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招聘 房产 车辆 生活 二手 黄页
新闻 楼盘 图片 联盟 论坛 留言 同学
简历 租车 分类 装修 交友 寻人 培训
快递 火车 酒店 Q群 网吧 天气 微信
当前位置:首页 > 论坛 > 帖子 >
楼主 李忠林 发表于 2005-06-02 11:13:47
陕西八大怪
 上个月本人小游了一下陕西,去拜了黄陵,登了华山,观了秦佣,的知陕西有八大怪:
                                                                     首先说“帕帕头上戴”。以前在反映陕西人生活的“西部片”中,经常看到头戴羊肚毛巾和身穿对襟夹袄的西北老汉,这次一上火车我就看到了这么一位,简直跟电影中的一模一样。 

我好奇地向老汉打听这头上帕帕的来历。从他的口中得知,原来陕西地区盛产棉花,当地人习惯把用棉花织成的手帕戴在头上,它有七大功用;既可防风防尘防雨防晒,还可以擦汗擦手和用来包东西,真可谓既经济又实惠。 

这第二怪叫做“房子一边盖”,无论是在西安城还是整个陕西省,都随处可见“一边盖”的房子。何为一边盖?一般的房子房顶皆为人字形,可是陕西的房子却只是人字的一撇。据说因为陕西干旱少雨,所以这一边盖的房子能让那珍贵的雨水全部流到自家的田地里,正所谓“肥水不流外人田”。 

俗话说“南方人细致,北方人粗犷”,而西北人粗之更甚。单从他们的饮食中即可见一斑。八大怪中的“面条像腰带”、“烙饼赛锅盖”、“辣子是道菜”、“泡馍大碗卖”就是一个特别形象的概括。 

据说陕西盛产小麦,所以陕西人主要以面食为主。面条的种类繁多,短短几天光我在西安吃的面条就有棍棍面、拉面、扯面、臊子面等等,面条既粗又厚,吃起来光滑、筋道,很有嚼头。 

至于那像锅盖般大小的烙饼其实不是烙饼,准确地说叫锅盔,做的时候要用很硬的面,硬得用手都揉不动,要借助木杠子,用全身的力量来轧揉,然后放在直径二尺以上的大锅中慢慢烧制而成,吃着如此大如盾牌的外硬里酥的锅盔,不知怎的我竟生出了打虎上山的豪情来。 

至于说到吃辣子,一般人都以为是湖南人、四川人的强项,其实,四川人只是把辣子当成一种调料,而在陕西,“油泼辣子”却是一道正经八百的菜肴。就连西安城里家家户户门前也是挂满一串串喜人的红辣椒。 

在西安,不吃泡馍似乎就是白来一趟。头一次吃泡馍,光是盛馍的碗就吓了我一跳,那碗真可称得上海碗,我使出浑身解数,不过吃了1/4碗的泡馍便无论如何吃不下了,我像做贼一样溜出了饭馆,生怕让店主看到我如此“怠慢”了他的美味珍馐。 

八大怪的最后两怪是“唱戏吼起来”——秦腔名符其实。还有“大姑娘不对外”,据说关中地区因为土地肥沃,所以,极少有人为生存而奔波于他乡异地。所以有“老不出关(潼关),少不下川(四川)”的谚语。久而久之,不仅男人们不外出远行,就连姑娘们也不远嫁。聪明的导游小姐将这一怪发展成“大姑娘不对外,二姑娘三千块,三姑娘随便带,四姑娘嫁老外”。 

但由于计划生育,只生一个好,所以说了半天还是大姑娘不对外。 
1楼 吸引 2005-06-02 11:21:02
。聪明的导游小姐将这一怪发展成“大姑娘不对外,二姑娘三千块,三姑娘随便带,四姑娘嫁老外”。 
???????????????????
2楼 人云亦云 2005-06-02 18:42:04
云南的十八怪呢
3楼 李忠林 2005-06-03 10:12:38
云南十八怪- -
                                       

