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城地税:四个团队与一个税管员的风险博弈 |
应城网 2012-5-7 |
|
|
|
|
|
应城网——孝感日报5月6日讯(记者周应涛 通讯员杨晓协) 键盘传响,荧屏闪烁.2011年3月,应城市地税局正式启动了税收专业化管理改革试点,对税收管理员职责重新进行界定,税收管理员职责被团队管理取而代之,改变了旧的“税管员进户,全权管理”,形成了“团队管户、分类管事”的局面.
应城市地税局局长陶强华说:“税收专业化管理克服了旧的管户制存在的问题,降低了税收执法风险,提高了征管质量,是一次大的变革和提升.”
把“防火墙”建到征管最前沿
“旧的管户制权力过分集中,且缺乏有效的监督,不仅加重了这些岗位的工作量,还增加了执法风险.”应城市地税局一位老税官介绍说.
“税收执法风险不除,我们心里始终有一块石头落不下地.”陶强华表示:“在现有管户体制下,税管员面临的执法风险越来越大,如何进一步化解风险、调动一线税务干部的工作积极性,是一个必须尽快破解的管理难题.”
2011年3月,应城市地税局成立了“一把手”挂帅的税收专业化管理改革试点领导小组,并着手起草新的税收专业化管理改革试点方案.经数易其稿,几上几下,多方征求意见、上报市局批准后,应城市地税局决定在全市启动税收专业化管理改革试点.
“只有竖起一道防火墙,让税务干部不能犯、不会犯、不敢犯,才能从根本上化解税收执法风险.”这是应城市地税局痛下决心推进改革的初衷之一.
团队管户取代“分人到户”
将税管员的管户职责拆分管事职责,让应城市地税局找到了对税收进行专业化管理的切入点.
应城市地税局税收专业化管理模式有五个“亮点”,一是优化征管资源配置,实现了征、管、评、查四分离;二是按照“抓大、控中、协小”的思路,实施税源分类管理;三是取消管户,建立团队管户、分类管事模式;三是集约服务,将所有涉税业务一律前移到大厅,实行先办后审、快办快审;五是强化纳税评估,构建了市局、分局两级纳税评估架构,并依托税收评估软件,加大了对风险的识别、分析、评估和预警.
应城市地税局副局长周志勇说:“改革后,将税管员职责明确设定为日常巡查岗、纳税评估岗、综合管理岗,具体落实户籍管理和相关信息采集以及日常评估工作,无疑会大面积地化解税收执法风险.”
小李是一名税管员,某房地产企业是他的管户.改革前,在对该企业税务登记、催报催缴以及各类涉税审批等环节,小李都面临可能存在的执法风险.一旦该企业出现重大偷逃税问题,只要他把关不严、出现程序或实体要件不合税法,他就存在不作为或乱作为的执法风险.但实行团队管户后,他只负责日常巡查工作,岗位执法风险大大降低.
科学分类盘活资源
应城市地税局按照行业加规模的税源分类方法,将全市所有税源划分为重点税源、一般税源、特殊税源,对占全市地税收入50%左右的重点税源,成立重点税源管理分局,实行专业化集中管理;对建安房地产重点行业,成立单独分局实行团队集中管理;对一般税源,成立3个分局,实行属地加行业管理;对特殊税源,如行政事业单位设立专门机构,实行专业管理.他们还依托地方税费保障网,开展综合治税,成效明显.
谈起税收专业化管理实施前后的对比,小李颇为感慨:“实行税源分类管理后,税管员的职责更清晰了,负担减轻了,不仅税源管好了,而且管细了.同时,感觉责任大了.”
小李介绍,以前,定税、收税、查税都是一个人说了算,现在分成不同岗位,定税的不管查税,查税的不管收税,各司其职,人尽其责,税管员普遍感觉风险小了,使大家能集中更多的精力管好、管住税源.
据统计,新办法实施至今,该局重点税源以及房地产行业入库税收3.84亿元,同比增长46.3%,增收1.2亿元.
建立专业化服务团队
在试点中,应城市地税局率先成立纳税服务局,把原来分散在税管员以及各职能部门的87项涉税审批事项,前移到大厅,只要纳税人提供的资料完整、准确,均可在窗口当场审批和办结,使原来涉税事项的办理由4至5个节点减少到2至3个节点,过去那种“中转批发”、“甩手掌柜”现象没有了,各节点岗责分明,业务饱和.
实行集约办税后,纳税人办税时间减少了,办事效率提高了,服务更优了.许多纳税人普遍感到办税比改革前快多了,尤其是审批事项,不再像过去那样漫长等待了.
应城市某房地产企业财务会计小张说:“去年10月,我向市地税局提出了发票新办领购申请,听别人要等半个月左右.没想到,我从提出申请到认定合格,仅两天时间,就从大厅拿到了发票领购本.”
“税收专业化管理改革的一个关键,就是在优化服务的基础上不仅降低了税收成本,而且强化的不仅仅是征管力量,还有纳税服务,更为推动全局的专业化管理起到了重要作用.”陶强华如是说. |
【打印新闻】
【关闭窗口】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