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业功:将军永远站在最前面 |
武汉晚报 2006-2-11 |
|
|
|
|
|
“不论走到哪 里,我都是一个兵,一个像导弹一样为神圣使命勇往直前的兵。”
温暖回放 弥留之际仍在发令
这是惟一不能到颁奖现场亲自领奖的获奖者。
41年的军旅生涯,从东南到西北,他把心血与足迹洒在祖国的山山水水;从士兵到将军,从一名农家子弟到党的高级领导干部,他把生命与忠诚奉献给了党和人民。
杨业功,湖北应城人。1963年8月从家乡入伍,1966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战士、班长、排长直至司令员。
1995年夏,我新型导弹部队首次公开亮相,国际军事界为之一震。当时,杨业功奉命组建我军第一支具有现代化作战能力的新型导弹旅。受领任务时,他庄重地立下“军令状”:这是党和人民对我的极大信赖。我以一个共产党员的党性发誓:坚决完成任务,决不给党和军队丢脸!
那段时间,杨业功上阵地、下部队,几乎没有休过一个节假日,连轴转的工作方式让年轻的同志都吃不消。他对所有工作都要求准确无误,容不得“差不多”三字。可唯独自己的吃饭、休息和回家时间,他从未准时过。
1999年6月,杨业功走上了基地司令员岗位。又一个艰巨的使命落在了杨业功的身上。他满怀激情:“不论走到哪里,我都是一个兵,一个像导弹一样为神圣使命勇往直前的兵。”他有一句口头禅:少说空话,多想办法,多干实事,多出成绩!
2004年7月2日,将军因积劳成疾而不治,时年59岁。在弥留之际,他仍发出“出发”的口令。斯人远去,一时间苍山凝重,绿树低垂。
2005年8月12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出席杨业功同志先进事迹报告会,并亲切会见报告团成员,号召全军广大官兵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都要向杨业功同志学习。学习他忠于党和人民、使命高于一切的奉献精神;学习他勇于面对新挑战、努力学习新本领、善于开拓新局面的创新精神;学习他深入调查研究、一切从实际出发、狠抓工作落实的务实精神;学习他以身作则、清正廉洁的自律精神。
颁奖现场 我不相信他会走
替将军领奖的,是将军的结发妻子杨玉珍。杨玉珍1973年和杨业功结婚,1980年随军到部队,先后在多所学校任教和担负教务工作。因工作成绩突出,杨玉珍多次被评为优秀共产党员、优秀教师和优秀工作者。
表情肃穆的杨玉珍一出场,不少人禁不住热泪盈眶。“我从来不相信他会走,直到现在,我还觉得他随时会回来!”将军生前,戎马倥偬,夫妻是聚少离多。顿然间生死两茫,妻子更多的是在梦中与丈夫相会了。
杨玉珍回忆,在生命的最后岁月,等前来探望的人都离开病房,剩下一家四口的时候,司令就给家人们讲笑话。全家4个人,常年分散在4个地方工作,团聚的时光很少。只有将军生病住院时,一家人才踏实地朝夕相处了几个月。可这又是怎样的团聚呀!欢笑摆在脸上,泪水藏在心里,掩泪入心的笑该是怎样的一种痛呀!
人物对话 最后的时刻他还在喊“出发”
回忆是一种特殊的重逢,思念是在回忆中对亲人不舍的相送。2005年,杨玉珍和报告团成员一道,走遍大江南北、长城内外,讲述丈夫生前的故事。一次次的回忆,使得梦中的重逢变得清晰。
“一个军人躺在床上,他不知道自己的生命突然走到尽头。”这一天他突然醒来,吵着要穿军装、买车票。妻子小心地问他,他说,有重要任务,你不要多问。“还有一次,他突然睁开眼睛,看见我坐在一边,就问:这是训练场,你怎么到这里来了!”在最后的时候,他仍一遍遍喊着“出发”。我想,他即使走了,还会每天牵挂着部队。
|
【打印新闻】
【关闭窗口】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