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聚焦]图文:郎君镇的留守女人 |
应城网 2013-3-16 |
|
|
|
|
|
楚天都市报副刊讯
□本报记者 束继泉 通讯员 张巧艳 胡珍明
郎君啊,你是不是饿得慌?如果你饿得慌……我给你做面汤.”一首江苏扬州民歌《杨柳青》改编的《杜十娘》,唱出了多少女子对夫君的款款深情.
“一日不见如三月,一月相思如七年.”夫妻别离,总是这样的婉约.
每每过了农历新年,应城市郎君镇的很多妇女,就要走上“郎君桥”,送别远走他乡打工的丈夫.这一年,鲜有丈夫陪伴的日子,她们行走在阡陌之间,沐浴风雨,收获暖阳.
妇女节前夕,记者前往郎君镇,体验了她们充实而快乐的生活.
郎君,一个名字美丽得充满想象的小镇,位于素有“膏都盐海”之称的应城市东南部,汉宜高速、汉丹铁路、长荆铁路穿境而过.
郎君镇因郎君桥而得名.明朝嘉靖年间,本县陈家河布衣黄鞠让,因无子到处修桥,行善积德.修此桥后,家中果生一儿郎,故称郎君桥.
郎君镇宣传干部周晓华介绍,郎君镇还有一个传说:唐朝大诗人李白当年在安陆隐居时,有一次骑着毛驴到其郎舅家,经过该地时,有一条河过不去,他只好骑在毛驴背上锳水过河,却不慎掉入河中.于是其郎舅在此地修了一座桥,李白以后再来时就不用锳水了.此桥因而命名为郎君桥.
无论是哪一种传说,都为郎君镇增添了一份魅力与色彩.小镇里,留守妇女堪称一道特别的风景.
80后:视频常撒娇
3月1日见到周蓉时,她正在村里的“视频亲情屋”与丈夫视频聊天.一句“老公你好”说完,转身瞅了一眼身旁的记者一行,立即羞得用手捂住了脸.
不过,她很快“调整了思绪”,旁若无人地和老公撒起娇来.
26岁的周蓉,去年从程河镇嫁到郎君镇程谢村.结婚后,老公随一家路桥公司的项目部,在福建修甫永高速公路.他今年春节回家后,正月十四就赶赴工地了.
周蓉的网名叫“东东”,是对丈夫李亚东的昵称.下午3点半,周蓉发短信给老公,要他上线聊天.当时老公正在工地上,答应用手机和她视频.周蓉不想耗费手机流量,就来到了村里免费的聊天室.
好事多磨,老公的头像是倒立的.周蓉哈哈大笑,对着话筒指导他:怎么是个倒的啊,你转个180度弯.那边调整了好几分钟,终于把头像调正,问她有啥事.周蓉笑呵呵说:没事,只想看你在搞么事.老公说,我在上班呢.周蓉对着话筒悄悄说:有喜事,先安心上班,晚上再打电话告诉你.
10多分钟视频结束,周蓉脸上像挂满了春风一般.她说,老公在工地负点小责,走不开,只能年中和年底回来探两次亲,其余时间,主要靠煲电话粥解相思之苦.现在一般每天至少三次电话,有时一通话就是一个多小时,把手机都打得发热.可老公要上班啊,没有这么多时间接电话.有一段时间,她干脆跑到老公的工地,享受了一段“临时夫妻房”的温馨生活.
周蓉算了算账,他们两个的手机都办理了套餐.她每月大约200元话费,老公每月大约300元.除每天热线不断外,偶尔也视频一下.
周蓉在应城三中读过职业高中,爱好文学,平时喜欢看书、写日记和画画.看书以励志类为主,自己买,村里的图书室也有借的.结婚一年多来,她已经写了四本日记.日记里面写的啥?她笑称,80%以上与老公有关.她还玩微博,微信,与Q友们天马行空地聊些热点新闻.她的QQ空间里,都是自己和老公的照片.
周蓉准备过几天去镇上一家加油站上班.“有事做,就不会老缠着老公了,自己也会充实些”.
70后:一心挂几头
早上6点50分起床,7点30分买菜,8点15分骑车往厂里赶;上午11点,悄悄从厂里溜出来做午饭,11点45分准点到校送给儿子;下午5点下班,5点45分就得把饭菜送到儿子手中.龚学艺的时间,每天都像缝纫机踩出的嗡嗡声,一阵紧过一阵.
