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天金报]长江埠:汉正街的老供应商
|
应城网 2013-6-15 |
|
|
|
|
|
清代府布热销五省,民国已成立商会,改革开放后成“小汉口”
—— 图文:长江埠:汉正街的老供应商
楚天金报讯 图为:长江化工园已颇具规模
□本报特派记者郑志方 通讯员杨俊 陶茂
6月12日,与武汉的天气一样,应城市长江埠晴空万里.
上午8时,长江埠中心小学一带的丁字路口人潮涌动,小汽车、摩托车不时鸣起喇叭……这里早成为当地第一大堵点.不过,这样的情景,对于赶集的人们来说,已习以为常.“这里现在是长江埠最繁华的地方,但在(上世纪)80年代,长江埠被称为‘小汉口’时,最繁华的地段却是在北正街,那家伙,我看比汉口的好多地方还要热闹!”在长江埠开“麻木”已10多年的吴先生感叹.的确,当年的长江埠,其名声远超过应城市;而今的长江埠,繁华不复当年,但这个曾经的商贾重地,与汉口融合更紧密了.
商业重镇 盛名“盖主”
长江埠地处应城市的东边,距汉口60公里,是历史上汉宜公路中枢关口,其水路更是上通漳水、涢水,下至汉口与汉宜公路的交会处.历史上是一个重要的军事、商业重镇.
《应城县志》记载,长江埠清代以府布纺织印染业名噪省内外,光绪年间,府布年运销量达320万米,热销徽、赣、陕、甘、晋五省,街巷首尾遍布旅店、商行、茶楼、饭馆、百货等各类门店,街面货摊纵横交织,每天周围方圆几十里赶集的乡民络绎不绝.
据记载,早在1916年,长江埠商会就已正式成立.1937年,长江埠正规商户近400家,贸易额达404万元,居应城各集镇之首.当年的长江埠,名气甚至盖过了管辖它的应城县.
“长江埠制造”风行一时
新中国成立后,农业成为重中之重.上世纪80年代,中国改革开放的大门正式打开,沉默已久的长江埠开始爆发,长江埠凭借着水路、铁路、公路的三大交通优势,经济迅猛发展,产品走向全国.
“我们都有这样的经历:到外地出差,带点吃的回来,结果一看产地,是长江埠生产的.”长江埠办事处党委副书记邱宏兵告诉记者,上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在他的记忆中,是最为繁华的10年.汉丹铁路经过长江埠,且设有长江埠站,周边的人们去汉口,都汇聚于此;水路上,有府河直通汉北河,再通往长江,长江埠有一个重要的停靠码头,长江埠曾因此得名.“当年金日成参观考察应城公社,就是在长江埠码头下的船.”邱宏兵自豪地说,当年长江埠火车站,每天的人流量多达6000人,火车站上推着小车叫卖的、等车的、送客的情景,让人们感觉“这里就是汉口”,小汉口的名号就是那时叫响的.
当时长江埠的集体企业多而大,食品厂生产的果冻、蛋糕,通过铁路、水路远销全国各地.玻璃、竹椅等工艺品大量运往汉正街批发,而汉正街的布料、服装大批量进入长江埠,“小汉口”的繁荣,让所有的长江埠人都留下了深刻的记忆.
辉煌褪色 再度发力
历史进入上世纪90年代末,随着府河改道、火车站改站之后,长江埠商业发展的脚步慢了下来.
12日,记者在长江埠的多条街道漫步,北正街、南正街已安静了不少,只是在中心小学的丁字路口,还有点昔日繁华的影子.
记者了解到,水路与铁路优势失去后,长江埠沉寂了许多年.但长江埠毕竟是一个商贾重地,2000年之后,当地开始转向大力发展工业.一批集体企业因竞争力不强,纷纷倒闭,而此时,民企却迎来了高速发展.
邱宏兵说,目前长江埠已有国家火炬计划应城精细化工新材料产业基地,以及国家发展改革试点小城镇两块“国牌”,长江埠目前定位发展精细化工产业,有长江化工工业园、赛孚工业园等,长江埠这个小小的集镇,已汇聚了三四十家武汉的企业.
去年,长江埠办事处共完成财政收入7426万元,同比增长35%,固定资产投资达14.5亿元,同比增长23%,一度沉默多年的长江埠,又重回应城集镇前列. |
【打印新闻】
【关闭窗口】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