真的通过了TCO’99认证呢?最保险的方法就是──到TCO网站上去查询!登录到TCO的官方网站后(http://tco.networks.nu/index_publicsearch.htm),用户可以通过厂商名、商标、产品型号等信息来查询自己需要验证的产品是否通过了TCO认证。 “非常感谢这两周来大家对于我们两兄妹的关注,而作为硬件界的武将之一,我们也会努力学习新的知识,勤学苦练,争取早日协助大王完成其霸业。下周将与大家见面的我们硬件界的文艺尖子‘声卡’,希望大家继续关注,谢谢!”LCD深深地鞠了一躬,转身离开了课堂,只留下了满屋淡淡的幽香…… |
10楼 chrre 2005-04-09 00:06:37 |
在不会“说话”以前,电脑基本上是作为单纯的计算工具出现的,它总是出现于研究所、公司之间,给人一副冷冰冰的印象。不过,声卡将军的出现则标志着个人电脑时代的开始。电脑已经从单纯的计算工具逐步成为了家庭的娱乐中心,看电影、听MP3,没有声卡,再好的声音也出不来! 一、声卡的诞生 1.声卡将军的魔法兵器──D/A和A/D 在声卡将军还没加盟硬件王国之前,电脑是不能发声的,为了将声音“送入”电脑,声卡通过手中一个名为“模数转换器”(A/D)的武器,用麦克风等设备将声音(模拟信号)输入A/D中,然后将声音转换成数字信号;当需要播放这段声音时,声卡将军再通过D/A(数模转换器)将数字信号还原为模拟信号,最后交给音箱那个“大嘴巴”大声地“喊”出来。 2.声卡将军的魔法兵书──AC<|>97 D/A是声卡的必备兵器,不过早期的D/A是由一块芯片组成的,由于工作时要在模拟与数字信号之间来回切换,导致效果较差。好在1996年6月,5家知名的软硬件公司送了一本名叫《AC’97》(AUDIO CODEC97)的兵书给声卡将军,在该兵书上就指明了如何改造D/A──将数字与模拟两部分分开,每个部分单独使用一块芯片。声卡将军按照兵书对D/A进行改造后,发现效果果然非同凡响,于是便将D/A中负责模拟信号的那块芯片称之为“Audio Codec”(多媒体数字信号编解码器),而主芯片(数字部分)则称之为“Digital Control”(数字控制芯片)。从此,声卡将军屡立战功,成了硬件界有名的“能说会道”之才。 二、热热闹闹三大家 经过多年的发展,如今的声卡家族形成了“板卡式”、“集成式”和“外置式”三大派系。 1.中坚主力──板卡式声卡 板卡式声卡是声卡家族中的中坚力量。从外观上来看,板卡式声卡与其他板卡差不多。 (1)音频处理主芯片 板卡式声卡的武器仍然是老祖宗传下来的“双芯片”D/A,身上所佩带的那块最大的芯片就是“Digital Control”。作为核心处理芯片,“Digital Control”需完成大部分的作战任务,如WAV回放、MIDI合成、音效处理等,声卡的武功高低基本上都取决于它。 (2)Audio Codec芯片 Audio Codec芯片也被称为“混音芯片”,一般是一块48pin或者64pin的小芯片。虽然它不太起眼,但它肩负着采样编解码工作,所以Audio Codec芯片的处理能力和信噪比对最终的声音输出品质有很大的影响。 (3)CD IN/TAD IN/AUX IN接口 这三个接口是声卡与其他多媒体配件合作的通道,其中“CD IN”是用来连接光驱的。使用一根音频连接线(买光驱时附送)将光驱的模拟音频输出口与声卡上的这个“CD IN”连通后,用户可以直接通过光驱来播放CD;“TAD IN”是电话自动应答设备接口,将它与Modem相连,再配以相应的软件,电脑就具备电话自动应答功能了;“AUX IN”接口一般使用较少,它是用来连接内置音频源的,如MPEG解码卡、电视卡等设备。 