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城工业的新生—应城抓改制盘活国有企业启示 |
孝感日报 2005-2-28 |
|
|
|
|
|
今年元月,应城市完成工业生产总值59489万元,同比增长18%,财政收入3498万元,与同期相比增加了两倍。 显然这是一份表现不俗的成绩单,表明应城工业正在强劲提速。 那么,支撑该市工业提速的基础是什么呢?在县域经济日趋激烈的大背景下,该如何看待这种提速呢? 如何不被抛弃 提起应城,应城人是十分自豪的,曾有一位知名人士说:“应城不大,却很深厚。”这个位于武汉、襄樊、宜昌大三角中心的城市,以“石膏、岩盐、温泉”三宝闻名于世,本地户籍人口68万,2004年,全市国有生产总值89.5亿元,比上年增长9.8%;财政收入4亿元,地方一般预算收入17086万元,分别可比增长18.3%和11.3%;在一般预算收入中,工商税占63.77%,比孝感市平均水平50.45%高13.32个百分点。应城还是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市和最具竞争力百强县市之一。 然而,在繁荣的背后,是该市决策者的殚精竭虑和艰苦奋斗。让我们把时钟拨回1998年,当时应城这座工业城市还潜伏危机。有资料显示,由于出资人不到位、激励机制单一、监督机制不健全等原因,国有集体企业陷于停产或半停产,大量职工面临下岗。过多的企业互相攀比职级待遇,低水平重复建设,造成资源的浪费,无法形成整体力量,区域经济竞争力大打折扣。由于规模小助长了文化、经济因素的惰性流动,也使流动人口的创业环境狭小,形不成区位内产业聚集优势、生产要素很难得到合理配置,小打小闹,形不成气候。这样长期以来敢干敢闯、灵活变通的蒲骚商业文化精神就会落伍被市场经济大潮所淘汰原有的发展模式受到很大制约,如果再不加以解决和重视,将影响应城的发展后劲。 不良如何变香饽饽 重视存在的问题,消除积弊,创造更加辉煌的应城,这是应城党政一班人猛醒后坦露出的胸怀和宣言。因为他们知道,虽然应城存量资产有近20亿元,但是,与好和坏、败和胜一样,“良”与“不良”只是相对的,相互之间完全可以转换的,同样的资产在有的经营者眼中、手里会成为不良资产,而在另外的经营者眼中,手里却会蕴藏着巨大的商机。 只要转换了企业经营机制,根据市场规律的要求,在充分考虑不同投资需求的情况下,运用市场手段,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来进行分类处置,就可以为不良资产找到好的婆家,让“不良”的变“良”的,让“良”的变得更“良”。否则,“良”的也会变成“不良”,“不良”的永远会像堆垃圾一样无人问津。 一手抓改制,一手抓“改嫁”,两着棋子一起下。这是应城决策者实现国有存量资产优化配置的一曲好戏。原应城市啤酒厂是一个年生产能力1万吨的企业,自建厂始,从未达到生产目标,生产每况愈下。1999年,该市主动与久负盛名的青岛啤酒磋商,达成了合作意向。当年6月,市清算组进厂,青啤同时进入,清算组迅速封存账务,清产核资,与青啤签订委托管理协议。协议一签后,青啤就开始招录员工、检修设备,准备投料 ,很快全新的啤酒成功试制,产品迅速打开市场。当年9月,青啤(应城)公司挂牌,不到4个月,就使经营进入死胡同的老厂“死后重生”,过去累计亏损7000万元, 欠税1500万元的企业,仅去年上交税金就比以往最好年份增长3倍多。 转让一笔资产,引来一个项目,盘大一个产业,带活一方经济,这是应城人在经过了无数次的权衡得出的“真经”。原应城市联碱厂组建于1986年,建厂购设备花了1亿多元,生产断断续续,到1999年总负债高达3.4亿元,平均每年亏损2000万元,成为历届市委、市政府的一块心病,为了选找买主,他们找到了省双环集团,双环集团投资了1500万元改造设备,仍不见好转,又拿出1000万元把联碱厂退还给了应城,人家也不敢接这块“烫山芋”。在人家眼里,赚钱的机器成了一块“废铁”。后来应城在网上发布招商信息后,引来了四川民营企业新都化工集团公司,他们看中了这个“宝贝”,出价600万元进行整体收购。 新都人心中明白,建这样一个企业至少要投资1.5亿元,而让现有企业活起来,只需5000多万元和半年时间。