云南的奇风异俗很多,传说十八怪是指:
袖珍小马有能耐,火车没有汽车快。石头长到云天外,山洞能跟仙境塞。
鲜花四季开不败,常年都出好瓜菜,蚂蚱能作下酒菜,一只蚊子炒盘菜。
好烟见抽不见卖,茅草畅销海内外,四季服装同穿戴,摘下草帽当锅盖,
竹筒能做小烟袋,鸡蛋用草串起来,米饭饼子烧饵块,过桥米线人人爱,
种田能手多老太,娃娃出门男人带。
稍加分析,不难看出,前面几大怪与云贵高原的喀斯特地貌地形崎岖不平有关。岩溶地形区“地无八里平”,反而小马适应山间小路,火车爬坡比不过汽车灵活快速。岩溶地形区地表多奇峰怪石,有的山峰直入云端,巍然屹立,地势险要。而地下的溶洞中多钟乳石、石笋、石柱、琳琅满目神奇莫测,尤其鬼斧神工的仙境。云贵高原海拔较高,而且冬季时北方的冷空气因山岭层层阻挡,影响较少,因而夏季不热,冬季不冷,四季如春,常年适合蔬菜的生长,鲜花也常开不败。由于温差小,服装也无需要太太差异与更换。又因为气候温和,林草茂盛,蚂蚱肥美,蚊子个大,甚至可以做下酒菜。也因为气候资源好,山中多珍贵的中草药店材,盛产烟叶,畅销省外,省内反而不易买到。毛草和毛竹资源丰富,人们在生活积累中学会了用毛草包裹在蒸食品更有清香味,用毛草来包裹食品不易破碎,用竹筒做水烟枪、过桥米线是用竹筒裹装稻米烧制加式的风味食品,清香可爱,为人们氘喜爱。至于最后两怪,可能与云南部分地区还有母系社会的遗俗,妇女特别勤劳,负责农耕重活,而男人则在家料理家务,照看孩子。当然,这种情况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已不多见。 

4楼 李忠林 2005-06-03 10:28:07
东北三大怪:
 一怪:养个孩子吊起来  
       这是东北的第一“怪”,意思是说把婴儿放在悬挂的悠车里。如今年过50岁在东北出生长大的人,大部分都有过被“吊起来”的儿时经历。 

    小儿睡悠车的习俗来源于东北的满族。他们在狩猎生活的时代,因山林中经常有毒蛇野兽出没,把不会走路的婴儿放在地上不安全,放在炕上又会因受热而“上火”生病,于是便想出“吊起来”的办法。早期游猎尚未定居时,多是用兽皮制成兜状的吊袋,两端拴皮条挂在林中大树上。后来逐渐发展成用桦树皮和薄木板做成的“悠车子”或称“摇车子”。 

    悠车的制作,是先以薄木片经水汽熏蒸后弯成近似椭圆形的车帮,把接头处用皮绳或锔钉连接牢固,再在底部安横梁和底板,做成后两头微上翘,形如小船,车帮上沿的中前部还要安“车弓子”。四角装铁环、穿皮绳、拴车钩子,悬挂在炕上方的“子孙椽子”上。车帮的外侧用红黄油漆涂刷,并有“长命富贵”、“九子十成”之类的吉祥文字和图案装饰。吊绳上还拴有小铃铛和布制、骨制的小玩具,既用来哄小孩玩,又能增添装饰效果。 

