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公路作为农村最主要的基础设施之一,对农村经济的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助推器”作用。正如党的十六大报告所提出的那样:“全面实现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必须要有农村经济的发展。”而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要解决农村公路对农村经济发展“瓶颈制约”问题。 对此,应城市有着自己更加深刻的认识! 近年来,应城市始终把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放在优先发展的位置,随着该市通车里程不断增加,省级路网建设全面提速,应城市交通整体水平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然而农村公路建设的滞后,制约着该市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于是,加快农村公路建设,满足农村经济的发展需要,成为应城城乡上下一致的共识。 今年初,国家决定拿出500亿元资金补助农村公路建设,以调动地方建设和改造农村公路的积极性。省交通厅据此也相应制定了补助标准,即通乡公路每公里补助30万元,通村公路每公里补助5万元。 政策下来了,应城市修路的积极性也随之而来。目前,应城市共有7条通乡公路在建(2003-2005年建设项目),总长108公里,其中今年要完成应两线20公里、八汤线22.1公里的路面硬化和雷新线、南虾线、肖杨线、老白线共47公里路基土方工程。如此艰巨的任务,在应城交通建设史上前所未有,市委、市政府深感责任重大。然而更令他们感到“头痛”的还是资金难题。国家对公路建设的投资是“见花浇水”,只有地方先期投资到位,把路基土方工程全部完成后,才会拨付资金进行路面建设。应城的建设者们初步 估算了一下,要全面完成今年的建设任务至少需要资金1200万元。如此巨大的开支,仅靠有限的地方财政投资是远远不够的。怎么办? “建设就是硬指标,我们没有退路!”应城市委书记何霞江态度果断而坚决:“过去农民兄弟为应城城市的发展做出了太多的牺牲,没有他们就没有今天的应城,饮水思源,现在是我们回报他们的时候了!”
应城市委、市政府迅速召开会议,研究资金筹措问题。经过周密、详细的研究探讨后,很快便拿出了“三个一、三个支援”的筹资指导思想和“三个一点”的具体措施。即在通乡公路建设中,“不收农民一分钱,不无偿利用农民一个工,不让农民利益受到一丝伤害”。对于建设中的困难,采取“城市支援农村,干部支援农民,机关支援基层”的办法解决。对于资金不足的具体问题,则采取“财政补贴一点,社会赞助一点,全市干部职工捐献一点”的方式渡过难关。 应城市委、市政府的决策很快得到有关部门的积极响应。市总工会、共青团、妇联、工商联等七家单位联合发出倡议,宣传农村公路建设的重大意义,号召社会各界为农村公路建设捐款捐物,为农民和农村经济发展贡献自己的微薄之力。应城电台、电视台也积极配合宣传,利用舆论阵地,大造声势,为捐资热潮的到来打下了坚实的群众基础。
3月25日,在全市通乡公路建设动员会上,应城市委书记何霞江、市长聂元清带头各自捐款2000元。 全市很快掀起了捐资热潮,广大干部职工纷纷解囊,400、600、800、1000……钱虽不多,但都表达了他们对农民兄弟的一片深情。捐资活动还引起了一系列的连锁反应,离退休的老干部职工、市直企业、私营企业、个体工商户也纷纷伸出了援助之手。短短几天时间,社会各界共1.7万多人为农村公路建设捐助资金700多万元,阶级深情在这次捐款活动中再次得到了深刻的体现。 资金问题解决了,但其它配套措施还没到位,耕地占用、青苗补偿、手续办理等一系列细节问题还有待于进一步解决。应城市委、市政府要求,沿线各乡镇必须实行包保责任制,搞好拆迁和承包耕地的调整,确保工程施工一路绿灯。青苗补偿和拆迁等费用,一律由市财政局一次性发放存折到户,杜绝截留挪用,占压的计税面积,所承担的税费一律实行减免。涉及到的“三杆”搬迁、林木砍伐、水利设施的处理、治安的维护等问题,采取“谁家的孩子谁家抱”的办法,由各相关部门自行解决。 “缺少资金,缺少设备,但是我们不缺少热情。”应城市交通局局长谢小平如是说。 应城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极大鼓舞了公路建设者们的斗志。从3月份全市通乡公路建设正式开工以来,他们日夜兼程、克难攻坚,即便是在非典肆虐的时候,也没有一人退缩。 “付出总有回报”,应城交通系统干部职工用自己的汗水再次刷新了应城交通建设史上的记录,仅用了两个月的时间,便全部完成了“十五”后三年108公里的路基任务。目前,施工队伍正全面转入路面施工阶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