果然,签约收购后不到半年就恢复生产。去年氯化铵和纯碱产量达到8万吨,还新增一条年产25万吨复合肥生产线,实现销售收入2亿多元,税收1000多万元。他们还准备扩大规模,新上10万吨尿素生产线,以求达到年销售收入5亿元,税收2000万元的目标。 合力如何形成 大批国有集体企业的盘活,坚定了应城市委、市政府的决心和信心,即使遇到了复杂的局面,他们仍然奋力朝前推进,打响困难企业改制攻坚战。 该市提出“早出售早主动,早出售早受益,不出售难受益;大破产大稳定,小破产小稳定,不破产难稳定”。全市形成了“不求所有,但求所在,更求所得”、“人图创业,我图就业,人图发财,我图发展”的观念。他们总结出的动态破产成为全省经济改革十大模式之一,使大量资产被激活,一大批战略投资伙伴抢滩应城,99%的国有集体企业改为民营企业。 原市制盐厂和第一制盐厂是全民所有制企业。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以前,曾经创造辉煌业绩,由于多方面原因,企业连年亏损,严重资不抵债,使得经营难以为继。为尽快盘活企业闲置资产,新一届市委、市政府组建后,就决定把这个老大难攻下来。 由于流动资金严重短缺,债务包袱沉重,亏损逐年加剧,这两家企业欠银行贷款、职工工资、装卸费、民工款、煤款等各类到期债务高达3亿多元,基本丧失了市场竞争力。但是这两家企业的员工人数却比岗位数高出三倍以上。市委市政府的决策引起了员工们的反感和怨恨。 “改制是给职工发过冬的棉袄,不是给时装,而是给饭碗”。为做通职工思想工作,化阻力为动力,市委书记、市长亲自挂帅,40多个部门、上百名干部日夜上门反复做工作,帮助职工转变观念,经过连续10天的工作,通过亲情、友情,化解了怨恨,扫除了障碍。 引进的战略投资者四川久大集团也不负重望,从托管之初,始终抓住人这个核心,在“人”字上做文章,最大限度地挖掘人的潜能,他们利用专栏、标语、大会、辅导报告、宣传资料,企业领导与职工对话等方式,宣传久大集团的企业精神、经营目标、经营理念,开展转换角色、更新观念教育,使全体员工尽快融入久大。员工热爱久大、奉献久大的工作热情得到前所未有的激发。 应城还采取业主吸收一批,休养一批,输出一批,发低保保障一批,作特困户救助一批,自谋职业一批,较好地化解了职工就业难问题,近年来有7000名职工重新上岗,找到了新饭碗。 由于应城以存量引增量,以资源换项目,一批批企业开始走出困境,给应城的经济增长方式带来了根本性变化。 由久大集团收购的应城两个盐厂不到半年完成销售收入2.4亿元,上缴税金超1000万元,一个月税收相当于过去一年,今年可实现税金3000万元,而且他们又新上一条年产80万吨原盐的项目,可新增税收5600万元,投产后税收可过1亿元,有望成为应城又一个税收亿元企业。 统计资料显示,去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25亿元,比上年增长19%,全市税收过1000万元的企业达7家,比上年新增3家,今年可达11家。 由于膏盐资源丰富,企业活力显现,国内外投资者纷纷看好这块风水宝地,仅去年利用外资960万美元,内联引资4.8亿元。久大集团、宗申集团、吉和昌、恩邦、三五醇、北美先锋集团、木兰天池等10余个战略投资集团纷纷落户应城,全年实施100万元以上各类项目255个,其中投资过亿元项目3个。国家火炬计划应城精细化工新材料产业基地,双环“油改煤”,新都公司碱肥扩批,中盐长江公司50万吨盐硝技改等几个项目开始全面建设。以盐业化工、石膏建材、机械制造、食品饲料、轻纺塑料等5大特色支柱竞争力显著增强,2—3年内应城将建成全国最大盐业精细化城市。 元月17日,省长罗清泉到应城考察,高兴地说:“看了应城,就看到了全省县域经济发展的希望。” 鸡鸣唤福来。当应城的盐化工业园、市工业园区以及一批中省企业转民,开始跟上时代的节奏时,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应城企业界创新之春已经来临了。 |
【打印新闻】
【关闭窗口】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