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表风采]王四平:无私的奉献 无悔的追求 |
应城网 2012-5-21 |
|
|
|
|
|
——记应城市第八届人大代表、杨岭镇财政所所长王四平
应城网5月20日讯(记者余菊红 通讯员李俊勇):从1986年参加工作至今,整整26个春秋冬夏.在这26年里,他一直坚持在基层财政所这个岗位上,立足本职,爱岗敬业,先后担任应城市第七届、八届人大代表,他积极履行代表职责,充分发挥代表的先锋模范作用,在平凡的岗位上谱写了一曲科学理财、一心为民的动人乐章.他就是市人大代表、优秀共产党员、杨岭财政所所长——王四平.
兢兢业业谋财政
从参加工作开始,王四平先后在杨岭、汤池、义和、天鹅四个财政所工作过,最后又回到家乡杨岭,从普通的专管员到农税会计到财政所长,熟悉他的人都知道,他是一名责任心极强的财政人.干部群众之所以记得他、称赞他、钦佩他,并不是因为他手握财政大权,而是他那务实肯干、心系群众的工作态度,更重要的是他那种特有的亲和力.作为人大代表,他时刻牢记人民的重托,认真履行代表职责,发挥代表的桥梁纽带作用,努力实践科学发展观,把人民的要求放在心上,把群众的冷暖挂在心头,成为群众信赖的人民代表.
2007年7月,他调回家乡杨岭镇担任财政所长,正逢八汤路景观绿化带拓宽工程建设,财政资金调度出现周转困难,时至年终,财政支出面临较大压力,在既要保证干部工资及时发放,又要保证机构正常运转的情况下,他积极奔走,多方面努力,终于将年终所需资金筹措到位,缓解了燃眉之急,确保了乡镇机关和建设工程的正常运转.
杨岭是个农业大镇,工业经济发展比较缓慢,王四平清楚地认识到发展不够、自给率低是制约财政的根本因素,作为财政部门,如何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充分发挥财政职能,整合各类资金引导发展,大力支持骨干财源建设,把杨岭镇特有的石膏资源优势转换为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增加财政收入,王四平积极配合镇政府,通过广泛调研和思考后谏言献策,他提出的发展工业经济,壮大经济实力,由农业财源向非农业财源转变,充分发挥本镇的石膏资源优势壮大镇域经济实力的建议得到了杨岭镇党委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支持.他带领财政干部深入到企业搞好税源调查摸底,并收集信息进行招商引资.通过一年的努力,杨岭镇先后成功引进三家企业落户石膏矿业,确保了财政收入逐年增长,增加了镇级财政可用财力.当年年底,杨岭镇财政收入突破千万元大关,创历史最高记录.
真情履职暖人心
搞好惠农资金发放和组织财政收入入库,是基层财政所重要的工作内容.作为市人大代表,他深深地知道,这是杨岭镇干部群众对自己的信任,他立足本职,认真履行人大代表职责,积极参加代表视察活动,倾听基层群众的呼声.在负责涉农资金的发放管理工作上,他总是积极争取镇委镇政府支持,认真操作,细心管理,确保涉农资金及时足额发放到位,尽量做到让群众满意.为了宣传落实党在农村的各项惠农政策,王四平带领全所干部职工,每年发放惠农政策公开信和农民负担监督卡7000多份,在村组主要路段和醒目的位置张榜公示当年农户各项粮食种植面积和补贴金额,做好粮食补贴政策宣传解释工作,他不顾任务重人手少,提出了惠农资金直通车的方案,不让国家的惠农补贴资金走弯路,直接由财政干部把惠农补贴“一折通”存折交到每一个农户的手中.
2008年7月的一天,正值天气炎热,王四平带领财政所的同志们走村串户,为群众发放惠农补贴“一折通”存折,多日的劳累、高温,十二指肠溃疡的老毛病犯了,同行的副所长冯进雄等同志不得不把他送进了医院……自己的身体状况老王自己最清楚,同样,作为财政所长,肩上的担子有多重、责任有多大,老王自己也最清楚,没过两天,尚未痊愈的王四平又出现在存折发放的队伍中.他总是说:落实好惠农政策是大事,个人一点小病不能影响全局,这个时候同志们都很辛苦,我怎么能安心躺在医院呢?!在他和干部职工的努力下,经过一个多月的努力,终于将所有的存折发放到了农户手中.