阿King提示:在Win98中用系统自带的“CD播放机”来播放CD时,如果没有将光驱音频线插在声卡的“CD IN”口中,则会出现没有声音的情况。 (4)SPDIF接口 SPDIF接口是近几年才流行的接口,它可以实现数字音频的输入与输出,能显著提高音频播放的质量。SPDIF也有多种形式,目前最常见的是一种叫做“CD SPDIF”的接口,其外观像一个两针插座。“CD SPDIF”的作用是这样的:CD是数字音乐光盘,以往通过光驱播放CD时,信号是经光驱内部的D/A完成数模转换的,由于光驱采用的D/A芯片质量不高,使得转换后的信号失真很大。而通过这个两针的接口,CD信号就可直接以数字形式传输到声卡上,最后由声卡来完成数模转换,如此一来,CD播放的音质大幅度提升了。 阿King提示:SPDIF有多种形式,除了“CD SPDIF”外,常见的还有同轴输出和光纤输出两种接口形式,其实它们可传输的信号是相同的,只不过是载体不同,接口和连线外观也有差异。 (5)输入/输出接口 与音箱、麦克风合作是声卡的本职工作,因此所有的板卡式声卡都将与这类设备连接的接口安排在最显眼的地方。 后置输出(REAR OUT):四声道声卡专有,用于连接环绕音箱。 线性输入(LINE IN):此接口用来输入音频设备的模拟信号,从而达到录音的目的,比如可以将普通磁带中的音乐通过录音机输出,然后通过这个接口输入电脑进行录音,如此录音的效果要好于用麦克风直接录制。 麦克风输入(MIC IN):连接麦克风,实现声音输入、外部录音功能。 线性输出(LINE OUT):连接多媒体有源音箱,实现声音的输出。 中置/重低音&6声道SPDIF输出接口(Analog/Digital Out):将军级别的声卡才具备的接口,可以通过该接口输出中置/重低音信号,或者输出5.1声道的数字信号。 游戏摇杆/MIDI接口(Joystick/ MIDI):该接口主要用来连接游戏操纵杆、游戏手柄、方向盘等外接游戏控制器,同时也可用来连接MIDI键盘及电子琴等电子乐器上的MIDI接口,实现MIDI音乐信号的直接传输。 阿King提示:不同类型的声卡其输入输出接口的排列方式是不一样的。例如麦克风输入接口一般用红色,线路输出一般用绿色,线路输入一般用蓝色。 2.后起新秀──集成式声卡 虽然板卡式声卡作战能力不错,可它们对后勤的要求也太高了。针对这种情况,声卡家族便出现了“集成式声卡”这个派系。早期的集成式声卡由于没有经验,在战场上吃了点亏,于是很多人认为该部落是一个没有前途的家族,还冠以“垃圾声卡”的恶名,事实真的如此吗? 确切地说,集成式家族也分成“集成式软声卡”与“集成式硬声卡”两大派。 (1)集成式软声卡 集成式软声卡是集成式声卡家族中成员最多的,它们与板卡式声卡的最大区别除了外观之外,主要区别在于:集成式软声卡的兵器没有“Digital Control芯片”,只有一块“Audio Codec”芯片。除了信号采样编码由自带的“Audio Codec”芯片完成外,各种声音处理的任务都靠它与CPU的交情,由CPU来帮助它完成。 如今,随着技术的提高及经验的积累,集成式软声卡的作战能力已经大大提高,但对CPU的依赖也少了许多,因此,大多数情况,集成式软声卡都能轻松应付。 (2)集成式硬声卡 集成式硬声卡是集成式声卡中的另类──它的兵器与板卡式声卡一样,“Digital Control芯片”和“Audio Codec”都有,不过都集成在主板上。