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鑫德:我市城市建设管理的实践与思考 |
应城网 2006-8-26 |
|
|
|
|
|
城中街道办事处 张鑫德
按照省政府批准的城市总体规划,我市城市建设为组团式的城市格局。中心城区以城中办事处辖区为主,中心城区的建设与管理对整个城市的建设与管理起着推动与示范作用。近几年,我参与了中心城区的建设与管理,深感城市建设管理的困难和不易:既要筹钱加快城市建设,不断完善城市功能设施,管理和维护好城市,推动城市经济发展;又要方便市民的生产生活,保证市民有一个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如何建设和管理好城市?近几年的实践表明:只有尽快转变以往城市建设管理的思维模式和观念,切实把城市管理者的角色转变到城市经营者的角色上来,顺应城市发展规律和市场经济规律,充分利用市场这只无形的手来指挥和调动全社会的力量主动投入到城市建设管理的活动中来,才能探索一条城市建设与管理的良性循环之路。 一、引入市场机制,零成本改造老城区 城市是人类文明进步的产物,是一个地区的政治、经济、教育、文化和科技的中心,担负着指导和管理区域内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职能。城市发展的特点和水平代表着一个地区全面发展水平,而城市的脏乱差现象反映出一个城市建设管理的水平。因此,改造老城区,综合治理城市脏乱差的死角尤为重要。 众所周知,汪家台小区特别是沿铁路边的污水港既是整个东城区排污通道,又是我市城市建设管理的难点和死角,是历届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议案和提案,也是广大市民最为关注的问题。随着烟应公路的贯通,这个小区墓碑林立、污水横流、垃圾遍地、蚊虫鼠蝇猖獗的景状一览无余,破坏了市容市貌,与文明卫生城市的要求不符,极大地影响了应城市的城市形象。市委市政府要求我们办事处自筹资金建设一条长1100米,直径1.5米的封闭排污管道。经过测算至少需要投资近百万元。围绕如何筹措这笔资金,办事处组织了专班力量进行调研,最后大胆拟定了一个引进市场机制,零成本综合治理小区的工作方案,并得到了市委市政府及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但当时有许多领导担心办事处财力会因此陷进去,并劝告我们要量力而行。面对这种两难局面,办事处党工委果断决策,抽调得力的领导和工作人员组成了建设指挥部,并组织专班对综合治理汪家台污水港的工程及时进行了分块测算。一是迁坟工程。整个铁路南坡共有630座碑墓,涉及面非常广。迁坟的关键是寻找好的新墓地和做好相关人员的工作;二是清淤回填工作。整个污水港全长1100米,最宽处37米,最窄处22米,污泥最深达5米,清淤回填土方量共需约6.7万方;三是安装直径为1.5米的耐压水泥预制管;四是移建一条长1000米,直径700毫米的高压自来水主管;五是修建一条长970米,宽7.5米的水泥路面;六是对铁路南坡8000平方米进行大规模修整和绿化;七是利用整理出来的土地沿路开发建设房屋4万平方米;八是建设公共厕所,水电配套设施,垃圾中转站,下水道等公共配套设施。八项工程共需投入资金近800万元。面对如此大的资金投入,我们采取了划整为零,分期分批引进老板垫资建设,然后盘活土地存量筹措资金还款的办法。首先,把分块测算的工程分期分批对外公开招投标,引进有实力的企业和老板垫资建设。其次,利用市委市政府给予的优惠政策,对综合治理后约7000平方米土地进行公开拍卖和挂牌出让,利用土地出让金和配套费来支付工程建设费用。 经过两年多的努力,现已建成一条长1公里的街道——都市画廊。基本做到了综合治理与开发建设的收支平衡,实现了零成本改造老城区的目标。目前我们按照这一办法正在对汪家台三路(即育才路北延伸段)进行改造,在各部门大力支持下,改造任务一定能顺利完成。实践表明,改善城市脏乱差地区的基础设施和环境质量,就能使该地区城市资源增值,收到“变废为宝”的效果;引进市场机制,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城市建设,就可以实现零成本改造老城区的目标。 二、实行市场主体运作,建设新城区 企业是市场主体,随着国家各项法律法规的建立健全,市政工程建设、房屋建设都是由具有法人资格的公司承担。政府不宜直接参与,只能通过规划和经济手段间接引导企业的行为。这样做既可以调动企业的积极性,通过企业运作筹集城市建设资金,又可以避免陷入具体事务而增加行政成本。正是遵循了这样一种思路,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来特别是撤县建市以后,我市城市建设快速发展,城市规模迅速扩大,引起全省瞩目,得到省委省政府的肯定,并获得“小家碧玉”的美称。