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王四平还充分发挥人大代表的作用,深入农户征求群众的意见和建议,联名向人代会提出议案和建议,如《关于杨岭镇雷潘公路建设的建议》、《关于八汤旅游公路建设资金市级财政单列的建议》等都得到了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和认真办理.2009年,应城市出台了村级公益事业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试点方案,为了更好地落实这一惠及广大农民群众的新政策,王四平积极向镇党委、镇政府汇报,争取镇委主要领导支持,在全镇选择了工作基础比较扎实的村开展试点工作,带领财政同志跑遍了全镇开展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试点工作的村,跑遍了所有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多次深入施工现场和干部群众一起测量土方、计算工程量,广泛听取村干部和群众意见,从政策宣传、项目申报、项目实施、项目验收到最后财政奖补资金兑现全程参与,掌握了第一手资料,做到既切实缓解农村公益建设资金压力,又可以从中发现问题,为全市的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工作顺利开展,探索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办法.
2010年底,王四平在人代会上提出扩挖塘堰解决农田抗旱的建议,得到了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杨岭镇通过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工作,28个村扩挖塘堰29口,解决了2万多亩农田不再受旱灾的危害.连续两年,在王四平的积极努力下,杨岭镇筹集村级公益事业建设资金837万余元,建设完成财政奖补项目119个,有力地改善了农村公益事业的现状,受到了农村干部群众的交口称赞.在2009年和2010年全省农村综合改革考核评估中,杨岭镇落实一事一议财政奖补的作法受到各级检查组的充分肯定.
廉洁自律扬正气
有人认为,财政所长虽然职位不高,但权力不小.王四平经常对大家说:我们是政府的财务管家,手里管的是国家的钱,是广大纳税人一分一厘聚集而成的,是老百姓的血汗钱,我们的责任就是要把它管好、用好.他将“识时务清廉财务,通人情不徇私情”的字画挂在寝室的床头上端,时刻警醒自己公私分明,廉洁自律.王四平制订了一系列制度,严格进行考核.在自己坚持政治理论、法律法规和业务知识的同时,他十分注重干部职工的政治学习,抓党性教育、财政职业道德教育、财经纪律教育以及财政业务学习,做到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他宽容待人、宽厚用人,公正办事、公平处事的领导风范让同志们心服口服,他的真诚为人,深深地打动着全所干部职工的心.在财政所内部管理上,推行政务公开,建立健全了来客接待制度、公务用车制度和经费报帐制度等十多项管理制度,王四平向全所干部提出:从我做起,欢迎大家监督,要求干部职工做到的他自己先做到,要求别人不做的他自己坚决不做.
2008年9月的一天,王四平的一个从小和他关系很铁的老同学,因生意上急需资金周转,同学怀揣两条烟找到他,希望王四平能够从财政帐上借出5万元资金周转几个月,他毫不犹豫地予以拒绝,硬是将老同学顶了回去,他对这位同学说:“我手里虽然管着钱,但是这些钱都是国家的,我自己一分也不能随便动.”同学说他不讲感情,是个死脑筋,不欢而散,他自嘲地说:“脑筋死一点不要紧,关键是我的心踏实.”面对朋友和熟人,他只有一个原则,就是依法依规,公平公正,照章办事,自觉过好权位关、人情关和金钱关,他的清正廉洁,以身作则,受到了全体干部职工的一致称赞.他的真诚为人,深深地打动着干部职工的心.
正是这种务实的工作作风,荣誉接踵而来,杨岭财政所连续多年被孝感市委、市政府授予“文明单位”,2011年被孝感市财政局评为“创先争优”先进集体,他个人每年都被评为“优秀共产党员”和“优秀公务员”……王四平用自己的真诚和直率,忠实履行职责,为民理财,以实际行动诠释了一个人大代表、共产党员的高尚情怀,默默地谱写着一个财政干部无悔的人生追求. |
【打印新闻】
【关闭窗口】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