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城市东马坊办事处推进农村城镇化建设纪略 |
孝感新闻网 2003-6-20 |
|
|
|
|
|
实现由农民变市民的跨越 应城市东马坊办事处推进农村城镇化建设纪略
走进应城市东大门--东马坊办事处,街道宽敞洁净,高楼鳞次栉比,绿树花草相映成辉......处处显示出城镇化建设的巨大魅力。借助工业这一“助推器”,东马坊办事处正从传统农业乡镇向现代城镇化悄然迈进。
东马坊是一个人多田少的农业乡镇。实践使东马坊领导人深深认识到:如果不把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仅在有限的田地里打主意,那么小康目标将难以实现。
从1996年开始,他们把工作重心放在推进农村城镇化上,先后三次请省市专家对城镇化总体规划进行修编,使城镇化建设有章可循。
针对城镇化建设资金短缺的瓶颈问题,他们大胆创新融资办法,对城镇基础设施采取招标和公开拍卖的方式进行有偿有限出让,吸纳城镇化建设资金。2000年,他们把水厂建设推向市场,公开出让有限经营权,很快便兴建了一座日供水4000吨的自来水。1998年,他们获悉在乡镇增建变电站的消息后,积极与上级相关部门联系,主动邀请电力部门到该处考察投资环境,提供一切便利条件,击败竞争对手,当年就“争”得一座35千伏变电站在该处安家。之后,又“争”得移动、联通发射塔一座在此落户。
通过走经营城镇之路,到2002年,该处共吸纳资金8500万元,拓宽道路34.7公里,硬化城区“七纵五横”主干道14.6公里,建花坛21座,安装自控路灯87盏,竖起跨街灯箱广告牌30座。目前,城区水、电、路、通讯等基础设施齐全,功能完备配套。
激活民间资本投入城镇化建设。软硬环境的改善,吸引了一技之长的农民进城镇投资经营。1996年,喻李村村民李丰杰,毅然把家具厂由农村搬到城镇,至今经营形势一片红火。该处先后涌现出汪汉平、刘金星、程四发等一批农民企业家。近两年,全处通过他们激活8000万元民间“休眠”资金投入到企业扩大再生产中,为经济和城镇化快速发展注入了活力。盘活土地,借地生财。1999年,该处将100亩黄金地段出让给应城市房改办搞房地产开发,投资5000万元现已建成花园式的东景住宅小区。
为了增强城镇化建设的造血功能,该处注重借用外力求发展,先后出台一系列吸引外来资金投入城镇化建设的政策措施。在费税上,实行下限收取。在办理手续上,推行先开业后登记,先生产后办证;在投资上,除国家政策明令禁止的外,其经营范围和经营方式均不限;在子女入学、参军、家庭迁移等问题上,大开“绿灯”°政务环境上,实行治安承诺制、服务承诺和首问责任追究制。良好的亲商、安商、护商、富商环境像磁场一样。吸引客商投资纷至踏来。常熟金星包装公司入驻东马坊不到一年,现又着手与台湾吕老板合资新上一条彩色纸包装生产线。
城乡联动,整体推进城镇化建设。该处以中心村的功能定位和产业分工为先导,整合资源,合理配置生产要素,以产业带动中心村的形成。现已有三分之一以上的村建成渔业、木制家具等各具特色的中心村。与此同时,加大城镇教育、文化、卫生等社会事业建设,推行社区管理,为居民营造良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
目前,东马坊办事处个体工商户和民营企业发展到3583家,其中过1000万元企业有15家。城区面积由原来的1.1平方公里扩展到3.6平方公里;
常住人口由1.2万人增加到2.9万人,占总人口的63%;从事二三产业的达1.6万人,占总劳力的67%,其中,农民有8000多人,占农村富余劳动力的62%,年人均可增加收入5000多元,城镇经济占全处经济的70%以上。 |
【打印新闻】
【关闭窗口】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