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受教育部好评 |
孝感日报 2004-11-30 |
|
|
|
|
|
本报讯 (通讯员丁艳红)“小朋友,老师这里有8个小苹果,想分给2个小朋友,大家想一想应该怎么分?”老师话音刚落,一双双小手齐刷刷地举起来,“老师,每人4个”,李奇小朋友率先抢答。“那如果只有一个小苹果,想把它分给2个人,又怎样分呢?”老师又启发式问道,“每人一半”,全班小朋友齐声回答道,在一种师生互动的氛围中,老师带领学生学会了分数这个数学概念。这是11月25日,笔者随同教育部义务教育课程改革暨减轻学生课业负担调研组在东马坊中心小学三年级参观考察时,看到课改后发生的可喜变化。 11月24日至26日,教育部调研组一行对应城市实验小学、东马坊中心小学、李台小学等4所中小学校进行了为期3天的调研,听取了该市教育局课改工作汇报。调研采取与校长、教研员、老师、学生座谈,问卷调查、走访学生家长、进教室听课等方式进行。国家督学颜振对应城市新课程改革取得的成效给予了充分肯定,对全市教职员工在困难中所表现出来的工作热情、执著追求、积极态度给予了高度赞赏。 他指出,应城市实施新课程改革两年来,全市上下已经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整个工作纳入到了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资金投入力度加大,教师的积极性明显增强,学生的参与度得到了很大提升;探索出了结合本地实际的“三步走”(构建模式、冲破模式、创新模式)教学模式,给老师“制拐杖”引路,“扶拐杖”上路,“丢拐杖”闯新路,从而牢牢占领了课程教学这一课改的主阵地;抓住了对骨干教师的培训,广大教师树立了新型的人才观、教学观、评价观、课程资源观,实现了课改培养目标;抓住了对课堂教学模式的创新,结合实际,按照构建模式、冲破模式、创新模式的工作方案,在平等交流、师生互动、合作学习中,教师用心地教,学生快乐地学,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切实减轻了学生的课业负担,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益,学生睡觉的时间多了,参加业余活动的时间多了,教学质量明显提升;对新课程改革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全市上下积极探索和思考,拿出了可行性的应对措施,新课程改革稳步实施,进展顺利,教学方式、学习方式、教研方式、教师角色、学生在教师心目中的地位发生了显著变化,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正在逐渐减轻。 教育部领导还针对当前课改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可行性建议。要求按照“三步走”教学模式,切实关注本地教师的成长,利用身边已有的经验,带动本地学校的平衡发展,切实加大课改经费投入,确保新课程改革顺利进行 |
【打印新闻】
【关闭窗口】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