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应城市委书记谢思芳 |
新华网湖北频道 2006-6-7 |
|
|
|
|
|
调整优化经济结构 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
--访应城市委书记谢思芳
新华网湖北频道6月6电(记者高友清)应城境内石膏、岩盐等矿产资源丰富,素称"膏都盐海"。依托丰富的资源优势,应城形成了以资源工业为主的工业体系,是一座有着悠久历史的工矿城市。
认清膏盐资源开发的现状
应城石膏储量5.1亿吨,其中纤维石膏占全国的80%,有400多年的开采历史。目前,全市共有石膏开采加工企业57家,从业人员7500人,其中石膏开采企业11家,总生产能力164万吨;石膏加工企业46家,年产膏粉40万吨、粉笔80万箱、其它膏制品1.2万吨。玉兰牌膏粉、寒玉牌膏枕、蒲阳牌膏雕、刘垸粉笔等产品在国内外市场有较高声誉。2005年,石膏工业(规模以上)实现产值3.4亿元,实现税收1200万元。石膏储量按现有开采能力,理论上可开采100年。岩盐储量为280亿吨(伴生硫酸钠资源量17亿吨),品位高,埋藏浅,易开采。经过几十年的持续开发和建设,全市已建成制盐企业5家,联碱生产企业2家,原盐生产能力达到260万吨(银光公司55万吨、久大40万吨、华源20万吨、双环70万吨、728厂20万吨、中盐长江55万吨),纯碱、氯化铵生产能力各90万吨(双环双70万吨、新都双20万吨),是全国最大的井矿盐生产基地。2005年,盐化工业共实现工业产值20.1亿元,实现税收19700万元。据有关部门对云应矿区的资源评价,岩盐资源按年产350万吨的规模可开采1000年。
应城资源开发利用,虽然取得了较大进步,膏、盐等资源优势逐步转化为经济优势,但由于受传统发展观影响,片面追求GDP增长,产业结构畸形、资源利用效率较低、人居环境不佳等问题随之凸现。一是资源工业比重大,县域经济对资源工业依赖严重。目前,在应城盐业化工、石膏建材、精细化工、机械制造、轻纺包装、食品饲料等6大支柱产业中,盐业化工、石膏建材两大资源型产业所占比重较大,工业增加值占全市80%以上,税收占全全市工商税收的75%以上。2005年,仅湖北双环公司、久大(应城)公司等7家盐化企业纳税1.97亿元,占全市工商税收的62.2%。二是开采无序,资源浪费较大。特别是石膏工业,由于缺乏统一科学的规划,开采技术落后,仍然存在开采企业盲目发展、资源浪费的现象。有些矿主急功近利,采富弃贫,采厚弃薄,采易弃难。三是加工粗放,资源利用率不高。岩盐开发主要以卖原盐为主,就地转化增值不多。石膏加工企业个数多,规模小,设备简陋,产品粗加工多,精深加工少。应城石膏品位很高,但高品位的原料却没有生产出高档产品。据初步统计,应城每年加工生产的40万吨膏粉中,就有约37万吨的普通石膏粉,高强膏粉和膏塑等高附加值产品不到3万吨,其它精深加工产品尚为空白。粗加工,是用最好的原料生产出了低档的产品,优质劣用,造成资源隐性浪费,产品附加值没有开发出来。四是资源开发对环境也存在负面影响。膏盐开发,污染虽然不严重,但也存在粉尘污染、卤水泄漏,地质塌陷等环境问题。
探索推进新型工业化的良策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也是资源型城市实现更快更好发展的现实选择。近几年来,我们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着力调整优化经济结构,大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资源工业竞争力不断增强,新兴产业规模逐步壮大,加快了新型工业化进程。2005年,全市实现国内生产总值54.3亿元,其中工业增加值占52.5%。财政收入4.35亿元,比上年增长14%,地方一般预算收入中工商税收占67.8%。
一、强化内涵发展,增强工业经济实力。
