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北赵畈村党建与经济发展“同频共振” |
应城网 2012-8-28 |
|
|
|
|
|
应城网8月27日讯(通讯员 曾艳瑛 宋晓萍 特约记者 李育生 ):在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促进产业转型升级中,如何发挥广大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应有作用?近日,笔者从城北街道办事处获悉,该处赵畈村从农村经济形势的新变化入手,深化拓展“支部加协会联农户”模式,使党建与经济发展更加“合拍”,实现了党建与经济发展“同频共振”,走出了以党建创新来助推产业转型升级的新路子.
赵畈村有36名党员,该村党支部充分发挥党员的骨干带头作用,让党员干部在农业等专业协会中挑大梁,为农户提供优质周到的产前、产中和产后服务,为协会发展献计献策,促进了专业特色产业逐步发展壮大.同时,开展了“双向培养”活动,让符合入党条件的致富带头人加入了党组织,一大批党员干部成为致富带头人,从而起到“建一个协会、兴一个产业、培养一批干部、致富一批群众”的作用.
今年以来,该村在协会会员中培养入党积极分子4名,涌现出132个善于经营、勇于开拓的致富典型,培养了70名农村实用人才,发现和储备了5名村级后备干部.赵畈村建筑协会引导协会中的党员发挥技术、资金、经营等方面的优势,对一些有创业愿望的农户开展了 “一对一”、“多对一”的结对帮扶活动,带动全村户户都有建筑能工巧匠,协会成员240多人,使该村成为远近闻名的建筑专业村.
为增强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有效规避市场风险,赵畈村按照“支部+协会”、“支部+合作社”、“支部+产业党小组”、“协会带基地联农户”的党建发展模式,将分散的农民组织起来,个体党员群众无力解决的问题,依靠集体力量得到有效解决.赵畈村发展“越冬菠菜—沙网黄瓜—秋豆角”种植模式.蔬菜被武汉等4家蔬菜厂家收购,而黄瓜育种则成为武汉一企业的基地,亩收入达万元以上.如今,全村涌现出了13多个专业协会,组织带动了2460多人致富.
|
【打印新闻】
【关闭窗口】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