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期,市委市政府借撤县建市的东风,成立应城市城市建设综合开发总公司,圈地3000亩滚动开发东城区,使城区规模扩大了一倍,经过十几年的努力,东城区现已成为我市政治、经济、文化的重要载体。上世纪末期市委市政府抓住城市房地产制度改革的机遇,成立房改办,组建住宅开发公司,通过建设经济实用住房起步,启动了城南新区的开发,经过几年的努力,城市规模又扩大了五平方公里,还建起了全省县级城市少有的应城广场,提升了城市品位,极大地改善了市民休闲生活的条件。与此同时,城中办事处积极响应市委市政府的号召,成立城中房地产开发公司参与城市开发建设,先后建起了城隍庙商贸城,欧式一条街,都市画廊,正在开发建设欧景花园。公司的盈利,先后投入建设了全长1200米的肖湾水泥路,全长300米的范河至龚河的环城水泥路,全长200米的汉宜公路拓宽,累计3000平方米的城区断头路,23所厕所,500米的下水道改造和1100米的汪家台污水港治理等工程和设施。这些建设改善了城区面貌,方便了市民的出行和休闲。 三、整合社会资源,创新城市管理模式 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城市的人流、物流、环境卫生、社会秩序的管理也变得复杂起来,城市功能难以发挥,管理好城市就显得至关重要。管理工作既要有利于城市功能的发挥,促进城市经济的发展,又要方便市民的休闲生活,做到管而不死,活而不乱。实践证明,以创建文明卫生城市为目标,动员全社会力量按照“六有八无”(有责任要求,有专人管理,有清扫器具,有自行车停放处,有奖惩措施,有鲜花摆放;无毁损树木,无垃圾杂草,无乱泼乱倒,无乱摆摊点,无乱贴乱挂,无乱停乱开,无乱堆乱建,无设施盗损)的标准,实行“门前四包”(包卫生、包绿化、包秩序、包设施无盗损)和分战线包街的责任制度,可有效引导全体市民参入城市管理。 首先,成立专门的领导小组和工作专班,负责指导、督办创建全省文明卫生城市工作。 其次,把城区所有的门店、小区和街道进行责任划分,明确管理目标和奖惩办法,并向社会公布,引入社会监督机制。 第三,组建市容环卫局,专事全市的环境卫生和市容市貌管理工作。经过十几年的努力,城市的环境面貌和社会秩序显著改善,已跻身于全省文明卫生城市之列,城市建设管理工作上了一个新台阶。 第四,勇于创新,不断挖掘城市资源的经济潜力,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城市建设管理工作。城区繁华的主干道或主要街道的路灯、霓虹灯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和管理,可以采取谁建设谁受益的办法对外招标,谁出钱建设和管理,谁就可以取得这条干道或街道两旁十年或二十年的广告经营权。我市东大街的霓虹灯建设与管理是由中房广告公司承建的,近几年的广告经营收入也归中房广告公司所得,为市政工程设施的建设和管理探索了一条良性循环的路子。目前,我们正与武汉市一家广告策划公司洽谈,拟出让都市画廊二十年的广告经营权为条件,引资建设管理都市画廊的路灯等市政工程设施。此外,近几年各地兴起的“冠名权”、“荣誉市民”的活动都是不断创新城市建设管理模式的有益尝试。 四、引入立法机制,强化城市建设管理的硬性约束制度 城市建设管理的法律法规较多,由于各地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差距大,实际操作中面临很多困难,严重影响了城市建设管理法律法规的权威性和强制性。随着公民的法制观念不断增强,社会各界对城市建设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若管理行为不当,既不利于改善干群关系,又不利于相对人之间按照“自由、平等、公正、诚信”的原则开展正常的生产和休闲活动,有违城市建设管理的初衷,影响市民参与城市建设管理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因此,各级政府要根据城市建设管理的需要,在法律授权范围内依法制定和颁布各类切实可行的管理规定,并认真执行。 我市城市建设管理的强制性规定应突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市民的文明卫生行为,如文明教育,随地吐啖、乱贴乱挂、乱泼乱倒等;二是市容市貌的美化与维护,如乱搭乱建,卫生与绿化管理、红线管理、黄线管理、通风采光的间距管理等;三是市政设施的维护与保护,如水、电、路、灯、电信、下水道、公共厕所、公共绿化的维护与管理等;四是经营秩序和休闲娱乐秩序的管理,如进店经营、文明经营、健康有益的娱乐文化生活等。
|
【打印新闻】
【关闭窗口】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