大力实施科技兴工战略,调优产业结构。我们把科技创新作为推进产业结构优化的强力引擎。一方面,通过采用新技术、新装备、新工艺等手段来改造提升盐业化工、机械制造、石膏建材、轻纺塑料等传统优势产业。近两年,共推广应用各类新技术、新成果42项,取得科技成果29项,其中获国家、省、孝感市级科技成果奖7项;申请专利13件,已授权8件。企业每年实施技改大项目20多项。团山石膏公司投资400万元兴建二分矿,采用国内最先进、最安全的斜井开采法,实行闭路电视全程监控管理,不仅提高安全生产系数,而且产量、效益成倍提高。湖北神风公司开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DCDI发动机数字点火系统,获得国家专利,提高了摩托车的市场竞争力。另一方面,把高新技术产业作为优先发展的主导产业,联合高校院所开展技术攻关,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努力提高精细化工、医用包装等高新技术产业在全市工业中的比重。湖北赛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与武汉化工研究所合作,成功开发出有机硅、有机氟等高新技术产品,赛孚工业园建成了国家"火炬计划"应城精细化工新材料基地,新型导热冷却液被用于"神五"和"神六"飞船上,为我国载人航天飞行作出了贡献。目前,应城被认定的省级高新技术企业达到8家,开发的高新技术产品已达26个,高新技术产业年实现增加值5.2亿元,占当年工业增加值的22%。
大力实施项目带动战略,调大产业规模。紧紧围绕支柱产业大搞招商引进,着力引进实施一批带动性强、产业链长的大项目,促进资源和要素向六大产业集聚。近几年,每年实施投资额过100万元的项目200个以上,实施投资额过1000万元的项目15个以上。国家"火炬计划"应城精细化工新材料产业基地、双环"油改煤"、新都双20万吨碱肥、华源45万吨精制盐等一批项目的实施,扩大了产业规模,增强了发展后劲。
大力实施品牌支撑战略,调强产业竞争力。我们不断强化品牌意识,引导企业提高技术创新研发能力,完善企业管理,广泛推行ISO9000、ISO14000管理体系认证,加强品牌经营,以发展品牌经济带动资源、市场和产品的整合。2006年初,应城对创建国家、省级名牌的企业给予了重奖,使创名牌工作在全市形成热潮。目前,双环公司、豪丰公司等4家企业的产品分别荣获"中国名牌产品"和"湖北省名牌产品"称号。
二、注重资源整合,促进产业集约发展。我们不断加大产业整合力度,优化产业发展布局,推进产业集聚、企业集群、资源集约。
深化企业改革。采取领导挂帅、高位推进、部门包保、合力攻坚等综合措施,全市68家规模以上企业有64家实现了民有民营,市直31家国有企业全部转为民营,共盘活资产存量40多亿元,一大批企业实现了再生,焕发了活力,促进了发展。目前全市企业产销规模过千万元的企业有53家,过亿元的企业有11家,其中过5亿元的2家,过10亿元的1家,税收过1000万元的企业6家。应城两家制盐厂改革前最高年产原盐45万吨,每年税收贡献不到300万元。2004年,我们引进了国内同行业龙头老大--四川久大制盐集团全资收购,仅仅半年时间,原盐生产能力达到60万吨,超设计能力15万吨,去年纳税超过3000万元,比改制前增长了10倍。
建设工业园区。按照高起点规划、高效率开发、高标准建设、高效能管理的原则,采取筑巢引凤、逐步开发、市场运作、滚动发展的办法,初步建成了市高新技术开发区、四里棚盐化工业园、赛孚工业园、民营经济园等"一区三园",目前入园企业近100家,推动了工业经济集约、集群发展。全市已形成了规模较大、布局集中、特色鲜明,在全省乃至全国有影响的盐化工业、石膏建材、精细化工、摩托车及配件四大产业群。
延伸产业链条。依托现有产业基础,紧紧盯住上下游产品,积极向外推介招商,实现产业链条的加粗延长。去年4月,我们成功引进调味品行业的知名企业"王守义十三香"公司。该公司投资2500万元,以食用盐为主要原料,开发生产"麻辣鲜"系列调味品,年生产能力1万吨,可实现产值1亿元以上。
三、突出培大扶强,形成骨干支撑。把培植壮大骨干企业作为工业经济的重中之重,着力实施"三个10"(10大骨干型企业、10大成长型企业、10大品牌)工程,对发展势头好的企业和新上项目,分类指导,有重点地加大政策、金融等扶持力度,积极支持企业进行技改扩能,使大企业进一步做大做强,中小企业努力做专做精。
支持骨干企业做强。着眼于降低生产成本,进一步挖掘资源潜力,我们支持双环集团投资6.7亿元,实施"油改煤"工程,今年5月正式竣工投产,年可节约生产成本2亿元,综合效益1.5亿元以上,每年可增加税收5000万元。2004年,长江盐化公司投资6000万元实施了盐硝联产项目,原盐生产能力由原来的30万吨提高到50万吨,芒硝3万吨。2005年纳税2700万元,同比增长69.3%。今年又投资3亿元,正在实施10万吨烧碱项目。
