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埠七年长成化工重镇 |
长江日报 2006-7-28 |
|
|
|
|
|
本报讯 (记者佘晖 通讯员郑毅 陈进军 程国辉)今年以来,武汉天马实业、江润化工等企业先后落户应城长江埠街赛孚化工科技工业园。至此,从武汉市搬迁到长江埠的化工企业已达20余家,这个距武汉60公里的城镇上,一个初具规模的精细化工产业群正在崛起。
长江埠街党委 副书记鲁新说:长江埠的化工产业,经历了从“一花独放”到“满园春色”的过程。
长江埠古代曾为商埠,改革开放之初,这里的乡镇企业红红火火,出现了纺织厂、塑料厂、钢窗厂、制伞厂、食品厂,甚至还办起了轧钢厂。到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这些企业经不住市场竞争的冲击,纷纷停产。当时,唯一保持增长势头的只有一家有机化学合成厂,而它得以生存的原因,是因为与武汉市多家化工企业有供货关系。
现实逼得长江埠人寻找出路。分析内外条件他们发现了机遇:一方面,长江埠地处云应盐矿区,出产基础化工原料,且附近已有湖北双环等大型化工企业,具备招商引资发展化工产业的条件;另一方面,在“退二进三”产业调整背景下,武汉市有大量的化工企业正在酝酿迁出市区。
长江埠街抓住机遇,首先聘请了原武汉市化工局副局长杨镜鑫、武汉市科技成果转化中心主任熊兆铭为招商代理人,通过他们,信息和投资意向源源而来。长江埠街派驻武汉的招商专班也及时搜集武汉化工企业的信息,先登记造册,然后逐一登门招商。
长江埠原有的20多家乡镇企业的闲置厂房,成了吸引武汉化工企业前往发展的宝贵资源。1998年,武汉化工研究所实验工厂率先进驻长江埠。工厂负责人李培成介绍,当时该厂电解氟产品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但厂址处于武昌大东门闹市,限制了产能扩展。而长江埠既有现成厂房,电价又比武汉便宜,还有就近的原料配套。搬迁到长江埠后,工厂生产规模很快扩大了10倍。武汉志诚化工公司原在武昌三角路,因武汉过江隧道建设等原因须搬迁。在长江埠,志诚公司以较低的租金租下一处闲置厂房,仅用3个月就恢复了生产,产能也翻了一番。随后,武汉三维、力发、汉星、志诚、吉和昌、德孚等企业纷纷落户长江埠。
几年来,长江埠赛孚化工科技工业园像滚雪球般发展壮大。目前,园区内已有40多家化工企业,有机硅、有机氟、电镀中间体、医药中间体、酚醛树脂等5大类、200多个系列产品,实现年销售收入7亿元,电解有机氟、硅烷偶联剂、电镀添加剂、病毒唑医药中间体4个产品销量位居全国第一。2004年,赛孚工业园被命名为“国家火炬计划化工新材料产业基地”。
记者不久前在长江埠街政府内看到一幅规划图:赛孚化工科技工业园的新区将向东北方向发展,与邻近的东马坊盐化工产业群连片,未来五年内,随着武汉有机等大量化工企业的进驻,这里将崛起一个具备相当规模的“化工新城”。
|
【打印新闻】
【关闭窗口】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