龚学艺今年35岁,父母当初给她取这个名字,就是希望她学门手艺,长大了靠手艺吃饭.她很小就当了裁缝,如今在镇里的服装厂,算比较资深的师傅了.
她家住在离郎君镇集镇约5公里的万大村,坐班车20多分钟可到.大多数时候,龚学艺都住在镇上的小出租屋,照顾着读初一的儿子.
这几年,丈夫一直在武汉打工,一年回家三四次,每次最多待三天.龚学艺在厂里拿计件工资,每月两三千元,和丈夫工资差不多.
龚学艺说,每天都是一心挂三头.孩子在学校住读,每天除了上班,就是给他一日两餐做饭送到学校;婆婆年近七旬,独自住在老家,隔三岔五要回去看一下;丈夫长期跟车押货,安全问题也常常让她牵挂.平时,两口子一周通一两次电话,都是三言两语.她强调最多的是“老公你要注意安全”,他问得最多的是“儿子成绩怎么样”.
儿子的学习,是龚学艺最头疼的事.自己只上过小学,儿子没人辅导,这让她很为难.儿子的英语成绩跟不上,去年暑假,她专门把一个读大学的远房亲戚请到家里来,没想到补了半个多月,一点效果也没有.看到儿子着急,她也经常急得吃不下饭.
60后:日子悠着过
夜色渐浓.一座两层小楼内,50岁的祁爱芝正在为孙子抚摸肚子,小家伙晚饭吃多了,直喊肚子胀.自从丈夫和儿子媳妇出去打工后,她把精力都放在了孙子身上.
祁爱芝所在的村叫东村,离集镇将近10公里,由于地处云梦、汉川、应城三县市交界,交通较为便利.村里有小广场、小菜场、幼儿园、餐馆,还有28栋一模一样的别墅,俨然一个微型集镇.祁爱芝每天的生活很有规律,到幼儿园接送孙子,到菜市场买菜,偶尔到自留地瞧瞧,其余时间都待在家里.
多年来,祁爱芝习惯了这种日子.每年开春,丈夫杨金祥出门到新疆做拉丝工,冬天才回来.今年正月十四,他又出门了.老杨一年赚回三四万元,祁爱芝存一部分,应付人情客往,花在孙子身上.儿子和媳妇都在广州打工,也就春节才回来几天.
祁爱芝头发渐白.虽然自家只有一亩多地,但犁耙耖磙样样少不了.好在现在用上了机械,耕田收割请人帮忙,方便多了.栽秧、管水、打药、施肥等,还得自己动手.祁爱芝做事利索,一亩多田的秧苗,一天就可栽完.
闲暇的时候,祁爱芝就和村里同龄人打打麻将.大部分时间,祁爱芝围绕孙子转.春节前,孙子用刀削苹果,一下把手指捅破,鲜血直流.祁爱芝连忙把孙子抱到村卫生室缝针.由于没好好消炎,感染了,她又把孙子背到应城人民医院去重新缝针.
家里人都在外打工赚钱,祁爱芝却感到“压力山大”:在镇上买的房子装修费要10万,小儿子要结婚,彩礼也得好几万.
她们最大的困扰来自情感寂寞
图文:一把梯子凝结深深关爱
楚天都市报副刊讯
图为:工作时,龚学艺脸上总是挂满微笑 记者 王永胜摄
□本报记者束继泉 黄珍通讯员 张巧艳 胡珍明
一把梯子的故事
年过花甲的李玉林,在程谢村当了30多年党支部书记.全村近2000人,只有921亩耕地,人均不足半亩,很多男人只得就近或外出打工.村里480户人家,就有近200户留守家庭.作为党支部书记,李玉林为村里的众多留守家庭解决了很多实际困难.
郎君镇妇联主席张晓莉讲的一把梯子的故事,耐人寻味.程谢村办公室里,一直放着一把梯子,总共18节,5米多长,这是李玉林的“发明”.大约5年前的一天,李玉林接到一个留守妇女的电话,说是钥匙忘记在家里了,无法开门,实在没办法才向村里求助.李玉林和另一个村干部赶过去,翻窗打开了大门.
