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建文明新境界——应城市创建文明城市纪实 |
新华网湖北频道 2006-6-13 |
|
|
|
|
|
新华网湖北频道6月12日电(通讯员郑毅)应城这座美丽的古城,在文明创建之风的吹拂下,连续四届被省委、省政府命名为"省级文明城市",并先后获得全国创建文明村镇工作先进单位、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单位三连冠、全国科技、文化、体育、教育先进县市、全省综合经济实力十强等殊荣。
荣誉背后的秘密何在?
应城决策者深知文明创建对着力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性, 创建文明城市与落实科学发展观结合起来,并着力为群众营造和谐的家园。
应城于1986年撤县建市,如何画出最美丽、最耀眼的城市坐标,应城开始了城市远景规划。他们亲赴省城邀请名师实地考察、规划论证,由省城市规划设计院编制了《应城市城市总体规划》,根据地下资源分布,确立了东部为盐化工业区,西部为石膏建材工业区,中心城区面向南北拓展,东面两个办事处与中心城区组团对接,向周围乡镇辐射,形成了"众星拱月"的总体分布,构成了点、线、面于一体的中等新型城市格局。
建市二十年来,应城历经了几任书记、市长。官员在变,但城市总体规划不变;建设项目在变,一支笔审批的规定不变;城市建设的规模在变,创建文明城市的目标不变。在这变与不变之中,应城一届接一届挥舞着"规划一张图、审批一支笔、建设一盘棋"的接力捧,铸成了应城独具魅力的特色城市。
建市前,应城城区仅有4条狭窄街道,无一条水泥路面,自来水日供量不足5万吨,城市居民人均居住面积不足5平方米,电话是清色的"摇把子"。
为提升城市功能,近年来,应城投入10亿元巨资改造城市硬件。应城市用经营城市的理念,抓好城市建设,在投入上采取市场"筹",自己"出",社会"集",财政"拿"等办法筹资,使城市建设成为民间资本流向洼地。2005年,全市新建了引港入城工程,日供水达30万吨,供水率100%,保证了城市发展,另一座占地130亩的垃圾场投入使用,主次干道发展到 30多条,路面硬化率达到100%,城市居民人均居住面积提升到18.2平方米,全市实现了村村通电话、移动、联通无缝隙覆盖,拉近了应城与世界的距离,城区开通了5路公共汽车。以兰杭高速、汉宜省道为主,长荆铁路、汉宜水陆铁路为主的网络形成,从乡村到中心城区只需半个小时。
应城改造城区,实行规划一片、改造一片、配套一片,采取国家、集体、个人一起上的办法,对解放街、振兴街、书院街等全面改造。杨家台休闲园改造、人民公园免费开放、汪家台污水巷治理,以交通、通讯、供水、供电、燃气、广播、电视等建设全面配套,从根本上解决了与新区不协调的问题,增添了新的城市景观。
老区抓配套,新区抓建设,规划区抓骨架。应城在短时间内在东城区建成一个基础设施完备、布局合理、总面积超过180公顷的新城区。在城南建起了一个6.1平方公里的新区,形成"五纵、三横"格局,8万平方米的应城广场绿地,广场大道管、网、线全部地埋,老年人活动中心、体育中心等相继投入使用,成为市民最佳的休闲去处。
应城认准市容市貌是一个城市的仪表和脸面,是城市文明程度的综合反映。 只有管理到位,常抓不懈,才能美丽长驻 。
应城决策者深知管理出效益,管理出生产力,管理是构成文明城市创建长效机制的核心。 为了加强领导,应城市委、市政府每年春季召开一次全市创建工作动员会,每年发一个创建文明城市的工作文件,每年对创建工作进行一次考核、检查、评比、表彰,使参与铸造城市形象,装扮城市仪表、美化城市面貌的人民心中有目标,手中有依据,行动有举措,工作有奔头。
应城市除书记、市长亲任政委、指挥长外,还有5名"四大家"领导负责日常指挥工作,从政法、宣传、城建、工商、卫生等单位,由组织部点名抽调精兵强将组成工作专班,抓城市管理和文明城市创建,做到制度化、规范化。
应城市先后建起6支群管队伍。在主街道,有定位执法的交通协管队,组成百米一岗,协助维护交通秩序;在繁华街区,有巡逻流动的市容协管队,协助查处阻碍市容的行为;在每一条街道,有督导检查的"战线包街"工作专班,负责包保整条街道的创建工作;在沿街门店,有"门前四包"责任人,负责落实"有责任要求、有专人管理、有清扫工具,有自行车停放处,有鲜花摆放,有奖惩措施,无毁损树木、无垃圾杂草、无乱泼乱倒、无乱贴乱挂、无乱停乱靠、无乱搭乱建、无设施盗损"的六有八无包保责任制;在各类小区,有自负盈亏的物业管理队,负责小区内园林绿化,负责卫生、配套设施和门店出租的管理;在小街小巷,有居委会和警务区联合组建的环境秩序维护队,负责维护街巷、环境卫生和生产生活秩序。 6支队伍1480多人,与工商、交警、市容监察环卫、园林等专业队伍一道,对城区每一个角落进行交叉覆盖综合管理,扩大了管理参与面,加大了管理力度,目前,已形成了创建范围由主要街道向小区小巷延伸,向城乡结合部延伸,向乡镇延伸,增强了幅射功能,做到了以城带乡,以乡促城,缩小了城乡差别,钝化了城乡矛盾,减少了将农民转化为市民的工作量。
