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岭潘集:金头蜈蚣铺出金色致富路
|
应城网 2013-5-7 |
|
|
|
|
|
应城网5月6日讯:近段时间,家住应城市杨岭南镇潘集街的收购药商赵老板与老伴、新婚儿子、儿媳,一家四口忙得不亦乐乎,白天忙于收购和分拣、穿晒蜈蚣,晚上两辆摩托车各带其妻,上山捕捉蜈蚣,成了远近闻名的捕捉收购蜈蚣的大户.
据了解,潘集地区的团山、有名店、叶山林场作为野生蜈蚣生长区,连续29年捕捉量稳在每年250 万条左右,周边村民、包括街道一些居民每年捕捉蜈蚣收入就达 300 万元.
蜈蚣俗称“天龙”,又名“百足虫”,是常用的动物类中药材.据应城史料记载,应城的潘家集地区、伍家山地区出产的蜈蚣体态肥大,头呈桔红色,故称“金头蜈蚣”.
金头蜈蚣的药效显著驰名中外,由于国内外市场对金头蜈蚣需求量上升,带动出口价格上浮,捕捉量攀升.除白天有少量人员捕捉外,村民们都头戴安全帽式夜外作业灯,都在夜晚出动捕捉.有的一夜可捕捉几百条,少的也可捕捉几十条,收入可观.当地村民风趣地说:“天气闷热,蜈蚣出动多,像摘豇豆的,真有味,来钱快!”
当地村民们为了可持续发展,很注重捕捉方式,改善保护生态环境.一般体长8至10厘米就捕.在捕捉过程中,养成“捕大放小”的习惯,让大量幼小蜈蚣得以积蓄,成为翌年“候补”.改变原来翻挖端老窝的办法,避免破坏蜈蚣的自然生长环境,有利于蜈蚣的繁衍生息.金头蜈蚣出口东南亚、欧美一些国家和地区,在国内中药市场上很走俏.每到捕捉季节,许多外地药商来应城潘集坐地收购,单从药效上讲,小蜈蚣也可入药,但药商已形成不成文的规矩:小于7厘米的坚决拒收,确保来年可捕可收,以维护共同体的“钱罐子,药袋子”,确保生态平衡,可持续保护资源开发利用.
(蔚蓝) |
【打印新闻】
【关闭窗口】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