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表风采】黄继生:当好群众的“贴心人” |
应城网 2012-4-26 |
|
|
|
|
|
----记市人大代表、陈河镇黄下村党支部书记黄继生
应城网4月25日讯(记者沈梦莹 通讯员姜伟斌):黄继生,男,汉族,现年47岁,现任应城市陈河镇黄下村党支部书记,连续三届当选应城市人大代表.自1998年担任黄下村支部书记的14年来,他凭着一股敢闯敢为的干劲,带领全村干部群众,克服重重困难,把原来软弱涣散的落后村,打造成为如今经济发展的先进村.
当好惠农政策“宣传员”.黄继生同志担任村支部书记后,始终把坚持学习政策、宣传政策当做一件大事.每月组织村两委班子成员召开两次村支部会议,集中学习计划生育、新农合、新农保等政策.他常说:“吃透政策是开展好工作的前提,如果连自己对党的政策都理解得不透彻,怎么去宣传政策、执行政策呢!”在加强自身学习,抓好班子学习的同时,通过积极深入农户家中、办黑板报、开院落会等方式,向村民宣讲各项惠农政策,使得党的政策能够家喻户晓、深入人心.在做好中心工作的同时,他注重党务、村务和财务公开,坚持定期公开财务收支、各类专项资金使用等涉及农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重要事项,自觉接受群众监督.凡是村上重大事情或是涉及农民群众切身利益的事项,他都要召开党员会、群众会进行商议,切实保障党员群众的民主权、知情权、决策权.
当好改善条件的“带头人”.作为黄下村的支部书记,他始终把如何改善村民的生产生活条件,提高群众生活水平,带领群众早日走上致富之路放在首位.通过积极争取上级党委、政府的支持,争取项目,引进资金,带领村民极大地改善了该村的生产生活条件.
黄下村自然环境和农业生产生活条件比较恶劣,加上湖垸防汛标准偏低,常年受灾,农民增收十分困难.当年他刚上任时,村内村外一片混乱,有的家庭生活无法解决,更谈不上生产自救,而此时村级负债高达23万多元.闲言碎语从四面八方扑过来,劝他不要吃亏不讨好,不要挑这份挑子,但是他面对困难没有退缩,而是选择迎难而上,勇挑重担,开拓进取.通过“内部挖潜,力争外援”,千方百计筹措资金70多万元,先后对整个堤垸、险段、泵站、道路等农业生产设施进行全面整治加固和改造升级,将防灾标准提升至10年一遇.通过村民“一事一议”等多种形式,投入20多万元,大办公益建设事业,使全村道路实现水泥硬化.去年,通过糯稻基地农业开发项目,争取孝感市扶贫办投入100多万元,对大湖垸实行大规模土地平整及堤垸内沟渠标准化整治.同时还改造低产水田达600多亩,附带绿化带2000多米.目前,该村的生产生活条件有了极大改善,为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奠定了坚实基础.
当好糯稻基地的“开拓者”.黄继生同志大胆探索,带头闯市场.他通过学习掌握了“香稻无公害高产栽培”技术,2007年试种100亩田 “无公害香稻”, 2009年5月,创办了“黄下优质糯稻基地”.在摸索中不断总结经验,先后制订了11个管理制度、10个生产技术标准和5个操作规程,使得高质量、高标准集中连片香糯标准化中心示范区不断扩大规模,赢得了“浙江古越龙山绍兴酒股份有限公司”的亲睐,结成了对子.目前,基地规划总面积已达35000亩,今年将扩大到10000亩,主要粮食品种有“鄂荆六号、宜优香糯”等,此糯成为浙江古越龙山绍兴酒股份有限公司主打产品.他利用“公司+基地+农户”的生产模式,带动周边优质香稻的规模种植,综合经济效益日益凸显.
当好群众致富的“引路人”.黄继生同志认识到,作为党的基层组织负责人、市人大代表,带领人民群众发家致富是应有之义.在实践中,他因地制宜,充分发挥当地自然资源优势,根据全村党员群众的种养习惯,紧紧抓住“无公害香糯”这一主导产业,按照“好的多起来,多的优起来,优的精起来,精的打品牌”的总体要求,利用“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方式,使香稻种植规模由2007年100亩扩大到今年的3500亩.价格一路攀升,由125元涨到180元.仅去年,全村种“香稻”田基地的农户获益达2000万元.现在黄下村,80%以上的45岁以下党员成了科技致富带头人,90%以上的农村党员掌握2-3门科学实用技术,100%的帮带对象家庭经济得到明显改善.像他这样带头先富的党员干部没有忘记群众,他们积极结成帮扶对子,传经验,授技术,出资金,使更多村民成为万元户、十万元户,甚至百万元户.如今,“拿着定单种,合作社管着长,产品贴着商标卖”已成为黄下村的时尚.
黄继生同志以朴素扎实的工作作风,排难而进的开拓精神,带领全村群众取得了不凡的业绩,践行了一名基层党组织负责人对党和人民的庄严承诺.在2011年的人大代表换届选举中,他不孚众望,当选市人大代表.新的岗位,新的责任,激励着黄继生同志带领黄下村人民一步一个脚印地奔走在致富的幸福大道上. |
【打印新闻】
【关闭窗口】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