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余“金凤凰”筑巢应城长江埠 |
应城网 2012-4-17 |
|
|
|
|
|
应城网特约记者 刘勇 通讯员 刘暄 文∕图
提起应城长江埠,人们都说它是一个有故事的古镇.据当地老人介绍,长江埠源于一位叫易长江的江西人.明清时期,易长江在府河岸边以开饭铺为业,并在河边修建埠头一座,以方便客人.于是,行人将埠头呼之为长江埠,久而久之,长江埠便成为地名.
近年来,100余名大学生选择到长江埠赛孚工业园扎根就业,给素有“小汉口”美称的百年古镇长江埠的发展注入了一股强劲的人才助推力.
大学生的“双城”生活
4月9日下午,当记者见到张润扬时,他正在办公室里忙碌.作为第一批扎根长江埠的大学生,毕业于武汉大学的他选择放弃上海的优越工作,于2002年随公司来到长江埠赛孚工业园.如今已是工业园某公司副总经理兼总工程师的张润扬见证了公司从落户长江埠到发展壮大的整个过程.
“刚过来时,公司真可谓是百废待兴.当时我们买了一个破产企业的废弃厂房,厂房里杂草有半米深,三四十号同事一起干劳动.”张润扬坦言,当初刚到长江埠时,心理其实落差很大,多次有过跳槽的想法.“从大城市一下子来到这个小乡镇,肯定会失落.作为农村走出来的,谁不想留在大城市发展呀.”在公司领导和同事的真诚挽留下,张润扬选择了留下来,而且一干就是10年.10年间,长江埠赛孚工业园取得了飞速的发展,公司的发展也走上了快车道.“现在跟以前比,各方面条件不知道好了多少倍.”
“80后”女孩任秀杰来自内蒙古赤峰.2011年6月刚进入赛孚工业园,她便得到了公司的重用,被派到浙江等地学习.学习回来后她被公司任命为品管主任.虽然来到长江埠时间不长,但她却感触颇多:“虽然这里只是个乡镇,各方面条件无法跟大城市相比.但这里空气清晰,风景漂亮,生活、工作很舒服,而且还省钱.”
虽然老公人在荆州,两人不得不面临异地分居,但是任秀杰告诉记者,自己已经习惯了这样的“双城”生活.跟任秀杰一样,到长江埠赛孚工业园就业的大学生中,绝大部分都是外地人,他们就像钟摆一样,工作时在长江埠,休息时回家.
到基层闯出一片天
春日暖阳,油菜金黄,桃花飘香.位于长江埠发展大道的赛孚工业园外一片春机盎然.当记者见到王定镇和陈宗羽时,他们正在宿舍楼的文体室里打乒乓球.88年出生的王定镇来自咸宁,90年出生的陈宗羽来自广东惠州.今年7月份毕业的他们是同班同学,一个月前,两人一起来到赛孚工业园上班.因为都还单身,因此工作之余打打球成为他们最好的娱乐方式.
“上班之前我们都过来踩过点,比我们想象中的条件要好.”王定镇告诉记者,家里希望自己毕业后回家创业,但是他觉得还是应该自己在外面闯一闯.“基层是最锻炼人的地方,所以我选择了到长江埠来.我希望在这里有自己的用武之地.”跟王定镇一样希望在长江埠大施拳脚的还有今年同批进来的其他30名大学生.“90后”女孩唐倩和程丽芳都来自武汉生物工程学院.在学校,他们是校友,在公司,他们是同事.如今他们分别被公司安排在相应的岗位实习,每个月的实习工资有1700元,等3个月实习期合格便会跟公司签订正式合同,工资也将有2000左右.
“其实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不能老把眼睛盯在大城市,只要肯吃苦,有真本事,在基层一样能干的很好.”采访中,不少大学生表示,选择到长江埠就业,除了希望能到基层锻炼自己外,办事处工业园的人才战略,也成为吸引他们的主要原因之一.
源头活水引来清泉一渠
为了让大学生们过得来,留得住,工业园在人才战略上颇费了些脑筋.“招进来的大学生,我们把他们当兄弟姐妹看待,让他们在感情上有归属感和认同感.此外,我们还通过制定一系列的晋升制度,给他们提供晋升和发展的平台.在待遇方面,工业园不少企业的工资都不比大城市低.”通过“感情留人”、“制度留人”和“待遇留人”,落户长江埠的100余名大学生们干得起劲,做得踏实.
为了吸引更多的人才到赛孚工业园扎根,长江埠办事处也想了不少办法.据长江埠办事处相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办事处不断优化工业园园区环境,给入驻工业园的企业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助推企业的人才引进;同时,为了让引进的人才能够大施拳脚,办事处还搭建了一系列成才平台并积极配合企业,开展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
“问渠那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近年来,长江埠赛孚工业园通过广栽梧桐树,铺平大学生就业之路,吸引了大批高校毕业生扎根于此,为工业园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人才支撑.大批人才的引进,不仅提高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也为企业新产品研制、生产能力开发增添了强劲的动力. |
【打印新闻】
【关闭窗口】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