通过这件小事,李玉林想到:这样的事情会经常发生,何不由村里统一做一把木梯,来解决类似的难题?于是,这才有了这把18节长的木梯.别看这小小梯子,作用还真不小.几年来,找村里借梯子的,不下于100人次.
受梯子的启发,李玉林先后又想了很多点子,尽力为留守妇女、儿童和老人服务,如“亲情视频屋”、村级图书室、健身舞广场、村办影视屋,还有巾帼调处队、治安巡逻队、村干部跑腿队等,这些场所和举措,让留在家里的妇女们生活得很舒心,让在外打工的男人们也非常地放心.
一群快乐的天使
东村是郎君镇典型的“留守村”,全村总人口1751人,就有585名留守妇女和210名留守儿童.3月1日,在东村农家乐餐馆吃晚饭时,村妇代会主任鲁爱菊特意拿出一张合影照考记者:你说这是些什么人?合影上,十几个穿着红色套装、戴着“空姐帽”的中年女子,脸上灿烂成一朵朵鲜艳的花.“这是我们村里的留守妇女舞蹈队.”鲁爱菊自豪地说,省妇联的领导去年来咱们村里看表演时,还连连说:你们这哪里是留守妇女啊?简直就是一群漂亮的空姐.东村的广场舞表演队,就是鲁爱菊两年前牵头组建的.以前,村里的留守妇女劳作之余,就是靠打麻将消磨时光,有时候一语不合还会发生口角.为了赶走留守妇女心里的空虚,镇妇联提出有条件的村要组建巾帼广场舞表演队,并组织了比赛.
现在,东村的广场舞表演队有50多人加盟,其中大部分为留守妇女.她们打腰鼓、扭秧歌、跳健身舞,几乎每天都有活动.有时候,她们还会被人请到外地去表演.日子过充实了,人也越活越年轻了,有的妇女尽管已年过半百,只要把演出服一穿,浑身就活力四射.
在程谢村,巾帼广场舞表演队更为活跃.村里专门花七八万元,新修了一个半封闭的夜光水泥广场,要求留守妇女们无论年纪大小,都要加入到舞蹈队.今年除夕和大年初一,村里专门组织了两场广场舞展示,让留守妇女们向回家过春节的男人们进行“汇报演出”.村里还出资给每一名舞蹈队队员,买了一条漂亮的红纱巾.
此外,村里还配套建立了图书室、视频聊天室、影视放映室.妇女们跳舞的同时,孩子们可在村图书室看书、写作业,老人们可以通过大屏幕看电视或电影,年轻人还可上网.这些免费的服务项目,对村里所有人和部分邻近村的村民开放.在这里,每个人每天都可各取所需,各得其乐.
应城市妇联主席陈述珍实地参观后感叹:这些农村留守妇女的生活,真的令人羡慕.她们看起来哪里有一点点的忧伤,完全是一群快乐的天使!
一缕温馨的春风
正月十五元宵节,应城市妇联等单位牵头,专门举办了一场“留守妇女元宵灯谜会”.市、镇、村三级妇联组织联动,上千名农村留守妇女喜气洋洋参加.
陈述珍说,除了业余生活,她们考虑更多的是解决留守妇女就近就业的问题.
地处郎君镇郊区的湖北芭啦啦实业有限公司,是一家品牌服装生产企业,大部分职工都来自留守妇女群体.3月1日下午,郎君镇妇联主席张晓莉专程上门与该公司经理袁剑锋商量,准备“三八妇女节”当天,在厂里搞一个留守妇女联欢会.一是以载歌载舞的方式庆祝节日;二是把各村有缝纫手艺的留守妇女,全部接到联欢会现场参加活动,通过实地参观了解企业,与企业进行用工方面的对接,让更多有手艺的留守妇女上岗.据厂里的女工们讲,在这里每月最少可拿到1800元的工资,最多的有3000多元.
程谢村有一座闲置多年的小学,8年前,村党支部书记李玉林从市里引进一家做石膏装饰制品的企业,把学校房屋和空地利用起来搞生产,专门解决留守妇女就业的问题.厂里值班人员介绍,平时上班最高峰有近百人,大多是当地的留守妇女,因为村里规定“留守妇女优先”.厂里采取灵活的用工办法,农闲上班,农忙时可请假,一般一名妇女一年上10个月的班,可以拿到2万元以上的工资.一名姓谢的留守婆婆,年过六旬了,每个月拿的工资都在2600元以上.
