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春耕新事多——应城春耕备耕科技推广运用扫描 |
应城网 2012-4-9 |
|
|
|
|
|
应城网-孝感日报4月8日讯: “汞灯杀虫效果确实好,既利于生态又利于环保,是农田的保护神.”4月6日,应城市田店镇肖黄村主任肖四平带领几个村民检修太阳能杀虫汞灯,为4月15日开灯诱杀二代二化螟做准备. 在春耕备耕时节,应城一批新型农业科技和产品在悄然推广,通过科技打造原生态田园的理念逐步实施.科技推广和运用的“新鲜事”层出不穷. 种子走上流水线 秧好一半谷,苗好收七分. 3月25日,杨岭镇祝墩村标准化育秧工厂的播种车间里一片繁忙景象:工作人员正在按有机培育流程给秧盘铺上营养土、洒水、播种、覆土,最后摆上秧架. 为从粮食种植的源头保证有机、高效、省工,该市筹资160万元建成现代化的标准育秧工厂.工厂采用锅炉供热、自动喷水、人工控温控湿等现代化技术,5栋钢架育秧厂房面积共720平方米,一次可育1.3万个机 插软盘,早稻育秧可循环育秧两次共2.6万盘,可插大田1000亩,并以此推广有机早稻14万亩. 据该市农业局技术人员杨志远介绍,与传统育秧相比,开展水稻工厂化育秧可以节省劳力,防虫防灾.不仅可以提前10天左右育苗,争抢积温 80—150℃左右,提前成熟3~5天,有效避免倒春寒和早霜危害,减少立枯病的发生,较小棚育苗增产15%以上,而且还可以最大限度地节省土地和光电能源. 祝墩村村委会主任史建明算了一笔账:一个棚子,可以栽近80亩田,采用这种方式育秧,每亩可节省成本76元钱. 土地 “吃”上营养餐 3月16日上午,应城市农业局土肥站站长邵远刚走进实验室.换上工作服,邵远刚从木架上取下已清洗干净的试验玻璃器皿,准备测试从实验田里取来的土样. 2007年至今,邵远刚和他的同事们一直从事应城市耕地测土配肥工作.“一共8259个,得到的是40200个检测数据和适合当地土壤与农作物的6个肥料配方,几乎覆盖了应城市所有的耕地面积.”说起土样,邵远刚如数家珍, 应城是一个盛产肥料的地方,有了配方,该市企业再照单制作.在当地一化肥生产企业仓库,一包包化肥包装袋上都印有与产品相对应的农作物和肥料配比、用量.与传统肥料相比,配方肥料具有施肥的数量和次数少,节省劳动力和生产成本,减少了对环境的污染,养分有效控制,缓慢释放等优点. 应城市陈河村种田大户陈国伢种有180亩粮田.他算了一笔帐,去年他一季中稻亩产量400公斤左右,每公斤3.2元,全部用上配方缓释肥料后增收10万余元. 从以前的大水大肥,到如今的营养配餐,应城农民逐渐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迈进. 绿色农业成“现实” 低洼烂泥冷浸田和板结坚硬的“癌症田”让如今的农民意识到多施烂施化肥的危害.如何消除农民的“化肥依赖症”? 3月28日,中日合资应城市常兴生态农业科技园内,该市田店镇肖黄村科技员肖腊喜,正在向一对远涉重洋来到应城的日本父子学习如何利用沼液沼渣制造有机肥料的技术. 据翻译介绍,父亲内山东平今年67岁,退休前为日本东京大学教授,从事20多年有机循环农业研究.儿子内山健太郎今年31岁.东京农业大学毕业后到美国加州大学圣塔芭芭拉分校留学5年.去年3月,他被日本公司以农业顾问的身份派到了应城. “有机种植,顾名思义使用的肥料是百分之百有机的,绝对不能使用化肥、农药和植物激素.”内山健太郎介绍,应城农村有大量的沼液和沼渣,他们掌握的现代生物技术能让这些沼液和沼渣变成“宝贝”. 去年,该市为推进传统农业升级上档,使农产品上质量、提品位,招回常兴生态农业公司等一批主打农业科技的项目. “目前,我除了在这里学习沼液和沼渣变有机肥料的生物技术外,还在村里推广秸秆腐蚀剂技术,将秸秆变有机底肥,通过这两种技术的联合运用,争取3年后肖黄村的农田不再施用化肥.”谈到有机肥料技术在农田的运用前景,肖腊喜信心满满.
(特约记者丁艳红 陶茂) |
【打印新闻】
【关闭窗口】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