为治理脏乱差,应城市出台了《应城城市管理暂行办法》,细化了市场经营秩序,交通程序、环境卫生、公共设施、城市"牛皮癣"、白色污染、摊点等管理,全市每年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一次爱国卫生月活动,每个大街小巷按划线实现包保 ,同时组织学生、团员青年、干部职工掏阴沟、除杂草、围歼卫生死角。全市筹资建成劝业市场、富圆市场、西大街市场、振兴街步行街、美食市场,让他们到指定的专业市场经营,先后建起服装、饮食等专业一条街10多条,使之相对集中,保持了街道道路畅通,破解了"马路市场"沿街叫卖的难题。
应城市以改变城市市容环境卫生管理体制为突破口,引入竞争机制、监管机制,强化分配机制,兴建高标准公厕,垃圾中转站"三合一"设施10多个,水冲式公厕40多座,购置2台高标准道路清扫车和12台环卫车,去年初,该市投资60万元,购回了1台高档清扫吸污车,解决了城区渍水受阻难。
建立健全了三级清扫网络和路面拍卖保洁制,提高了管理水平,每日处理垃圾200吨,做到日产日清,通过实现严管,疏堵结合,城区乱泼乱倒、乱贴乱画、流动摊点得到制止,城市市容环境面貌有了新提高。
应城市重视抓好生态环境建设,促进人与自然和谐,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
老城区撤墙布绿,已建成5000平方米的应城会堂绿地广场,3200平方米的光明街绿地和工农绿地。杨家台地势低洼,遇雨即成泽国,市委、市政府现场办公,建成了一个面积达21000平方米的休闲园,成为市民休闲锻炼民心工程。对庭院,应城按照绿化标准,做到"春有花、夏有荫、秋有果、冬有青、院院有景点、黄土不见天",为城市建在花园中打下了基础。全市中心城区绿化覆盖率达46%,绿地率31%,人均公用绿地面积13平方米,全市228个庭院,绿化达标率为95%,达到园林式标准的占42%。应城以"一控双达标"为重点,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全市先后投资2亿元,对一批污染严重的企业进行改造、关闭和转产,全市的工业用水循环利用约1.5亿吨,固定废物综合利用率85%以上,废气处理能力80亿标准立方米.
应城市以人为本,把提高市民素质贯穿于创建文明城市的整个进程之中,编写了《市民教育读本》、《文明单位风采录》、制作了《告别不文明行为》曝光片、《市民文明举止示范》片,按照《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基本内容和要求,由市直各战线、社区、学校开办的"市民学校",组织系统培训,城区醒目地段建立的《市民守则》、《文明用语》等大型公益广告牌,象个会说话的街道、会说话的墙壁、会说话的路口,时刻耳濡目染,受到教育。应城针对不同行业特点,利用各种形式进行横向渗透,先后评选出十佳文明市民、十佳红领巾、十佳好夫妻、十佳好婆媳、十大孝子、十大杰出青年,用身边的典型影响带动广大市民自觉提高自身修养和思想素质。
应城市委、市政府抓住和谐的根本:从群众的需要抓起,抓文明城市创建。市委书记谢思芳、市长高楚元多次深入市民中,问计于民,倾听市民的呼声,确定一个个目标创建,消除了文明城市是政绩工程、形象工程的糊涂认识,创建的目的是既要拿金牌,创造无形资产,更要让老百姓得实惠。 把重点放在增加就业岗位上,注重统筹城乡发展,做到新社区、老社区建设一个样,社区的热点、难点问题政府买单。三眼井社区百子庵下水道经常堵塞,每到下雨天,百子庵一带淹成一片,给市民生活带来不便,2005年初,市政府拿出3万多元只用十天时间,就完成了下水道的改造,今年内又有20多个项目共投资近1000万元,用于社区配套建设。
应城市社会保障和再就业进一步增强,失业保险和养老金发放率达到100%,城市低保数超过1万人,实现了应保尽保,全市下岗失业人员11887人,全部纳入了失业保险范围,通过全面推行再就业四大工程,再就业率达67%,市民感受到了改制、创建带来的实惠。
在塑造健康向上的人文环境上,应城投入近1亿元的新一中搬迁,5000多万元的二中扩建,600多万元的青少年活动中心等项目一年竣工一个,所有中小学实现了远程教育化,实验小学一名学生能横流倒背《交通法规》,让验收二等全国畅通工程的领导感动。以体育中心为龙头的跆拳道俱乐部办得红红火火,以孝感县市中唯一办有文学刊物《蒲阳花》为阵地,书画、摄影、诗歌、小说创作成就裴然。由老年人楹联协会编辑出版《诗词楹联》4集。应城把诚信建设作为提升城市形象的重要抓手,建立健全了信用评估机制,评出各类信用企业300多家,涌现出了一批信用镇、信用村、信用户和一批诚信公民、单位,在全市形成了诚实守信的社会风气。
应城建立健全了以110、112、119报警台为中心,上下联动的社会公共安全保障体系,群众安全感上升,交通事故发生频率大为降低,伤亡率仅为每万台车2.4人。建立的信访接待中心,成为市民排忧解难的"超市",越级上访明显下降。
随着城区的扩大,拉动了经济发展和市场消费,获得了丰富的回报。1996年以来,全市国内总值增长速度年均增长达到10.8%,高出全省平均水平,综合经济实力,也从原来的第21位上升到第6位,引进过千万元项目17个,资金20多亿元,人才200多名。
应城正向更高目标冲刺。(完)
|
【打印新闻】
【关闭窗口】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