采访中记者注意到,所到之处,几乎每个村都有一到两个“留守妇女创业就业基地”.陈述珍说,留守妇女就业创业,目前已纳入当地各级政府部门的重要工作日程,这对广大农村留守妇女而言,无异于一股暖人的春风.
一个重大的课题
寂寞来袭时,个中滋味也是非常难受的.这是程谢村留守妇女周蓉的“实话实说”.
该村党支部书记李玉林分析,当地的留守妇女,目前已基本不存在劳动强度大、人身安全感缺乏、婆媳关系紧张等问题,可能最大的问题,是来自情感的困惑,男人长期不在身边,让她们心理上极度空虚.村里尽管想了诸如组织广场舞表演队等一些办法,但毕竟“治标不治本”,只能排解一时的寂寞.
据省妇联今年初公布的“湖北省农村留守妇女生存与发展现状”调查情况显示,我省农村留守妇女群体达236.8万人,60%以上农村家庭长年处于丈夫在外打工、妻子留守在家的“离散状态”.当然,也还有很多贫困地区的留守妇女们,并不像郎君镇留守妇女那样“潇洒”,在各种困难面前,情感饥渴依旧是她们要共同面对的最大困惑.
湖北省心理学会高级心理咨询师舒闻铭说,留守妇女生理和情感长期处于压抑状态,家庭温暖的缺失使其心理方面产生很大的变异,导致情感和性格方面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敏感脆弱.当今,农村的社会关系和人际关系,基本上以家庭为纽带和主导,这对长期独处、亲情缺失的留守妇女而言,也是一种心理伤害.加上她们既要照顾老人和孩子,又要忙农活或就近打工,还要应付复杂的社会、人际关系,生活的重担,也增添了她们的心理压力.
舒闻铭建议,政府部门要改善投资环境,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千方百计增加就业岗位,让更多的农民就近务工,做到挣钱养家两不误,从而减少留守妇女的产生,创造有利于女性心理健康的家庭和社会环境.针对目前庞大的留守妇女群体,各级妇联、村镇组织及医疗保健部门,应该设立专门的村级心理咨询门诊,对她们进行积极有效的心理疏导和心理援助.同时,通过宣传健康的心理知识,开展有针对性的活动,来排解她们的内心寂寞和心理压力.
舒闻铭充分肯定程谢村“亲情视频屋”的做法,认为值得大力推广.他说,建立夫妻间良好的交流和沟通机制,有利于留守妇女的心理健康.当前要强化农村信息化建设,普及农村宽带,降低入户资费,让更多留守妇女通过网络与外地打工的丈夫及时交流沟通.
省妇联相关负责人介绍,针对留守妇女的心理困惑,他们已经采取了很多措施,比如组织心理专家下乡,与她们面对面交流沟通,梳理她们的情绪,解答她们的困惑,起到了一些积极的作用.但这是一项长期的工程,也是一个重大的课题,需要长效机制作保障,必须全社会联动.
不甘平淡,努力打拼,终有收获
上得舞场下得鸡场的女子
楚天都市报副刊讯
□本报记者黄珍 通讯员张巧艳 胡珍明
上得舞场,下得鸡场
还没出正月,东村养鸡大户刘旺秀已经忙起来了.下午快两点,她匆匆往嘴里扒了几口饭,蹲在院子里,在水龙头下麻利地刷洗碗筷.
怎么这个点才吃午饭?“刚去孝感订了一批鸡苗,回来晚了.”刘旺秀向记者解释.她身材高挑,蹬一双高跟长筒靴,身穿大红色皮草羽绒服,脸色红润的她,怎么看也不像一个养鸡人.她说,眼前6排平房,5排做了鸡舍,另一排是她的住处兼办公室.丈夫长期在外经营豆粕生意,回家时间不多.
以前,刘旺秀和丈夫一起创业,在东村开过酿酒作坊,后来生意不好改行养猪,由于经验不足,60头仔猪死了不少,一年赔了好几万.他们决定养鸡.鸡个头小,下蛋就见效.他们利用村里免费提供的一处闲置厂房,改建了这处养鸡场,起初喂了6000只鸡.
三四个月后,鸡开始陆续下蛋.第二年,养鸡场改装了半机械化投食设备后,丈夫开始外出开拓豆粕生意,刘旺秀留在家扩大养殖规模.现在养鸡场有3万只鸡,每天下蛋超过1万枚.
