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无公害化生产的稻谷,50公斤可卖到每74元,靠施用农药、化肥等常规办法种植的稻谷,价格却不足63元。搞不搞科技到底不一样。”10月31日,种了一年“中国香稻”的应城市田店镇农民何顺祥如此感叹。 在应城,像何顺祥这样依靠科技增加收入的农民有近八成。
过去,由于重号召轻引导,该市农民尝试科技种田往往一哄而起,导致“瓜多成灾” 、“种瓜得豆”,出现“政府号召种什么农民不种什么”的被动局面。近几年,该市把大力发展科技型市场农业作为农民增收的主要途径,鼓励干部与农民结成风险共担的利益共同体,开展带头示范、联合经营。目前,水稻旱育抛栽、棉花全程“化控”等农业实用新技术在该市大面积推广,从上海、海南等地引进的“香丝瓜”、“食用仙人掌”等新品种已批量进入武汉市场。
义和镇拥有丰富的水域资源,为推广网箱养鳝新技术,20名国家干部每人领办一个基地,全镇发展网箱养鳝120口,还带动群众发展毛蟹、才鱼、黄古丁等名特优水产品养殖3000多亩。城北办事处引进福建、浙江蘑菇种植大户,建立大棚蘑菇生产基地,带动当地农民一起种菇,现已发展大棚118个,年纯收入可达180万元。田店、三合、杨岭镇出台优惠政策,扶持农民利用山场资源发展畜牧业,引进波尔山羊、四川黄羊等优良品种,全市发展优质羊2万只。
据该市有关部门提供的数据表明,今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将达到2950元,同比人均增收87元; 全市农业科技贡献率达到56%,高出全省平均水平的8个百分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