它们的作战能力还是很好的,而且它们对“物质”(即CPU资源)的要求也比较低。 对于集成式声卡而言,必备的输入输出接口一般都放在主板身上,如果实在放不下了,就只好再提供一个扩展子卡了。 3.新新人类──外置式声卡 相对于前面两个家族,外置声卡还是声卡中的新人,目前也只出现在一些特殊的场合上。外置式声卡与别人不同,它是通过USB接口来与主板相连的,由于技术上的原因,目前外置式声卡对“物质”的要求还太高,一般的人根本不要去打它的主意。 三、文治武功 1.采样位数 采样位数可理解为声卡对声音信号的理解能力──位数越大,则声卡的作战能力越强,其处理的声音也就越真实。 阿King提示:由于电脑中的声音文件都是数字信息,也就是“0”与“1”的组合,而声卡的位指的就是声卡在采集与播放声音文件所使用数字信号的二进制的位数,该值反映了数字声音信号对输入的模拟信号描述的准确程度。目前市场上主流声卡的采样位数都为16位,即2的16次方,当然,16位的采样精度已经能满足我们的需要了。 2.采样频率 采样频率是指声卡在一秒钟内对声音信号的采样次数,频率越高则声音越真实。目前主流声卡的采样频率一般分为22.05kHz、44.1kHz、48kHz三个等级,22.05kHz只能达到FM广播的声音品质,44.1kHz则是理论上的CD音质界限,48kHz则更加精确一些。 3.双声道/四声道/5.1声道声卡 按照输出声道数分类的话,声卡一般可以分为双声道声卡、四声道声卡、5.1声道声卡,很多人会误会2.1音箱使用的声卡是2.1声道,4.1声道音箱使用的声卡是4.1声道的,这是完全错误的。其实对于声卡而言并没有2.1和4.1输出的概念。因为所有“X.1”音箱中的“X.1”超低音声道是从各个声道中提取低频部分的信号输出的。因此支持四声道的声卡即可满足4.1音箱的需要。不过5.1声卡则是一个例外,它确确实实有独立的“X.1”声道,不过我们通常将这类声卡称为“六声道”声卡。 在消费者购买电脑的过程中,声卡的选择似乎已经被许多消费者淡忘了,毕竟大多数消费者选择了板载的声卡,能用就行,够用就好。不过,阿King相信随着电脑在家庭娱乐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选择一块好的声卡将会得到更多朋友的重视。下期我们将介绍声卡将军的好兄弟──音箱。 |
11楼 chrre 2005-04-09 00:06:55 |
音箱实际上分为有源音箱和无源音箱两类,有源音箱就是音箱和放大器是组装在一起的,也是我们在市面上看到的电脑多媒体音箱,而无源音箱的放大器是独立于音箱外的,相对来说无源音箱要比有源音箱贵,但由于没有交流电的干扰所以效果一般比有源音箱好,适合Hi-Fi级的发烧友。而我们所接触的电脑多媒体音箱基本都是有源的,所以这次我们为大家介绍的音箱就是有源音箱。 一、“音箱”的自我介绍 最简单的音响系统包括音源、功率放大器和音箱三个环节(例如家庭中常用的“电视机或VCD/DVD+功放+音箱”就是一个音响系统)。音源指声音播放设备,如收音机、CD机、VCD、DVD播放机等设备。对于电脑而言,光驱和声卡都属音源设备。一般音源设备的输出信号较小,大约在数百毫伏到两伏之间,如果直接将音箱接到音源上,音箱所发出来的声音很小,甚至根本无声。因此,必须在音源和音箱之间加一级功率放大器(俗称“功放”),将音源输出的微弱信号放大到足够的功率去推动音箱,才能使音箱发出足够大的音量。 二、音箱的四大阵营 根据基本结构的不同,有源音箱家族中又分为书架式、2.1、4.1、5.1等四大阵营。 1.