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池打榨村党支书:先学先试 致富惠民 |
应城网 2013-6-12 |
|
|
|
|
|
先学先试 致富惠民
——记应城市汤池镇打榨村党支书曾红华
应城网——孝感日报6月11日讯(特约记者胡珍明):2006年,应城市农广校阳光工程农民培训班进驻汤池镇打榨村.村支书曾红华率先报名参加,并组织村民学习农业科技知识,在他的带动下,该村成为应城市第一个实现水稻全程机械化的示范村.
2006年前,曾红华承包耕种村民抛荒的53亩耕地,由于劳动力不足,技术缺乏,广种薄收,收益甚微.
正在他为提高土地收益犯愁之际,应城市农广校阳光工程农民培训班进驻该村.曾红华第一个报名参加学习培训,并大力宣传,在他的影响下,全村村民踊跃报名.
由于田多劳力少,实现水稻全程机械化是农业发展的当务之急,针对这一实际,应城市农广校组织技术专家,采取课堂讲座与田间操作相结合的办法,手把手地传授技术.通过多次培训和学习,在当地政府和农业部门的扶持下,2007年,曾红华成立了汤池富民农机专业合作社,组织成员19人,添置插秧机19台、收割机10台、耕整机9台.
“由于当初机械化操作技术处于摸索阶段,不是很成熟,有些村民担心种田收入越来越少.”曾红华说,通过一年的“试水”,2007年,机械化操作技术一炮打响,该村也成为了应城市第一个名副其实的水稻全程机械化示范村.曾北金是该村村民,当初不愿意加入合作社,看到合作社成员一年来收入不少,2008年他主动加入.现在他除了种好自家30亩地,还帮助周边村开展农机服务,一年可创收几千元.
农忙时节,曾红华可是个大忙人,既要承担大棚育秧,也要为会员提供技术服务.5月15日,笔者前往打榨村与曾红华攀谈不到五分钟,他的手机铃声响了.“喂,曾书记吗?我家插秧机的驱动轮坏了,麻烦过来帮我修修.”方集村村民方俊红致电“求援”.“好的,我半小时后过去帮你看看.”曾红华说,他是刚修好本村曾应中家中插秧机的启动拉盘才赶回来的.
由于自身技术过硬,服务到位,农民看到社员每年实实在在的收益,因此,加入合作社的农民越来越多.2012年合作社成员达118人,拥有插秧机160台、耕整机20台、收割机30台、机插播种机2台、机械喷雾器23台,固定资产426万元.
合作社规模壮大了,曾红华又在思忖:如何帮助会员增收,获得更大的收益?随着农机作业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合作社组织社员参加各种培训,让每个社员掌握一到两门技术,不断提高全体社员的业务素质.合作社成立了机插、机耕、机防、机收四个专班,为农民提供“一条龙”服务.合作社还积极发挥资金、技术、人才、装备优势参与农机化新技术、新机具示范推广,推动农业机械化的发展.由于信誉好、机具先进、作业质量高,合作社在农民中的知名度越来越高,吸引了周边地区农户向合作社靠拢.目前,合作社服务范围已辐射到周边杨岭、田店等粮食主产区,机插面积3万亩,机整1万多亩,机防2万多亩,机收3万多亩,年创利300多万元. |
【打印新闻】
【关闭窗口】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