    婴儿出生后数日(有在七天或十二天的),便开始睡悠车,俗称“上车”。所用的车很少是自家新制,而是由姥姥家、舅舅家赠送,而且以经人用过的旧车为好,因为这样的车已被实践证明能使孩子平安长大成人,用起来吉利。也有的人家为图孩子“好养活”,专门向亲友中人丁兴旺、子孙满堂的家庭去借其用过的悠车。孩子入车之前往往还要有一些仪式,如姥姥、舅妈等叨咕几句平平安安、步步登高之类的吉祥话,还放一些钱在车内的枕头下,俗称“压车钱”。若是借来的悠车,拴吊好后把孩子放进去之前,先把自家的猫放进去悠一悠,若是猫不在家,就用扫炕的“条帚疙瘩”代替,悠时嘴里也要“叨咕”,意思无非是借此去掉“邪气”。另一说猫或条帚疙瘩都是整天呆在自家炕上,将其在车里放一放,孩子再睡就不会“认生”。 

    孩子睡悠车时,一般不铺棉褥子,而是用内盛谷糠的布口袋垫在身下,俗称“糠口袋”,据说其既利水又去火,婴儿睡着舒服又少生病。车内用的枕头也内装糠麸,而且装得比较满,以求其“硬实”,因为这有特殊意义。满族孩子睡悠车时,肩臂和腿部都要用布带子绑住,一是防止其翻身掉出,二是使其不“溜肩膀”,胳膊腿直,有利于长大后骑马射箭。东北妇女们常说,睡悠车的孩子长大身材好,没有前鸡胸、后罗锅、溜肩膀、罗圈腿一类的毛病。由于被绑住胳膊腿的孩子不能随意翻转,只能在悠车内仰卧,加之枕头很硬实,时间长了“后脑勺”压得比较平,东北人以此为美,谓之“睡扁头”,而视“前奔娄、后勺子”为脑型不正,是“关里人”不睡悠车的“不良后果”。民间曾有两则关于后脑勺子的传闻。一是说辛亥革命时期排满最厉害时,在南方一些城市关隘,只要是操东北口音,后脑勺子平的,就要被当作满清奸细杀头。另一说是20年代张大帅(张作霖)统治北京时,东北人在那里特别“吃香“(受优待),而辨别是否东北人的方法之一,就是看其后脑勺是否扁平,因而有“后脑勺子是护照”之说。由此可见悠车——扁头——东北人之间的密切关系。 

    凭心而论,悠车育儿的好处确实不少。婴儿的母亲只是在孩子饿时才抱出来喂奶,可以更多地腾出双手去做家务活。孩子躺在悠车里很安全,又可在缓缓的摇动中听着母亲的催眠曲安然入睡。由于悠车车帮很高,孩子睡着后用薄布做成“车蒙子”搭在“车弓子”上覆盖,使婴儿不致受风感冒,还能避免蚊虫叮咬。正因为有这么多的好处,后来“闯关东”的汉族人也很快就接受了满族的这种育儿习俗,和他们一样“怪”地孩子吊在悠车里,度过初涉人世的岁月。 

    

 二怪:十七八的大姑娘叨烟袋
 
    外人到了关东地区,看到大姑娘嘴上叼个大烟袋时,都会感到很惊奇。在关东,大姑娘一般指没过门的女孩。大姑娘为什么会叼上了大烟袋呢?  


 三怪:窗户纸糊在外
 
    在山海关内和南方地区,窗纸都是糊在窗棂内侧,从房子外面就可以看到“盘肠”、“灯笼锦”等各种花式的窗格图案。当外地人看到关东民房糊在外的窗户纸,使窗子成为整个的“大白块”,自然觉得不习惯而视之为“怪”了。 


 
5楼 李忠林 2005-06-03 10:34:13
军营三大怪:
一怪:被子正反都能盖。
二怪:裤子大得象麻袋。
三怪:帽子吹起来晒。
6楼 人云亦云 2005-06-03 14:05:39
呵呵,
在云南游玩时听说
四季服装同穿戴,是说云南地形高差大,相应的温差大,当山上的人和山下的在一起时就有了这种效果
种田能手多老太,好象是指女子经常劳作,皮肤受高原日晒而多绉,黝黑
另十八怪的称谓有好多种,说法不一
如:还有:火车不通国内通国外,牛奶分块卖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页次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