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参保职责 促企业发展 ——应城市双菱塑料工业有限责任公司发展纪略 |
湖北省应城市劳动保险局 2005-7-18 |
|
|
|
|
|
湖北应城双菱塑料工业有限责任公司的前身是原东马坊街道办事处中李村塑料编织厂,1999年通过改制实行民营化管理。经过几年打拼,企业不断发展壮大,一跃成为湖北省“行业五十强”,孝感市“十强、红旗”企业,“讲诚信、重质量”先进民营企业,“劳动和社会保障工作”先进单位。奥秘何在?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李正英一语破的——养老保险功不可没。 企业成立初期,发展也并非一帆风顺。首先面临着流动资金短缺、不足的问题。恰好这个时候,该市社保经办机构的工作人员上门宣传养老保险法规政策,要求双菱公司按政策规定为员工参保。参保就意味着花钱。按当时企业从业人数、工资基数、缴费比例算帐,公司每年至少须缴养老保险费10多万元。10多万元,对一个处于创业初期的企业来讲可不是小数目。在这个问题上,公司领导层最终采取了缓一缓,放一放的态度。其次由于公司在改制前是一家村办集体企业,从业人员多半为附近的农民。改制后,有占到近八成的员工是在原厂重新聘用的。他们当时简单地认为,既然员工大多为农民身份,干一天活,我付你一天钱,天经地义,管理起来也相对简单。但时间一长,就暴露出很多问题。职工流动性大,队伍不稳定。遇到农忙时,家里有地工人就回去种地;遇到淡季时,他们再来当工人,企业俨然成了个“菜园门”。由于管理落后,福利待遇差,缺乏吸引力,直接导致企业专业技术人员难招聘,人难留,跳槽的多,特别是专业技术人员跳槽的多。一晃2年过去了,虽说企业也在生产运转,但都是小打小闹,产量低,市场小,规模和效益远远不能适应市场的需求,难以达到预期的目的。 如何才能走出企业发展困境?公司老总李正英经过反省,思考,决定立即召开董事会和职工大会,集体“会诊”企业发展症结。经过数次“会诊,脉络渐渐明晰,“处方”也开出来了,内容是“企业要摆脱困境,加快发展,除了要一心一意搞好生产经营与市场竞争外,重要的是解决好人的问题,提高员工福利待遇,按规定为员工参保,彻底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 公司很快制定出职工参保方案,但少数董事坚持认为,民营企业参保虽然国家有政策规定,但没作硬性强制规定,能拖就拖,何必要急着出那个冤枉钱。在交职工大会讨论时,也有部分职工提出反对参保的意见,理由是,每月工资本来就不高,还要扣出一部分用于参保缴费,谁知道养老保险可不可靠,还是现得划算得多。真是众口难调,但李总决心已定,为了企业的长远发展和利益,无论如何他也要把养老保险烹饪成人人都爱吃,人人都想吃的“美味佳肴”。对几位持有异议的董事成员,李总一个一个做工作,围绕参加养老保险的重要意义,从企业生存改革发展等多个角度讲事实,摆道理,白天工作做不通,晚上到家里去做。凭着一股子韧劲、缠劲,对参保持不同意见的几位董事最终被李总说服。通过调查李总还发现,部分不愿参保的员工群体大多是来自附近的农村,年龄结构悬殊大,文化素质低,劳动保障法规政策意识淡薄,特别是对养老保险知识了解得更少。于是,利用工余时间组织员工学习《劳动法》,利用橱窗宣传《劳动法》,利用宣传手册解释《劳动法》,不定期请市社保经办机构领导和业务人员给员工们“上课”几乎成为公司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一些对养老保险漠不关心的员工也纷纷加入到了学习培训的行列。通过一段时间的强化学习和培训,员工们在参保态度上有所转变,认识逐渐提高,特别是了解到自己退休后也能与国有企业职工享有同等待遇,主动报名要求参保的员工一下子多起来。趁热打铁,李总又出一招,他主动与市社保机构联系,在每月养老金社会化发放日,分批组织公司员工到银行发放点参观离退休人员领取养老金现场。一名员工看过现场后激动地说:“看到白发苍苍的退休老人们满心欢喜地领到养老金,回去颐养天年时,我仿佛看到自己退休后的情形,养老保险太重要了,没有它以后老了是万万不行的。” 付出终有回报。公司参保方案再交职工大会讨论时,大会一致通过。随后公司到市社保经办机构为116名职工办理了参保手续,一次性缴纳养老保险费20多万元。在鼓励员工参保的同时,公司还对员工的工作时间、岗位、年龄、家庭状况等重新进行了调查摸底,归类梳理,做到有计划、分批次参保。为增强工作透明度,他们还将每次拟定申报参保人员名单在公司张榜公布,接受职工监督。始终把缴纳养老保险费放在第一位的共识已在全公司形成。当遇到资金紧张时,公司总是克服困难,错开资金使用高峰,多方筹措资金,按时足额缴纳养老保险费。最让李总感动的是,每当员工们得知资金紧缺的消息后,总是主动提出先缴纳养老保险费原后发工资。有一次因资金回笼慢,员工的工资整整延发了3个月,他们一句牢骚和怨言也没有。 5年后的今天,双菱公司已由一颗幼苗长成了参天大树。不仅养老保险参保率、缴费率始终位居全市民营企业前列,而且企业规模和效益也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公司目前拥有资产3千多万元,是参保前的5倍多。占地面积达3.5万平方米,主要生产设备180余台(套)。员工450人,其中大中专毕业生78名,拥有高、中级专业职称技术人员19名,是参保前的10倍多。去年公司产值达5千多万元,实现利税200多万元,受到了应城市委、市政府的表彰和奖励。正如李正英总经理今年5月在全市社会保险扩面征缴座谈会上的发言:“企业的发展壮大,源自于全体员工的努力和汗水,他们才是企业的主人,没有他们的付出,就没有我们今天的收获。同样,我们付出今天,明天一定会有更大的收获和回报……” (曾 刚)
作者通联:湖北省应城市劳动保险局 (汪尚潜 曾刚) 邮政编码:432400 |
【打印新闻】
【关闭窗口】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