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年倾心服务为“三农”——记孝感市优秀农业工作者、应城市农业局植保站站长陶帼英 |
应城网 2012-5-10 |
|
|
|
|
|
应城网讯(记者郑蕾): 4月24日,在我市举行的“四月春耕天、田头写奉献”先进事迹报告会暨“迎创”活动推进会议上,来自市农业战线的优秀农业工作者陶帼英以朴实的语言,诚挚的情感,生动的事迹,为我们展示了新时期农业战线干部的新形象、新面貌.
陶帼英是市农业局植保站站长,她先后获得“十佳青年岗位能手”、“应城市科学技术带头人”、“孝感市成功创业女性”等一系列荣誉称号,并连续两届被推选为市人大常委会委员.
1990年7月,陶帼英毕业于湖北农学院农学专业,怀着对故土的眷恋,怀着改变农民朋友“脸朝黄土背朝天”现状的美好愿望,她来到了陈河农技站.
当时,简陋的工作环境,让她感到心灰意冷;按部就班的生活方式,让她感到理想与现实的差距.
就在她十分彷徨和矛盾的时候,她遇到了一件终身难忘的事.一天,一位老农拿着几株长势发黄、枯萎的稻株,焦急来寻问情况.当时其他技术人员不在站里,她第一次要用理论指导实践,她当时手忙脚乱,不知道如何回答.后经站长鉴定是纹枯病和螟虫危害.
虽然事情过去了,但农民焦急的心情和无奈、无助的神情,时常浮现在她的眼前.为了让农民朋友增产增收,不再像父辈们务农时那样辛苦,她别无选择,从此与三农结下了不解之缘.
参加工作23年来,她始终坚守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专一行的人生信念,几十年如一日,从农技员到高级农艺师,从基层站所到农业局,在平凡的岗位上做着自己应该做的工作.每当看到农民丰收的喜悦和幸福的笑脸,每当取得了一点成绩和获得了一点荣誉,她会有一种幸福感和成就感,这也更坚定了她自己的选择,更坚持植根这片美丽而肥沃的土地,更坚守扎根农门播农技,倾心服务为“三农”.
一生能为农民做点实事,才能扪心无愧
“作为一个从农家走出的大学生,抱着对农业、农村、农民的深厚感情,能用所学的知识为广大的农民群众服务,让乡亲们在辛苦劳作中能多增加一点收益.她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1996年,陶帼英任汤池镇农技站站长,既要抓农资经营又要抓技术推广,双重的压力让她吃不香、睡不好,人瘦了、脸黑了.
一年夏天,下村指导农业生产后骑车回家途中,突降大雨,回家后就病了一场.当时技术人员和行政人员在乡镇混用,一位好心的领导对陶帼英说:“一个女同志当站长太为难了,要不就到行政上来,说不定出息大点.”然而一想到自己上大学时的梦想,一想到农民朋友焦急的神情,她还是毅然留下.
2008年,陶帼英调到市植保站,主要从事病虫害监测预报和防治技术指导工作,这是一项既艰苦又枯燥的事,为了获得科学、详实的数据,必须定时定点进行调查,经常是晴天一身汗,雨天一身泥.每到病虫害发生期间,农村就是她们的战场,田间地头就是她们的办公场地,她不仅要和同事们一起会商病虫情报、印发防治技术资料,还要深入到村组指导农民开展病虫防治.
2008年当稻飞虱、稻纵卷叶螟等害虫大发生时,她白天查病虫,搞防治,晚上还要汇总情况,商定技术指导行程.那段时间经常是“白加黑”、“五加二”.经过连续三个月的战斗,最后从虫口中夺得了粮食的丰收,中稻亩产1300余斤,比上年增加300斤左右.
一生能在农技上有所创新,才能问心无悔
针对应城市农业工作的特殊性,陶帼英制定了详细的学习和工作计划.通过学习与工作兼容的方式,把新品种、新技术、新方法迅速传授给农民,提高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为,她知道在学习中提高,在实践中创新是永恒不变的真理.
每项新技术推广应用,她必须经过反复地试验示范,这是一项艰苦而繁锁的工作.既要细心,又要持之以恒,风雨无阻.
为了选择适合我市种植的杂交棉、抗虫棉品种,2001年,她在黄滩镇三八村进行品比试验,坚持在全生育期进行观察记载,有时连续工作5个多小时.功夫不负有心人,通过精心对比,终于筛选出了适宜全市种植的鄂杂棉一号、三号、杂交抗虫棉等新品种,至今仍成为应城市的主推品种.
2002年以来,在陶帼英共同努力下,鄂香一号、优质糯稻等高产栽培集成技术的研究成果,被运用到水稻生产中,农民亩平增收百元以上.该类技术是应城市水稻栽培史上的巨大突破,研究成果通过省市专家学者的技术鉴定.
《鄂香一号直播高产栽培的研究与应用》、《优质糯稻高产栽培集成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均被列为湖北省重大科学技术研究成果,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同时,陶帼英还参与编制的《水稻免耕直播栽培技术》专题片,于2004年由中央电视台《星火科技30分》播出.《优质水稻无公害直播高产栽培技术操作规程》、《杂交中稻—双孢蘑菇高产栽培技术操作规程》成为省农业厅制定技术方案的重要依据,被编入《2006年湖北省农业科技进村入户手册》.
一生能为“三农”尽点责任,才能终生无憾
2007年来,陶帼英连续两届当选为市人大代表、市人大常委会委员.为了更好地服务“三农”,她常年坚持学习,自费订阅相关报刊杂志,系统学习了《宪法》、《农业法》等实体法,并做好学习笔记.为确保建议质量,切实解决“三农”中存在的问题,她坚持深入基层,认真调查研究,提交的建议和参与的议题调查,涉及农业、林业、水利、科技等“三农”工作领域.每涉及群众利益,她都贴心为百姓说话,诚心向政府献策,真心替群众解难.
20多年来,陶帼英与农民、与土地、与农技结下了深厚的感情,并深深地感受到作为一名农技推广工作者,需要常怀“三心”.
平常心.面对当今社会的种种诱惑,陶帼英说:一定要坚守自己的一片天地,不为名所惑、不为利所动.工作性质决定了当别人在空调室内办公时,她却要冒酷暑、打赤脚在田里查虫查病,走村串户讲技术.
耐心.由于不少农民种田凭经验、按习惯,要把病虫防治的对口药剂、标准用量、施药时间三者有机统一,确实很难.通过多种途经宣传,仍然有部分群众不能把握防治要点,因此陶帼英常常是面对面进行技术指导,有时讲得口干舌燥,还得不厌其烦继续讲解;有时陶帼英刚刚回到家里,遇到一个电话打过来,又不得不赶赴现场.
恒心.“做农业技术工作没有恒心是做不好的,植保工作尤其如此.”陶帼英经过反复试验、示范,筛选出了防治农作物病虫害的多种特效药剂,并经过近几年的不断推广与应用,应城市的病虫害防治水平处于孝感市前列,连续多年被孝感市政府评为先进单位.
在接受本网记者采访时,陶帼英说:“创新强农业,科技富农业,对于一名农技推广工作者来说,追求是永无止境的.这次被选为农业战线的优秀农业工作者在全市作先进事迹报告,我感到万分激动.激动的是在党组织的精心培养、老一辈农技工作者的悉心传授、各位同仁的全力支持下,才有了我的今天.我将以这次活动为契机,从自己的本职工作做起,求真务实,不断创新,为大地的丰收奉献自己毕生的精力!” |
【打印新闻】
【关闭窗口】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