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注册
首页 招聘 房产 车辆 生活 二手 黄页
新闻 楼盘 图片 联盟 同学 论坛 留言
简历 租车 分类 装修 交友 寻人 培训
快递 火车 酒店 Q群 网吧 天气 微信
奥迪A6L婚车出租 应城市创新家政保洁有限公司
易安居房产 家装信得过企业-标点装饰
标点装饰 天代会计记帐15571282313
当前位置:首页 > 应城新闻 >
创业者的效应——应城市城北办事处发展大棚蘑菇的调查
湖北日报 2003-6-30
   一块同样的土地,经温州苍南几位种菇高手经营1年,一下子变成了“摇钱树”———净赚几十万元。

   此事就发生在应城市城北办事处。当大把票子流入外乡人口袋时,这里瞠目者有之,哗然者有之,反思者亦有之。去年春上,办事处将温州黄学习、杨守阁等8位在上海郊区种双孢菇的农民,请来城北落户。黄学习一行在城北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抢在6月底前将数十间大棚搭建完毕。大棚高达6米,内有8层菇床,所需的毛竹、草料、铁丝、石膏等材料重达3万公斤。由于要赶时间,他们请附近的村民帮忙,并付报酬。这些村民每天不到9点不出门,下午5点准时收工,7个人10多天功夫也搭不了一个棚。无奈之下,黄学习从老家温州苍南县马站镇请了27个农民,租车日夜兼程赶到应城。温州农民每天早上5点爬到棚架上,晚上12点钟才收工,1日5餐都在工地上吃。没几天工夫,数十间蘑菇大棚拔地而起。搭建大棚的同时还得制菌种。菌种要经过高温发酵,黄学习等人的脚都在水中泡腐了,仍坚持制种。请来帮工的当地农民却吃不了这个苦,没干几天就不干了。有付出才会有回报。黄学习认为,温州人与内地人最大差别,除了有吃苦耐劳的精神外,还有一条就是不怕担风险,敢于创业。

   现在,他们的一个大棚平均投入1.2万元,年产鲜菇5000公斤,按平均每公斤3元计算,当年收回投资还可纯赚3000元。大棚使用期在8年至10年之间,就像一个聚宝盆,日后的回报率更高。

黄学习说:“想图清闲,我们一家已经够享一辈子福了。为什么放着家里的楼房不住,到外面闯荡吃苦?这就是我们温州人的创业精神。”据了解,他一家在上海、广州办有蘑菇基地,两个女儿分别在广州、上海从事皮鞋批发,全家一年收入几百万元。


  对比之下,应城城北的农民多年来守着几亩薄田,过着安逸的穷日子。看见温州菇农从沿海来到自己身边发财,有的农民开始觉醒了。北十村有位农民也搭了个大棚种蘑菇,却因不懂种菇技巧,施肥过量,导致菌种全部烧死。黄学习为这位菇农及时提供菌种,还为他打气:“创业失败不要紧,权当花钱买了个教训。”当地农民有钱都不敢投入,更不用说找银行贷款。而黄学习说:“有钱不流动,就是死钱。”他们千方百计将手中资金作“发面坨”投入再生产,到城北后一口气注入流动资金80多万元,用于搭棚、制种、请工、购料。温州农民肯吃苦、不守旧、“敢为天下先”的闯荡精神,在城北农民和干部的思想中产生强烈碰撞。

  他们再也坐不住了。去年制菌种时没有一个人报名,今年仅杨畈一个村报名人数就达70多人。60多岁的韩翠英老人说,以前种一年田,收入2000元还难;现在光洗菌种瓶子,每月可挣400多元。

   一种敢冒风险的创业观念已开始被这里的农民所接受。城北办事处因势利导,鼓励农民发展大棚蘑菇。为做给农民看,带领农民干,已有8名国家干部率先垂范,建起8个高标准的示范棚,10个村干部搭建15个大棚。在菇农示范和政策引导下,去年,城北办事处兴建蘑菇大棚118个,产蘑菇60万公斤,增加产值近200万元。昔日无人问津的稻草、牛粪,如今身价倍增。办事处33个村就有18个村的农民自发建起高标准蘑菇大棚100多个,仅北十村农民肖华生就建起大棚15个。预计今年全办事处可建大棚800多个,双孢菇产量可达到400万公斤,将带动运输、膏粉、食盐等相关产业增收近千万元。
QQ及微信:434706902
QQ群1:171318032 QQ群2:468827381
邮箱:434706902@qq.com
Copyright © 2003-2023 应城在线 版权所有
手机版 电脑版 找回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