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城着力打造全国糯稻生产第一市
|
应城网 2013-11-22 |
|
|
|
|
|
应城网——农民日报11月21日讯:湖北省应城市地处江汉平原与鄂中丘陵的过渡地带,土地面积1103.4平方公里,常年耕地面积57.3万亩,其中水田面积49.6万亩,现辖5个街道办事处、10个镇、1个良种场和1个省级经济开发区,共有416个村(居)委会,3266个村民小组,总人口68万.30年前,应城市涌现出了轰动全国的第一个超卖万斤粮的农民杨小运.
近年来,应城市以“强基础、抓特色、保增收、惠民生、促和谐”为重点,坚持用现代物质装备农业、用现代科技改造农业、用现代理念指导农业,不断深化农业结构调整,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奋力加快现代农业发展,农业农村工作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2013年1月至9月,全市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现价)56.79亿元,同比增长6.84%;实现农业增加值26.61亿元,同比增长6.81%;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8530.14元,同比增长15.58%.先后被评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市和商品粮基地县市.建成全国最大的籼糯生产县市.
旗帜鲜明,做大做强特色产业
打造全国糯稻生产第一市.通过加强组织引导,应城市优质糯稻种植面积发展到32万亩,总产量18万吨.全市籼糯种植面积和产量分别占湖北省的15%和14.75%,占全国的5%,连续几年保持全国第一.市政府每年拿出数十万元资金,补贴农户种植优质糯稻主导品种,已建成5万亩核心示范区2个,糯稻无公害生产率达到100%.在唱响本地“豪丰”、“丰江”等优质糯米品牌的同时,积极引进浙江绍兴黄酒集团、四川五粮液集团等知名龙头企业开展糯稻订单生产.全市糯稻订单生产超过85%,订单价平均高出市场价5%~10%.每年全市因糯稻订单生产,增加收益4000万元以上.
创建全省畜牧生产强市.按照创建湖北省畜牧生产强县(市)的要求,大力发展规模养殖、标准养殖、特色养殖和健康养殖.应城市继2011年家禽存笼和禽蛋产量分别名列全省第一和第三位后,2012年又被评为全国生猪调出大县(市).截至目前,全市规模养殖场(户)发展到2700个,万只以上蛋鸡养殖小区发展到167个,万头级猪场发展到8个;“150”模式标准化猪舍达到536栋,“153”模式标准化鸡舍达到298栋.分别创建部级、省级标准化示范场2个和8个.积极引导獭兔、狼头鹅、野猪、肉鸽、白鼠、梅花鹿等特色畜禽养殖做大做强.
创建全省水产生产大市.应城市紧紧抓住列入湖北省重点水产县市的机遇,积极开展创建全省水产生产大市.加快以精养鱼池改造升级为主体的渔业生产建设步伐,着力发展规模养殖与标准化生态健康养殖.围绕“杨家澥”、“龙赛湖”、“汤池中华鳖”等三个国家级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建设,辐射带动全市特色水产品板块扩规模、上档次、增效益.突出甲鱼、河蟹、鳜鱼、小龙虾、水蛭等五大特色水产品,发展壮大“一鱼一产业”,全市特色水产品板块面积达到16.05万亩.1月至9月实现水产品产量6.28万吨.
效率优先,大力发展现代农业
大力推进农业机械化.积极抢抓国家和省大幅度增加农机具购置补贴的机遇,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2012年,全市农机固定资产总值(原值)达2.1亿元,农机总动力28.4万千瓦,拥有各类农用机械10586台.全年主要农作物耕、种、收三大环节综合机械化水平达63%.
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紧紧抓住融入武汉城市圈发展的大好机遇,广泛开展多领域的对接与合作.积极引进超禾粮油、柒味食品等农产品深加工龙头企业,促进应城市龙头企业做大做强.全市规模以上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到66家,其中,湖北省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发展到8家.2012年,全市规模以上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实现加工产值(销售额)122.4亿元,利税10.84亿元.全市主要农产品无公害、标准化生产面积分别达到40万亩和15万亩;申请认定的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7个、绿色无公害农产品13个,申报农产品商标、品牌30多个.
大力推进农业集约化.引导和扶持并举,不断规范农村土地合理健康有序流转,推进适度规模经营.切实为土地流转双方提供需求信息、法规咨询、价格评估、合同签订、纠纷调处等服务,不断探索建立土地流转的有形市场.截至目前,全市农村土地流转总面积达到12.24万亩,占总耕地面积的21.4%.其中,全市50亩以上规模经营户达到487户,面积53894亩,100~300亩的经营户发展到83户,300亩以上的经营户发展到21户.
大力推进农业专业化.通过加强宣传引导,政策扶持,指导服务,努力提升合作水平.截至目前,全市成规模的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达到443家,其中农民专业合作社417家;各类种养大户发展到3332个.
大力推进农民职业化.深入实施科技入户工程,坚持市、镇、村三级联动,通过组织农技专家讲师团,深入基层进行巡回技术讲座,大力实施阳光工程等形式,以提高科技素质、职业技能、经营能力为核心,培养具有新观念、新技术、新知识、新产业、新生活的“五新”农民.1月至9月,全市围绕优新良种、轻简栽培、健康养殖、生态养殖、测土配方施肥、病虫害综合防治、高效模式和清洁能源等“八大”农业实用技术,共开展各类农技培训500余场次,联合办班35个,共培训农民6万余人次.使绝大多数农民掌握了1~2门实用技术,农民职业化进程不断加快.
以人为本,加快实施民生工程
增强农业生产能力.重点实施了短港水库除险加固、夹河沟泵站更新改造、小水库除险加固、小农水暨民办公助、机泵站维修改造、塘堰挖改和深沟大渠疏浚等“六大水利工程”,粮食产区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步伐不断加快,条件不断改善.2008~2012年,全市累计开工建设各类水利工程6400多处,渠道清淤1958公里,挖改塘堰4105口,新增蓄水8000多万方,改造中低产田24万亩.境内大富水、汉北河、府河三大河流防洪抗灾能力由十年一遇提高到三十年一遇,粮食生产旱涝保收面积达到98%.
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全市累计解决了287个村44.58万农村居民的饮水安全.建设户用沼气池1.4万口,联户沼气池250口,大中型沼气池7口,安装太阳能路灯459盏.
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全市现有林地面积35万亩,建成万树村220个,森林活立木蓄积达120万立方米,速生林板块面积达18万亩,经济果木林板块面积达3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21%.
《农民日报》本版策划:席国爱 武斌洲 祁腊发 组稿:郑毅 李鸿飞 乐明凯 |
【打印新闻】
【关闭窗口】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