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血”与“造血”并举 改革与发展并重 应城市直部门包保困难企业
本报讯(特约记者李真 通讯员丁艳红) 7日,笔者从应城市包保企业工作队获悉:全市22个市直部门包保20家困难企业已取得初步成效,工作队员扎实的工作作风赢得了企业干部职工的好评。
应城市委书记何霞江认为,企业是带动一方经济发展的命脉,企业活则经济兴,地方发展就快,市直部门包保企业谋发展,不仅是落实中央“两个务必”精神的一项具体行动,而且是今后一段时间转变干部工作作风必须长期坚持的一项工作。针对该市工业门类多、存量大、资产质量差、企业债务和人员包袱沉重等现状,应城市委、市政府成立了由公安、工商、财政等22家市直职能部门组成的工作专班,包保20家特困企业,实行“五包责任制”,即包企业转民重组、包企业招商引进、包企业盘活、包企业壮大发展、包企业稳定,一包三年,达到“一个确保、两个提高、三个增长”(在保持企业稳定的基础上,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和经济运行质量,使产品产销率有所增长、职工薪金及福利有所增长,企业对社会的贡献有所增长,确保特困企业“输血”与“造血”并举,改革与发展并重)。
应城市检察院自3月15日进驻该市棉纺厂以来,把目标任务扛在肩上,把工作重点拿在手上,把具体工作落实在行动上,做到了“任务不完,班子不撤,劲头不减,工作不松”。检察长余绍军先后多次到市棉纺厂与工作组一道深入基层摸实情,查家底,组织专家对棉纺厂的人事、财务、物产等作了一个全面的清理,为棉纺厂破产改制做好了前期准备工作。棉纺厂干部职工反映说,市委对特困企业的关心,让他们这家困难企业看到了光明和希望。
应城市环保局按照“死的变活,活的变大”的工作要求,对照《应城市包保企业情况摸底表》,深入市水泥厂,对该厂职工构成状况、资产负债状况、主要设备状况等情况进行了摸底调查。在了解该厂实情后,为工厂制定了招商引进、改制转民、盘活增效的工作方案,稳步推进,逐步实现整体转民。 应城市国税局、体改办积极促成西藏喜玛集团、重庆宗申集团与神风公司合作,形成10万辆摩托车生产能力,带动全市摩托车配套企业生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