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三农]田店镇农民家庭调查系列报道 |
应城网 2012-8-30 |
|
|
|
|
|
生活账里看变化
——田店镇农民家庭调查(2)
应城网——孝感日报8月29日讯(记者殷贤彬 郑毅):家庭档案 田世辉,男,58岁,应城市田店镇田店村会计,一儿两女,儿子媳妇在镇上教书,两个女儿都已出嫁,他和妻子在家种7.7亩地,常年在大富水河下网捕鱼,加上镇经管站聘请他兼任会计,夫妻俩家庭年总收入3万多元.
“方便袋2元,‘过早’2元,买农药28.5元,卖鱼207元,赶人情200元,买水泥70元.”这些流水账摘自一户农村家庭的生活账本,账本的主人是应城市田店镇田店村会计田世辉.
8月24日上午,田世辉打开家里的抽屉,拿出生活账本递过来.记者翻开枣红色硬壳封面,只见一页页账目记得工工整整,所记栏目包括日期、计量单位、数量、价格、现金收入、现金支出、结余等,从几角钱的调味品到几百上千元的家用电器,每笔收入、支出都记得清清楚楚.
田世辉从1998年开始记家庭生活账, 14年来从未间断.
记账可说是田世辉的拿手活.1971年初中毕业后,田世辉先后担任生产队会计、田店村会计,很早就考取了助理会计师,田店镇经管站也聘请他兼职会计.
除了会财务,他还和老伴种了7.7亩田,6亩种粮食,剩下的地种芝麻绿豆、土豆花生,茄子辣椒、冬瓜黄瓜,一年四季时令蔬菜自给自足,喂几只鸡,养两头猪,荤菜也不愁.他还有一大笔收入是来自捕鱼捞虾,除了下雪、发大水,他每天都到屋后的大富水河下地笼、布丝网,每天都有斩获,钱也赚了,常年也有鱼吃.
“记这些有什么用啊?”记者一边翻看一边问.
“当然有用啊,”田世辉说,“记账可以减少家庭矛盾,夫妻间钱用到哪里了,一看就明白.不同的记账内容也反映了生活的变化.”
的确,生活账本就像一部相机,客观真实地记录下生活的点点滴滴,勾画出农家生活的变化轨迹:十几年前,田世辉的账本里,大多记载的是萝卜白菜、牙膏毛巾等日用品,随着时代的发展,原来单调的记载项目日渐丰富,电视、冰箱、太阳能热水器等大件消费品悄然出现在账本里,自来水费、手机话费也成了月月要记的常规账目.以前耕田栽秧割稻谷,都是自己扶犁挥镰亲手干,如今耕地请旋耕机,割谷请收割机,种田“买服务”也成了账本里的“新品种”.当然,账本里不仅能直观看到家庭收入水平不断提高,也能看到物价波动带来的生活压力,前后对比,不说农药种子化肥等农资价格,单是吃穿用等生活必需品也是涨幅不小.
“十几年来你记的最大一笔账是什么?”记者问他.
“最大一笔是今年花了14万元,把老平房拆了新盖了两层楼房.”记者看到,田世辉新盖的楼房有200平方米左右,安装不锈钢扶手的楼梯通到两楼半的隔热层,室内厕所现代时尚干净卫生,外墙通体贴上了浅玉色瓷砖,屋顶盖的红色机瓦,楼房左边还有装上铁门的车库,兼做储藏室使用.
“流水账记了十几年,还会记下去吗?”
“记习惯了,肯定接着记.”
站在田世辉的家门口,看着旁边与楼房连为一体的车库,记者在想,说不定什么时候,汽车支出也会出现在他的账本里呢.
发家致富的多面手
——田店镇农民家庭调查(1)
应城网——孝感日报8月28日讯(记者肖青松):家庭档案——田新华,男,39岁,应城市田店镇田店村人.全家3口人,儿子在武汉读高职,自己与妻子在家务农.收入来源有种植收入、养殖收入,还有农机作业收入.
金秋时节稻花香,田畈里稻穗压弯了腰.还没有到田新华收割的地方,老远就传来“突突”的机器轰鸣声.只见田新华带着斗笠,驾着“铁牛”在稻田来回穿梭.顷刻间,大片稻子被收割机吞噬,收割机侧面装稻谷的袋子,一个个鼓了起来.
田新华是在帮村民刘香芳收割稻谷.趁着有点空闲,我们请他来到田畈边一片树荫下,聊了起来.
“我家里种了20多亩田、10亩多地.田里种稻谷、小麦,地里种玉米、黄豆和小麦,另外还有50多亩的山地意杨.”田新华扳着指头告诉我们,“水稻每年有近4万元收入,小麦也有2万多元收入,加上黄豆、玉米,每年田地收入有7万多元钱.意杨暂时还没收入.”
“这只是他收入的一部分,他可是发家致富的‘多面手’,门道多着呢.”刘香芳抢过话头.田新华也点点头,憨厚地笑了.
田新华是个大胆吃螃蟹的人.2003年,他在全村第一个买了“小四轮”,帮人耕田、整田.2005年,他又第一个买收割机、第一个买插秧机.随着农业机械的日益齐全,他承揽种植、收割的范围也越来越大.目前,他几乎包揽了附近3个村湾的种植、收割任务,年收入可达7万元.
“附近村难道没人买农业机械吗?”看着我们一脸怀疑,田新华用朴素而不失精明的话语给出了答案,“摸机器是有窍门的,譬如插秧机,它配有五套齿轮,插中稻、早稻、糯稻、杂交稻,行距都是要调的,要安装不同的齿轮.我肯摸索,机器保养得好,种的庄稼成活率高,收成好,所以周边群众都找我.”
“真是行行出状元!”田新华的聪明与执着让我们由衷地钦佩.
“家里应该早盖了新楼房,有不少存款吧?”
“家里还是平房,也没多少存款.”田新华说.
原来,这些年来,田新华赚了钱就一直在投资,先是买农业机械,接着投资种树等副业.今年1月,他想提高自己种的小麦、玉米、黄豆的附加值,投资建了一个大猪场,用黄豆、玉米、小麦养猪.据他估计,满栏可以养50多头猪.现在已有3头种猪,10多头肉猪.
田新华是一名共产党员,在致富路上,他没有忘记周边群众.“我将带领村民养猪致富,免费为大伙提供养猪技术服务,提供市场信息.”田新华说. |
【打印新闻】
【关闭窗口】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