践行科学发展 提升农村经济—2013年应城农村经济形势分析
|
应城网 2014-2-7 |
|
|
|
|
|
[农村经济观察]
来源:应城网
近日,笔者从应城市统计部门获悉,2013年,全市上下认真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以农民持续增收为目标,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重点,努力加强农业产业化建设和农业内部结构调整,积极落实各项惠民政策,不断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投入力度,夯实发展基础,农业农村经济保持了平稳较快发展势头.全市农林牧渔服务业总产值完成76.70亿元,按现行价格计算同比增长9.04%,其中农业、林业、牧业、渔业及服务业产值分别为30.28亿元、0.63亿元、28.52亿元、16.54亿元和0.73亿元,与上年同比增长4.23%、减8.69%、增7.54%、23.98%和1.36%;农林牧渔服务业增加值完成38.89亿元,与上年同比增长4.6%.
一、农业和农村经济运行主要特点
(一)农业生产稳中有升
1、主要农作产品产量.全年粮食总产量达362000吨,同比增长2.5%;棉花4470吨,同比减少14.90%;油料33694吨,同比增长13.1%;蔬菜产量555266吨,同比增长0.30%.
2、畜牧业生产养殖规模不断壮大.全年出栏肉猪48.13万头,同比增长2.3%;存栏47.86万头,同比增长5.42%;牛出栏0.92万头,同比增长8.76%;羊出栏11.11万只,同比增长2.21%;家禽出笼2126.74万只,同比增长11.02%;存笼2729.39万只,同比增长8.35%;禽蛋产量126790吨,同比增长21.77%;畜禽肉产量76131吨,同比增长8.20%.
3、水产养殖结构调整加快,名特优生产更趋明显 .全年水产放养面积 19.35 万亩,比上年增加 0.75 万亩,实现水产品产量 66810吨 , 同比增长3.73%.同时,我市水产业抓名特生产,加快了结构调整步伐,继续以市场为导向,立足本地资源,把市场前景好、有竞争优势的名特品种作为发展的重点,力争上规模、上档次,促进水产业健康发展,全年名特优水产品产值就占渔业产值75%以上,效果更趋明显.
4、林业生产稳步发展.全年造林继续以荒山造林、道路两旁、环城绿化为主.全年造林面积40890亩,同比增长104.5%;四旁植树279万株,同比下降37.30%.
(二)农业生产明显提高.
一是农民依然看好农产品市场.由于近年来主要农产品价格持续走高,农民种植热情进一步提升,这主要得力于国家好政策;二是科技含量进一步增大.随着农业科技应用力度加大,依靠科技优化产业结构更加明显,农业生产科技含量不断提高,农业的发展从单纯数量的扩张已转向质量效益的提高;三是劳动生产率明显提高.主要表现在:一是主要农作物单产提升.同2010年相比,全市粮食、棉花、油料等大宗作物提高近一个百分点左右;二是耕地产出率大幅度提高.全年每亩实现种植业产值2093元,比上年增加93元,增长4.65%.
(三)农业生产条件进一步改善.
全市农业生产条件得到进一步改善.一是农村公共事业得到进一步改善.通电、通汽车、通电话村(居委会)已达100%;通有线电视村(居委会)达59%;通自来水村(居委会)达76%;垃圾集中处理的村(居委会)达29%.二是农业生产投入加大.农村用电量38238万千瓦时,比上年增长143.21%;农用柴油10001吨,比上年增长12.54%;地膜使用量136吨,比上年增长1.49%;机电排灌面积57万亩,比上年增长2.34%;旱涝保收面积49.65万亩,比上年增长5.08%.
(四)各种惠农政策的落实为农民增收取到了添砖加瓦的作用.
今年以来,全市上下继续把落实惠农政策当作头等大事来抓,对纳入财政补贴的各类资金实行“一卡通”,保障了补贴资金不截留、不挪用,直接存入农户银行卡上.农机补贴、家电补贴、生猪补贴、林业补贴、农村低保等均按政策落实到每个农民手中.使农民从政策落实中得到了实惠,增加了收入.农村道路村村通、广播电视村村通、农村安全饮水、农村沼气池、农村医疗保险、农村养老保险、新农村建设等惠民项目的落实,既提升了农村品味,同时也为农民节支增收提供了保障.2013年,全市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0778元,同比增长13.18%.
二、制约当前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
1、农产品质量依然不高,知名品牌依然缺乏.一是农业品牌培育滞后,特色型、科技型精深农产品欠缺,缺乏知名品牌,传统产品和初级产品多,深加工和科技含量高的产品少,产品附加值低,市场竞争力不强,在外地市场难以形成知名度,因而占有率低;二是产品质量不高,市场开拓不力,仅局限于本地市场,未能很好地开拓国内和国际市场;三是市场营销队伍弱小、素质低,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整个产业的持续发展.
2、农作物单产水平不高,遭受自然灾害频繁,农业生产抵御灾害能力依旧较弱.虽然政府多年下大力气加大对农村生产基础设施投入,但由于此项工程是一项长期系统工程,需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因此一个时期内农村生产基础设施薄弱的局面不能得到彻底扭转,从而制约着我市农业生产的发展.
3、资金缺乏,农业生产投入不足.一是农民自身投入不足.农民在一定程度上缺乏资金投入或者是因无风险保障机制不健全,有资金也不敢大胆放手投入,害怕收不回来,风险太大.二是农村金融政策门槛仍然过高,农民在农村信用社只能获得部分小额短期贷款,不利于农村经济的发展.
三、措施建议
1、加大农业投入,增强农业发展后劲.一是要千方百计鼓励农民增加自身的投入,建立健全产业风险机制,为农民生产免除后患,引导、教育农民崇尚科学,增加农民的生产型支出;二是实行积极的财政扶持政策,把有限的资金投入到与农民增收有直接相关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产品市场建设上,增加对农民科技培训的投入,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三是增加对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通过龙头企业来整合农村资源,重点扶持豪丰、瑞丰、大观园、银海棉花、永盛畜牧、鑫龙纺织等龙头企业加快发展,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程度,促进农民增收.
2、积极、稳妥地推进土地流转和适度规模经营.加强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和服务,建立完善流转服务平台,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
3、充分运用市场机制,切实做好农产品价格保护和农资价格管理,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力度,最大限度地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出效益,实现节支增收.
4、积极发展生态农业,加强农业板块基地建设.一是重点抓好优质稻、双低油菜、特色畜禽、特种水产品等农业板块基地建设,积极发展挖掘传统农特产品,提高产品质量和档次,树立品牌意识,提高产品在市场的竞争力;二是充分发挥资源优质的综合功能,开发旅游资源、以汤池、矿山公园沿线开发为契机,大力发展旅游农业,辐射周边乡镇,带动相关产业齐发展,把资源优势做大做强.(段重九 宋静) |
【打印新闻】
【关闭窗口】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