支持市场前景好的企业做大。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复合肥市场潜力很大。我们支持新都公司实施技术改造,使纯缄、氯化铵生产能力达到双20万吨。去年,新都公司又与国际著名的复合肥生产企业--美国嘉施利公司合作,共同投资13400万元,新上年产80万吨高塔造粒高浓缩复合肥项目,其中一期工程投资4000万元,生产能力20万吨。项目建成后,新都公司的年销售额将由现在的2.4亿元增加到8亿元,税收达到5000万元。
支持中小企业做精。恒天药业包装公司是一家产品科技含量高、成长快速的民营企业。近10年时间,由税收不足6万元增长到567万元。2005年,他们抢抓国家将输液药瓶使用丁基橡胶瓶塞作为强制标准的政策机遇,联合成都奇力药厂共同投资8500万元生产新型丁基橡胶瓶塞,使丁基胶塞的规模由3亿只增加到12亿只,一举成为全国同行业老大。目前,公司产品有医用橡胶瓶塞、组合铝盖、丁基胶塞三大系列,产能达50亿只,成为国内产品种类最齐全的企业。
积极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应城是一个资源工业为主的城市,加快转型、实现可持续发展,既是摆在应城人民面前的一个重大历史性课题,也是保持长久繁荣、造福子孙后代的一项战略选择。我们在发展壮大特色资源工业的同时,将进一步加大结构调整力度,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积极培育发展新型替代产业,逐步改变过多依赖资源求发展的经济增长模式,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增强经济抗御市场风险的能力。
第一,继续推进产业创新,加快产业结构转型。一是嫁接改造传统产业。加大对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力度,提升传统产业技术水平。二是大力发展替代产业。要把非资源性产业作为新兴接续产业进行培育和发展,以高新技术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为重点,一方面加大培育新兴产业力度,另一方面在实现新兴产业规模化方面狠下功夫。三是大力实施名牌工程。继续引导企业加强质量管理,加强品牌经营,争创全国、全省名牌称号。
第二,大力开展招商引资,切实加快项目建设。项目是产业的载体。坚持把招商引资作为应城振兴发展的第一战略、第一措施来抓。一是创新机制,形成全民招商热潮。建立企业、政府、部门三位一体的招商联动机制。二是落实工作责任,形成合力抓项目的氛围。三是建设工业园区,培植发展载体,做好"筑巢引凤"文章。
第三,大力发展民营经济,激发经济增长活力。一是认真研究影响民间投资的政策、体制、环境等因素,制定扩大和促进民间投资的措施,进一步降低创业门槛,为民营经济提供发展空间。二是围绕为民营经济发展创造良好条件,给予必要的政策支持。建立中小企业担保基金,通过市场运作,为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服务。三是围绕做强做大一批骨干民营企业,着力对部分有基础、有市场、规模大、效益好的民营企业给予重点扶持。力争2-3年内,将赛孚公司、金龙公司、恒天公司等发展成为销售收入过亿元的民营企业。四是开展全民创业活动。学习借鉴浙江经验,号召、鼓励、支持社会各界人士,特别是村支部书记、行政干部投资创业当老板,通过示范带头,努力形成"千帆竞发、万马奔腾"的民营经济大发展的局面。
第四,注重生态、社会、环境协调,促进可持续发展。资源型城市往往都有过资源过度开发的教训,付出过沉重的生态环境代价,影响了可持续发展。因此,在转型过程中,必须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把经济社会发展切实转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走以最有效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为基础的循环经济之路,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现代化建设的必然选择。(完)
|
【打印新闻】
【关闭窗口】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