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张勇军、通讯员李真、丁艳红报道:停产10年之久的应城市第一棉织厂,最近顺利破产终结,120名职工得到相应的安置。
原厂被市内民营企业恒天药业公司收购后,新上2条医用瓶塞生产线,经营呈现一派生机。
到4月底,该市已有20家企业顺利破产,其中市属国有企业12家。市体改办负责人说,由于破产前进行了可行性论证,制订了破产预案,政府没贴钱,既妥善安置了职工,又盘活了闲置资产。
应城市这套在全省推广的破产预案制度,是在比较成熟可行的条件下运作:一是各方利益协调好,债权人同意,职工签字同意;二是破产前先找好买主并预付20%至30%的订金;三是卖的资产能够安置职工。
市体改办负责人说,破产预案制是吸取改革教训的结果。1999年第一家破产的市联缄厂就吃了大亏:企业被双环集团并购不成,在行政命令下提前进入破产程序。结果没有买主,企业设备闲置,千余名职工无法安置。直至今年2月,成都一家民营企业出资收购,才将1700多名职工安置,并投资1000余万元维修设备恢复生产。
此后,该市要求企业破产必须做好预案,防止进入破产程序后无回旋余地。紧接联缄厂之后,该市第二家破产的市啤酒厂,破产前就找到青岛啤酒集团签订收购协议,并要求对方预付订金。青啤集团不仅安置好职工,而且大举投资扩能,盘活企业,去年上缴税收700余万元。
到4月底,破产的20家企业均已找到买主,盘活闲置资产上亿元,安置职工近3000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