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的“小延安”--访应城汤池训练班旧址(图) |
孝感新闻网 2005-8-25 |
|
|
|
|
|
荆楚网楚天都市报记者徐和平
位于应城市区22公里的汤池镇,西与京山紧邻,南与天门相望。唐代大诗人李白在此留有“神女殁幽境,汤池流大川”诗篇佳句。

汤池训练班是抗战初期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合作抗日后,利用合法名义办起来的。1937年8月,中共中央驻武汉代表董必武利用国共合作的统战关系,和辛亥革命时期的老朋友、国民党湖北建设厅厅长兼农村合作事业委员会主任石瑛洽商,在鄂中应城县的汤池开办湖北省建设厅农村合作事业指导员训练班。
“这个班以建设厅的名义,用建设厅的经费,由爱国人士李范一(时任农村合作事业委员会委员、汤池农村改进实验区负责人)出面主持,时任中共湖北工委副书记兼宣传部长的陶铸同志具体领导。其目的是通过国民党政府的机构,训练有独立工作能力的干部,为恢复和建立抗日游击根据地作好准备。”76岁的原应城市文体局副局长金正纯娓娓道来。“那时我在城河镇小学读书。我的语文老师胡旋,音乐体育老师李必超,是训练班的第二期学员。一大批热爱祖国的进步青年,经过训练班这座革命的大熔炉冶炼,走上了抗日的革命道路。汤池训练班以及随后的汤池临时学校为党培养了近600名抗日干部,因此,人们把它称为湖北的‘小延安’”。
“在训练班里,有一位特殊学员叫张谦光。他原来是国民党应城县政府的督学,国民党派他到训练班当监督,在训练班里听过课,参加一些实践活动。在学习中,他认识到共产党是真正为人民服务的党,是真正抗日的党,感到在国民党任职是误入歧途,于是由督学变成了正式
金正纯介绍:“1938年春,在陶铸领导下,鄂中特委加快了组织武装、准备敌后抗日游击战争的步伐。以学员为骨干,借扩矿之名,秘密组织工农进步青年,开展军事训练,掌握使用武器的基本常识。当时,陶铸和训练班的教员节衣缩食,用省下的3600块大洋购买了24支驳壳枪。”“陶铸还率领训练班学员赴大洪山勘测地形,绘制军用地图,作好上山的准备,建立了应城抗日游击队,成为以后坚持鄂豫边抗日游击战争的基本力量”。
截至1940年初,“应抗”共向新四军主力部队输送了4个支队,3000多人的武装力量,为创建新四军第五师,夺取鄂豫边区抗日游击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
【打印新闻】
【关闭窗口】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