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访杨小运:从"种粮状元"到"大米品牌" |
长江日报 2005-8-26 |
|
|
|
|
|
一
杨小运,上世纪80年代一个家喻户晓的名字。当年,作为应城县杨河公社大队的普通农民,他因为向国家超卖万斤粮,成为“种粮状元”、全国农民先进典型。8月初,记者走访了现任应城市农办副主任的杨小运。
; 对于自己的身份,他笑道:“以前是种粮状元,现在是大米品牌。”
2003年,家乡杨河的粮食收储公司征得杨小运同意,将经营的优质大米全都冠以“杨小运”牌。“杨小运”牌大米投入市场来,畅销粤、桂、湘等10个省市,经常有经销商在当地排队等货。
杨小运说,“我们的协议是3年免费,3年到期后,根据市场的效果再谈报酬。”其实,杨小运很需要钱,他的一子一女正在上大学和高中,妻子没有工作,家里的开支全靠他每月1000多元的工资。
虽然现在不再种粮了,他仍然关心“三农”。他说,目前的农村税费改革,是农村发展的第二个“拐点”,第一个“拐点”是上世纪80年代初的土地承包,“两个拐点都是让农民得到大实惠的关键,当年我能超卖万斤粮,就是因为有‘分田到户’”。
二
杨小运说:“当年,分田到户还是要冒很大风险的。”
1976年9月,19岁的杨小运当上了生产队长。当时,他所在的大堰大队六房生产队有21户108人,耕地240亩。因为队员种田积极性不高、水平低,每年4万公斤的国家征购任务完不成,还要吃返销粮。
1980年秋播之前,他开始偷偷尝试“分田到户”,农民的种粮积极性空前地爆发了,这一年不但完成了征购任务,农民也有粮吃了,不少农田的亩产由原来的200多公斤达到了500公斤。杨小运带着全家6口人承包20亩田,当年产粮1万公斤,全家净收入2000元。
这件事传开后,引起了很大的争议。“当时,管理区一个领导知道后还大发雷霆,要我们纠正错误,把田都收回来。”1982年,中央开始在全国范围内推广“联产承包责任制”,结束了这场争论。
“实际上,当年应城县交粮最多的并不是我。”杨小运说。但是,“想买辆自行车”,使他成了媒体焦点。
1981年8月,杨小运在完成国家征购粮任务后,把超产的5000多公斤粮食也卖给了国家。应城县委办的瞿科长下乡调研时,问他有什么要求,他摸着脑袋想了半天,说:“我想买一辆永久牌自行车。”
当时,自行车属紧俏的计划商品,凭票供应。县领导闻讯后,对商业局长说:“一定要千方百计满足。”县委农工科科长胡跃进就此写了一条100多字的新闻稿——《种粮状元超售万斤粮,只想买辆自行车》,登在了《孝感报》上,引来省和中央媒体对他的关注。
消息传到上海永久自行车厂,引起了一场讨论,工人们提出:加班加点劳动,用超产自行车满足农民兄弟的需求。人民日报、新华社等媒体再次予以报道,在全国掀起了“工农互相促进,各自挑起重担”的热潮。
年底,杨小运花169元,如愿以偿地骑上崭新的“永久”车。随后,应城许多农民争当“种粮大王”,县里还定下“名牌车奖售粮大户”的政策,到1984年,全县出现十多个家家都有“永久车”的“永久村”。
三
杨小运成了“新时代”著名的农民典型,先后被评为全国新长征突击手、湖北省特等劳动模范。1983年,他还被推选为全国第六届人大代表,先后受到了李先念、万里、王任重、陈丕显、王兆国等领导接见。他当年的售粮凭证,也被中国历史博物馆收藏。
杨小运说,当上村支书后,深感水平不足,一心想上大学。同届的全国人大代表李崇淮、张文才知道了,推荐他到武汉大学学习。当时的武大校务会经过讨论,以“他为中国农村改革作出了特殊贡献”为由,特批他免试入学就读。
1987年,杨小运成为武大经济管理成教班的学生。刚开始时,他底子薄,跟不上学习进度,付出了比同学多好几倍的努力。他长年住校,除了双抢和逢年过节,很少回家,每天要花10个小时读书,下课就借同学的笔记抄,有不懂的地方,就请在武大读书的小老乡刘爱松、刘祥生来辅导。后来,在全部22门课程中,除了微积分考了三次,其他21门课都是一次过关,他终于拿到了大学文凭。
接受采访那天,杨小运刚从乡镇督办二轮土地延包工作回到市内。大学毕业后,他当上了国家干部,从管理区主任、书记到杨河镇副镇长。现在,他作为市农办副主任,负责全市的农技推广、水利和抗旱等工作。每次乡镇出现旱情,或者土地延包发生了纠纷,杨小运就要扎到田间地头,进行大量的协调。他说:“过去种田时只操心自家的20亩田,当生产队长操心的是200亩,如今操心的是全市6万多亩。”
1993年,杨小运在巡检管理区当总支书记时,推广农业综合开发,鼓励农民从事粮食加工,就地转化余粮。现在,那里已出现了20多个大的粮食加工企业,每年加工粮食3000多万斤,成为周边粮食加工的中心。对此,杨小运感到特别欣慰。
|
【打印新闻】
【关闭窗口】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