书架式音箱 书架式音箱,也称为2.0音箱,这是一种最传统的音箱,它使用两个外形完全相同的立方体箱体,其中一个内置功放电路,称为主箱,另一个则称为副箱。两个箱体使用两分频设计(即一个高音扬声器和一个中低音扬声器)或同轴设计(单独使用一个可以播放全部频段声音信号的扬声器)。这种音箱结构性能最平衡、设计最简单。但由于受体积限制,就性能而言,其低音效果一般较差。 阿King提示:所谓“分频”,就是根据声音的频率高低,利用分频电路,让高频声音信号由一个高音扬声器来发声,而中低频率的声音信号则由中低音扬声器发声。这种将信号分为“高音”、“中低音”的方式称为“二分频”技术,而将信号分为“高音”、“中音”、“低音”三个部分,分别交给高音、中音、低音扬声器来发声的方式称为“三分频”技术。由于分频技术让不同类型的扬声器专门服务其对应的信号,因此能让音箱的整体效果表现更好。 2.2.1音箱 2.1音箱利用声学上300Hz以下的低音指向性很差的原理,利用分频电路将音源中的低音信号分离出来,单独让一个低音音箱来播放低音信号,这个音箱也就是常说的“低音炮”,而中高音仍然用两个主音箱来播放。 阿King提示:所谓低音炮,就是指独立的低音音箱。之所以称之为“炮”,其原因可能是因为最早的纯低音音箱──低音管的英文名称就是“cannon”,也就是“加农炮”了。2.1音箱所用的两个主音箱只负责中高音,其扬声器体形往往很小,因此又叫做“卫星”箱。 3.4.1音箱 4.1音箱是在2.1音箱的基础上改进的,它在2.1音箱的基础上,增加了两个专门用来播放外围及背景音乐的音箱,新增加的这两个音箱一般都摆放在听众的身边,因此又称为“环绕音箱”。如此一来,加上以前的那两个主音箱及一个低音炮,4.1音箱共有5个音箱。 4.1音箱中的两个主音箱一般摆放在显示器的两边,因此又称为“前置左声道”音箱和“前置右声道”音箱,而低音炮一般摆放在显示器的下面,至于环绕音箱,因为它们摆放在听众的身边,因此又叫“后置左环绕”音箱和“后置右环绕”音箱。 对于4.1音箱而言,与其对应的是四声道声卡,它与2.1音箱一样,那个“.1”的低音声道仍然是通过抽取每个声道中的低音频段的信号组合而成的,并没有单独的低音声道。 4.5.1音箱 5.1是专为电脑影院系统设计的,它需要与5.1声道声卡配套使用。5.1音箱在4.1音箱的基础上增加了一个“中置”音箱,用来摆放在显示器的上面,正对着听众。因此,5.1音箱共有6个音箱。 5.1音箱与4.1音箱相比,并不是只增加了一个音箱这么简单,它最大的特点是具有独立的低音声道,因此它的低音炮所播放的低音信号,是由声卡上的低音声道独立提供的。 5.1是专为电脑影院系统设计的,当用户在欣赏影片时,中置音箱负责影片中人物的对白部分,因为人物对话一般都会位于屏幕中央,中置音箱能更逼真地实现现场感;两个前置主音箱则用来弥补屏幕中央以外或不能从屏幕看到的动作及其他声音;两个后置环绕音箱主要负责外围及背景音乐,让人感觉置身于整个场景的正中央。 三、相貌特征 不管是什么派系的音箱,其相貌可能会很不一样,但仔细看看你就会发现,每个音箱的基本特征还是相同的。 1.大嘴巴──扬声器 扬声器是整个音响系统的最终发声器件,有源音箱上所用到的扬声器按用途主要分为四大类:高音扬声器、中音扬声器、低音扬声器和全频带扬声器四类。按照结构分,则可以分为锥盆扬声器和球顶扬声器两大类。 (1)锥盆扬声器 锥盆扬声器也就是常见的那种扬声器,振膜为一个锥形盆的扬声器。它中心的球形突起称之为防尘盖,其边缘就是驱动线圈之所在。这种结构也称之为动圈式结构。 锥盆式扬声器的主要区别在于其口径。