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应城立足存量抓挖潜 促进应城新发展 |
应城网 2014-2-15 |
|
|
|
|
|
尚洪涛
《 人民日报 》( 2014年02月14日 15 版)
应城市位于湖北省中东部,地处江汉平原与鄂中丘陵过渡地带,全市国土面积1095.61平方公里,素有“鱼米之乡”美誉.近年来,为全面推进国土资源节约集约利用,保障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应城市不断总结探索土地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矿产资源合理有序开发的新机制,国土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注重“三力”,全面营造国土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大环境
形成创建活动扎实开展的强大合力.成立了高规格的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和办公室,全市上下思想高度统一,各级各部门形成强大合力狠抓创建工作的落实.
整体部署,措施跟进,激发创建活动深入开展的强大动力.出台了《应城市国土资源节约集约模范县(市)创建活动实施方案》和活动宣传方案,通过各类媒介进行宣传造势,营造人人参与创建、层层推动创建的良好氛围.
公众参与,社会监督,保持创建活动长效开展的强大活力.及时公开创建活动信息和活动进度,不断健全完善制度体系,不断探索节约集约利用的新模式,及时总结经验,为创建活动长效开展奠定基础.
坚持“五制”,着力构建国土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新秩序
强化规划“龙头”约束机制.抓住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的契机,加强建设用地规模控制,引导建设用地合理布局和节约集约利用.
坚守耕地“红线”保护机制.将耕地保护目标纳入市委、市政府年度考核评价体系,出台耕地保护责任目标考核办法,强化市、镇、村三级和各部门耕地保护责任.
严守供地“闸门”管控机制.坚持把好项目选址关、产业准入关和用地预审关,严格落实工业项目用地投资强度、税收额度、科技高度、链条长度、环保程度的五项要求.
坚持资源“整合”导向机制.按照“有序有偿、供需平衡、结构优化、集约高效”的要求,提高矿山企业准入门槛,建立采矿权标识制度,促进资源循环利用,切实提高矿产资源综合利用率.
严格“三联”执法监察机制.建立起政府牵头、部门参与的“三联”土地执法监察机制,定期召开土地执法联席会议,及时发现、制止和纠正违法违规用地行为.
探索“五集”,不断拓展国土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新空间
积极盘活存量,促进项目向工业区集聚.积极倡导“零地招商”“原地增效”“腾笼换鸟”等节地模式,把有限的土地资源向优势项目倾斜.
加强旧城改造,促进商贸向老城区集合.大力实施城区“退二进三”战略,着力实施城中村改造,对城市建设发展过程中形成的边角余地进行综合整治.
实施迁村并点,促进村民向新社区集并.在科学规划的基础上,大力推进城市新社区、城镇新社区、农村新社区建设,拓展城镇建设用地空间.
动员平坟还地,推进土坟向公墓区集中.应城市结合文明城市创建工作,对以前的土葬坟地进行改造,扩大公墓容量,实行无偿迁坟入园,切实加大平坟还地力度.
利用空腔资源,促进地面项目向地下集结.依靠应城特有的膏盐地质条件和地下溶腔资源,成功吸引企业入驻,投资建设了应城国家矿山公园和中石油西气东输应城地下储气库项目.
应城市坚持节约资源的基本国策,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将继续不断创新工作机制,积极探索国土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的新路子、好模式,更好地促进经济社会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 |
【打印新闻】
【关闭窗口】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