养鸡赚了多少钱?刘旺秀说她从没算过账,只知道每天拿卖鸡蛋的钱买饲料,有了余钱再买更多的小鸡扩大规模.村里有人说,养鸡场投资估计有一两百万,其中包括2009年政府发的10万元养鸡大户补助金.
尽管她头顶着养鸡大户的光环,风险与压力却鲜为人知.鸡一天三顿不能少,饲料价格却总在涨.去年上半年,蛋价跌得离谱,与饲料价格倒挂6个月,外地一些养殖户挥泪杀鸡,刘旺秀却坚持了下来.养鸡场的固定投入很大,不能轻言放弃.
过年本来是个团圆的日子,可她却更忙,因为请来帮工的4名留守妇女放假了.她家在养鸡场附近买了一处农村别墅,但她很少去享受,晚上一般在养鸡场过夜.尽管这里有气味,但她已经习惯了.
两小时后,记者再到养鸡场回访,只见她的大红色皮草羽绒服搁在办公室里,人不知哪去了,手机无人接听.走进鸡舍深处,只见一名穿套鞋的中年妇女正在梯子最上方,脸朝里面忙碌着.记者问“刘总在哪儿”,那名妇女一回头,原来是刘旺秀.她的眉毛上、鼻尖上,满头满脸都是粉尘,与先前判若两人.一旁的镇妇联主席张晓莉感叹:咱们的刘总啊,上得厅堂,下得厨房,上得舞场,下得鸡场.
上得舞场?刘旺秀大笑起来,原来这个被姐妹们称为“大姐大”的女能人,还是村留守妇女舞蹈队的队长哩.
爱心妈妈和留守孩子
北边是白粉壁福利院,东边是一片村民别墅.郎君镇东升幼儿园,坐落在寂静的东村广场附近.
1日下午,走进幼儿园大门时,小小班的孩子们纷纷扬起小脸,齐声轻喊“园长妈妈”.
他们喊的是爱心妈妈陈翠华.47岁的陈翠华说,幼儿园是她去年8月办起来的,园里140多名孩子大多是留守儿童,郎君镇共有20多名留守妇女给他们当爱心妈妈,她只是其中之一.
尽管在乡村,幼儿园看起来和城里一样洋气.铺满彩色防滑地垫的操场上,四五座童话城堡和滑滑梯游戏屋十分抢眼.
开办幼儿园,纯属偶然.陈翠华以前在应城市一家幼儿园上班,丈夫在外地做生意.东升幼儿园所在地原是她家里的自留地,有一次,有领导看到这片场地,便和她商量办一家幼儿园,接收附近留守儿童入学.
去年8月,东升幼儿园开园,由于学费和生活费较低,很快吸引了周边几个村一群和爷爷奶奶生活的孩子.单从外表看,这群孩子衣着鲜艳,已经与城市接轨.他们的生活质量,却令陈翠华有些担忧.
有一次,陈翠华在办公室啃玉米,一个孩子居然问“园长妈妈在吃什么”.第二天,她专门买了一大堆玉米,一根3元钱,小家伙们高兴得像过年一样.
有一些孩子,是坐校车上下学的.有时生活老师把他们送回家,却只看到门上一把锁,爷爷出去打牌了.还有的孩子,长年见不到父母,性格孤僻,一个人坐在角落,不愿和同学交流.陈翠华为此想了很多招.每个月,她都要买来蛋糕和“小皇冠”,给孩子们集体过生日,然后拍照寄给家长.
在村里办幼儿园,最大的困难是招不到老师.园里现有8名老师,其中包括她的两个儿子.她曾出高价到应城市挖过几名幼师,但干不了几个月就走了,因为村里连网吧都没有,更别提逛商场、超市了.去年,教育部门特别提供了5个国家培训名额,有的老师带薪培训完3个月,再也没回来.
陈翠华有个邻居叫廖翠平,也是一名留守妇女,去年8月被陈翠华“强行”从工厂拉回来照顾孩子们.没办法,廖翠平只得用手机上网,学儿歌、学游戏,学会了就带着孩子们一起玩.春节前,她还被园里派到应城培训了半个月.现在,孩子们也像离不开陈翠华一样,同样离不开她了. |
【打印新闻】
【关闭窗口】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