一般来说,2~3.5英寸的锥盆扬声器主要用在全频带扬声器上,该类扬声器能播放绝大部分频率段的声音信号,而4~6英寸的扬声器一般当做中音扬声器使用(部分低档低音炮也当做低音扬声器使用),而6.5英寸以上的扬声器则几乎全是低音扬声器。由此可以看出,越是口径大的扬声器,其振动频率越低,其低音表现力也越好,而高音则正好相反。 (2)球顶扬声器 绝大多数有源音箱的高音单元(也就是用来播放高音的扬声器)几乎都是清一色的球顶扬声器。球顶扬声器的外观颇像去掉了锥形盆的锥盆扬声器,其看上去好像防尘盖一样的球形物体其实就是球顶扬声器的振膜。由于振膜极轻,口径又小,所以能够发出很高的声音。 2.音箱的“招牌”──功放 有源音箱的功放一般都放在了低音炮中(因为低音炮的体积较大,便于安装),它主要由功放电路和电源变压器组成,功放电路用来对音乐信号进行放大并实现各种操控功能,而电源变压器则为功放组件提供电能。 3.音箱的工作分配员──分频器 分频器的作用是根据频率将音乐信号分别分配给高音、中音、低音扬声器,高档的分频器还能对声音的音色进行调整。 4.音箱的载体──箱体 箱体的作用主要是防止发生“声短路”现象。“声短路”现象是指扬声器的正面和背面所发出的声波因相位相仿而抵消,主要发生在低频段。扬声器如果不装在音箱上是没有低音的,箱体的作用就是将扬声器两面的声波隔离,避免“声短路”现象。对于箱体而言,除了外观漂亮外,一般其材料越厚、越重就越好。 5.音箱的信号联络官──信号输入/输出接口 有源音箱得从声卡那里接收音频信号,另外还得将信号提供给大大小小的卫星箱,因此在音箱的背面,一般都有很多信号输入/输出接口。 四、音箱的文治武功 1.频率范围 人耳能够直接听到的声音的频率范围大约为20~20000Hz,大多数中低档有源音箱的频率范围大约为100~16000Hz,较高档的有源音箱的频率范围可达50~20000Hz。一般频率范围达到80~16000Hz的有源音箱即可胜任普通多媒体应用。 2.信噪比 信噪比是指功放最大不失真输出电压与残留噪声电压之比,其单位为分贝,是反映有源音箱噪声大小的参数。噪声大的音箱音质较差,信噪比至少要达到75分贝以上才能有良好的重放效果。 3.失真度 音箱的失真度定义与放大器的失真度基本相同,不同的是放大器输入的是电信号,输出的还是电信号,而音箱输入的是电信号,输出的则是声波信号。所以音箱的失真度是指电声信号转换的失真。不推荐购买失真度大于5%的音箱。 4.功率 根据国际标准,功率有两种标注方法:额定功率和最大承受功率(瞬间功率或峰值功率PMPO)。音箱的功率不是越大越好,适用就是最好的,对于普通家庭用户的20平米左右的房间来说,真正意义上的50W功率是足够的了,没有必要去过分追求高功率。 作为硬件界的“高调”分子,有源音箱是最懂得享受生活的一个,同时他们也是最快乐的一个群体,这不,阿King刚介绍完他们,那边的歌声已经响起来了! (完) |
12楼 chrre 2005-04-12 23:27:08 |
三内、三外、两显、两声、四外设 顶、顶、顶、自己顶! |
13楼 kaifa-sz 2005-04-13 23:28:53 |
好!斑竹辛苦了,好多,没时间看,不过,还是很感谢为大家做这些. |
14楼 chrre 2005-04-16 12:28:08 |
有时间就来顶顶撒,内容确实不错的! |
15楼 人云亦云 2005-04-16 14:23:03 |
有些都过时了,兄弟 帮你顶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