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城力争走在武汉城市圈城市前列 |
长江日报 2006-8-4 |
|
|
|
|
|
应城力争走在武汉城市圈城市前列 举全市之力打造五大基地
应城网8月3日讯(记者郑毅 周应军)上月底,在应城市委五届五次全体(扩大)会议上,提出把应城打造成为武汉传统产业的转移基地、科技成果的转化基地、高新技术的试验基地、优质农副产品的供应基地、休闲娱乐基地,全面提升应城在武汉城市圈内的经济融合度,形成与圈内城市特别是武汉市市场相通、体制相融、资源共享、产业对接的一体化发展格局。
应城的经济发展与武汉关联度高,每年有10多万吨农产品和260万吨工业产品销售到武汉市场,还引进各类人才100多人,引进资金3亿多元,引进企业20多家,促进了应城经济发展。
应城认为,积极融入武汉城市圈建设,既是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又是应对国内外市场激烈竞争的必然选择。作为一个承接幅射节点,有基础、有条件、有可能进入武汉城市圈的核心圈,把应城市建设成武汉城市圈内的经济强市和中等城市。
在提高产业竞争力上,推进工业配套。应城以主角、配角、伙伴身份,加快久大100万吨原盐新建项目、新都20万吨碱肥扩批项目等建设,为武汉市化工行业提供原料,把盐化产业做深、做精,建成全国有重要影响的盐业化工基地。依托石膏资源和武汉的技术力量,开发高强石膏模型粉、石膏晶须、石膏装饰材料、高强水泥等新产品,向深加工转变,建成全省最大的新型石膏建材基地。提升精细化工产业水平,加快建设国家火炬计划应城精细化工新材料产业基地,建成全国最大的精细化工生产基地。支持神风、山南、欧科等企业扩大汽车启动电机、汽车油箱、内饰件、中凝器等盗胁返纳芰Γǔ晌沂≈匾钠盗闩浼⒛ν谐嫡导芭浼兀ㄉ枞畲蟮哪ν谐等加拖浜统导苌亍?
在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上,推进农业入市。应城重点建设50万亩优质稻米、10万亩水产、300万只头畜禽、1万亩双孢蘑菇、20万亩林果茶和1万亩无公害蔬菜等6大板块。支持3家省级、6家孝感市级龙头企业扶持力度,帮助解决资金、技术、基地配套等问题,促进企业上规模、上档次。推进与武汉农业龙头企业的互通联合,不断提高农业的延伸效益,提高“白玉”面条、“豪丰”大米、汤池甲鱼、汊湖毛蟹、黄滩酱油、富源蘑菇、松林岗金水梨的品牌知名度,扩大超市销售量。
在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上,发挥比较优势。应城加快以汤池温泉、八汤线生态旅游经济带、短港水库、烧香台森林公园为重点的旅游开发,打造成集观光旅游、休闲健身的旅游胜地和武汉城市圈的后花园。目前重点抓好团山林场休闲农庄、松林岗林果休闲山庄、祝墩石膏矿井旅游、渔子河水库水上旅游开发、汤池镇温泉配套系列等旅游项目的开发建设。以武汉大型集团为主,以中百仓储、光明大市场、大兴建材市场等为支撑,建立连锁加盟、量贩超市等新兴商业经营业态。吸引武汉大型商贸流通企业,整合商业资源。组织企业参加各种展会,融入武汉商贸流通网络。发展流通中介组织和贸易公司,发展现代物流产业,加快保险市场、产权市场等培育,为企业发展开拓投融资市场。
在加大城镇建设力度上,立足城乡一体。应城以建设全国文明城市为目标,高标准、高起点完成了第三部城市总体规划及各类专业规划、建设规划的修编完善,科学划分功能区,实施分步开发,把城镇建设成为适宜投资创业和生活居住的乐土,有效承接武汉市等地外来产业转移。抓好武荆高速公路应城段建设,启动了武荆高速公路的连接线建设。以信息交换、信息共享为目的,建成与国际互联网相连接的计算机高速宽带城域网络,实现城际和城乡间互联互通,建设数字化、网络化城市,实现与武汉城市圈的信息一体化。
在加快发展科教文卫事业上,着眼资源共享。发挥好院士专家被聘为应城经济发展特别顾问的作用,巩固科技创新院士专家应城行成果,加强与已签约科技项目服务,加快发展科技中介组织,支持武汉市科技服务机构延伸到应城创办中介服务组织,使之成为企业寻找和申报科技项目、转化科技成果、咨询科技信息、网络科技人才的平台。以引进为重点,抓好企业与武汉院校、科研院所的科技合作、科技联姻和科技开发,建立起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农科教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开展职业教育合作与交流,在联合招生合作办学、实训基地建设、结对互动、联谊交流、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及实用人才培养等重点项目上开展专题合作。主动承接辐射,使应城成为中南地区重大体育、文艺赛事的分赛点和会展分办地。利用武汉的卫生科技成果嫁接、改造应城医疗卫生产业,促进医疗产业升级和结构优化,构筑武汉医技人才来我市创新、创业的“绿色通道”。
|
【打印新闻】
【关闭窗口】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