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直面“养鼠大省” |
湖北日报 2003-6-10 |
|
|
|
|
|
小白鼠:产业还是“惨”业?
近日,从省实验动物中心获悉,我省已经成为饲养实验用白鼠的“养鼠大省”,这种为科学发展作出巨大贡献的可爱动物,已经成了一些农户的生财之道。
5月底,记者一行来到已经废弃的应城市西边的一职业中学。刚走进门就闻到了一股浓烈臭味,众人掩鼻之时,省实验动物中心的主任唐利军说:“这就是老鼠的特殊气味!”
在由教室改造成的几间养鼠场内,记者第一次看到了10000多只小白鼠集中在一起的情景。货架似的养鼠架从上到下垒了五六层鼠笼,每只鼠笼里关着五六十只小白鼠,白鼠与白鼠之间几乎没有活动的空间。每只铁笼上面倒置着一个装着清水的塑料瓶,小白鼠争着把嘴凑到伸到笼内的吸管饮水。饲料就随意地放在一边的大盆里,随时往笼内添加。同行的一位来自深圳的实验动物专家感叹道:“小白鼠的生存条件太差,这样的养殖场,在国外早就已经取缔了。”
离此不远的另一家养鼠场里,几名看上去20岁不到的打工女正在给小白鼠采血。她们先将十来只白鼠从铁笼里拎到一个盛着少量饲料的脚盆里,左手捏住白鼠的脖子,右手拿着一根小针在白鼠眼眶下的血管上戳一下,接着把伤口贴在用于盛装鼠血的小塑料瓶瓶口上,几滴血马上流入了小瓶中。整个过程一分钟都不到。据该养鼠场主人——一位姓陈的农妇介绍,他们收集的血液通过离心机分离,将血清放入冷柜中冰冻,定期派专人乘火车送往北京销售。
小白鼠的主人是不是就真能赚不少钱呢?据一经营养鼠场的吴姓农民介绍,他们提取的小白鼠血清,主要卖给北京、武汉一些科研单位和制药企业。以前,每升血清可卖到900元,而近年来,想通过这一行致富的农户多了,仅应城就有208家,每户饲养白鼠少的也有数千只。养的人多了,竞相压价,造成恶性竞争。如今,质量好的血清也只能卖到每升500元。所以,他们不得不长期大量采集,而这样血清的质量就更难保证了,不合格的血清即使对方勉强接受,也会压低价格,许多农户由此蒙受了巨大的损失。
据有关专家统计,全省像这样条件简陋的养鼠农户共有347家,但由于竞争者众造成大家惨淡经营。养白鼠,从产业变成了“惨”业。
如此饲养隐患可怕
为何众农户竞相饲养小白鼠?这是因为它们有着巨大的价值。省实验动物中心唐利军主任介绍,小白鼠血清在科学研究上用途十分广泛,一是
制造实验室检验试剂,二是用于药品原料,三是作为化妆品原料。成年雄性小白鼠的颌下腺还可以用作治疗人类的神经损伤药物——生长因子的生物原材料。但唐主任也提醒,小白鼠虽给科学研究立下汗马功劳,但长年在这样高密度、无清洁隔离的环境条件下饲养,隐患重重。
在我们看到的养鼠现场,并没有看到相应的消毒、隔离措施。在一家养鼠场我们看到,窗户上虽有铁丝网,但其中一个生了锈的铁丝网已经破了拳头大的一个洞。唐主任说,一旦野鼠从中钻入,极易在这些小白鼠身上传播一些烈性传染病的病毒,如出血热、鼠痘等等,从而对人畜造成严重威胁。我们问一位养鼠农民:“有关部门没有让你们办卫生许可证吗?”他摇摇头:“没听说还要办什么证的。”
据悉养殖户饲养的不合格的小白鼠已经达到相当数量,小白鼠消毒、卫生问题已经形成了危害公共卫生的巨大隐患。还令人担忧的是,这些可爱的小白鼠如果再不赚钱,而农户舍不得将其处死对其放生,这些家养的小白鼠一旦和野生老鼠在一起,极有可能导致一些烈性传染病的病毒,在这些小白鼠身上暴长,如出血热、鼠痘等等,从而对人畜造成严重威胁。 养鼠产业:要么不搞,要么搞好 既然隐患重重,且养鼠农户也不赚钱,那么,在应城等地的“养鼠产业”未来该如何发展下去呢?业内人士答案是:要么不搞,要么搞好。
什么才是搞好呢?首先一个铁打的前提是消除隐患。专家认为,如果搞不好,存在巨大公共卫生隐患,这个产业即使获利再大也要封杀,因为有什么比人的生命和健康更重要呢?
首先在全省养殖小白鼠等实验动物的农户中强制推行《实验动物生产许可证》,由湖北省实验动物质量检测站出具详细的实验动物环境设施、饲料、垫料、饮水和实验动物检测报告。合格的才发给生产许可证,有证才能生产、经营,否则坚决取缔,从源头上遏制不健康、不卫生的小白鼠进入科研领域。还要由有关部门统一管理、定期检查。发证单位要切实负起责来,保证不出任何纰漏。 还要根据市场容量控制发证,因为发得太多管不过来,同时难免鼠多价贱。
统一收购更是遏制农户恶性竞争的好办法。各家各户不用各自与科研单位和制药企业联系,一个地区由专门的部门组织,统一收购农户的白鼠及血清,集中在一起再进行销售,这样既可以发挥规模效应,也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白鼠的质量。
在保证农户饲养的小白鼠清洁消毒的同时,对这些为人类进步英勇献身的小动物,我们没有理由不爱护它们,要重视它们的生存环境建设,改善“住房”、改善“伙食”、定期“体检”,减少采血量和采血频率,让它们更健康地为人类服务。 |
【打印新闻】
【关闭窗口】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