浓墨重彩铸辉煌 |
应城网 2006-8-26 |
|
|
|
|
|
伴随改革开放的东风和应城撤县建市的脚步,长江埠街道办事处走过了不平凡的20年。20年来,特别“十五”期间,长江埠社会经济发展成绩斐然,各项社会事业得到全面发展,先后荣获省级文明乡镇、湖北省综合经济实力50强乡镇、湖北省计划生育先进单位、湖北省先进基层党组织等荣誉称号。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湖北省委书记俞正声,省长罗清泉及省市其它领导多次亲临长江埠考察调研。各级领导的关怀成为推动我处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 一、经济发展成效显著,综合实力明显增强 应城撤县建市20年,长江埠办事处经济综合实力一直位居孝感市乡镇前列。2005年,全处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7.5亿元,年均增长15.6%,比1986年增长16倍;财政收入1537万元,比上年增长12%,是1986年的40倍;农民人均年纯收入达到4850元,是1986年的24倍。 1.农村经济较快发展。 一是落实农村各项政策。我们不折不扣地贯彻落实党和国家的惠农兴农政策,坚决兑现各种种粮补贴款,足额发放粮食直补和水稻良种补贴金以及农机具购置补贴金,免征农业税,治理农村三乱,深化农村改革,减轻农民负担。按政策规定依法进行了农村土地二轮承包,理顺了土地承包关系,化解了土地矛盾纠纷。完成了乡镇综合配套改革,精减了村、组干部,按规定配齐了村干部,理清了村级财务,确立了农村公益服务“以钱养事”的运作机制。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 二是进行农业结构调整。根据长江埠办事处农业经济现状,按照现代农业发展方向和市场需求,我们积极引导农民进行农业种植业结构调整,对农业经济进行合理布局,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建立生态农业、市场农业、高效农业示范基地3000亩,于1999年对黄沙湖进行高效综合农业开发,引导农民从事农产品集约化经营,实施优质莲藕集中连片种植,进行优质稻、鱼、鸭混养种植,当年实现了农业增效,农民人均增收500元,提高了亩平效益。目前,我处农业形成四大特色板块(即莲藕、优质稻、水特产和精细蔬菜),大大提高了农产品经营化程度,增加了农民收入。 三是加大农业基础设施投入。这些年来,我们每年以50万元的建设资金加强农业基础设施的改造,用于涵闸泵站的维修和堤防的除险加固,还兴建农业排灌井机15口,增强了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确保了农业丰收。 四是发展打工经济。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出路问题,每年向国内各大中城市和国外劳务市场输送劳动力达3000人(次),增加农民收入1500多万元。 2.工业经济迅猛发展。我们大力实施“工业强处”战略,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增强了全处工业经济的竞争力,使我处工业经济实现持续快速增长的势头。2005年,全处民营企业48家,实现工业产值12.1亿元,比上年增加16%,是1986年的15倍,工业经济运行质量、效益速度及发展后劲明显增强。 一是改制转民激活处办企业,盘活了存量资产,全处所有集体企业全部实现民营化,让懂管理、会经营的能人领军企业,增强了企业自主权,使企业充满了活力。 二是创办赛孚科技工业园,做大做强精细化工产业。从上世纪九十年代末开始,我们挂靠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瞄准国家优先鼓励发展的新材料、新产品,从事精细化工产品的研发,通过几年的科研攻关和艰苦创业,我们生产的精细化工产品——有机硅、有机氟等投入市场后,得到同行的赞许和一些专家教授的认可。因产品的科技含量高和市场需求大,我们抢抓发展先机,选准产业发展方向,在做大做强精细化工产业上做文章,决定建设工业园区,大规模的开发精细化工产品,抢占市场份额。从2001年开始至2004年,通过4年的建设发展,赛孚化工科技工业园象滚雪球般发展壮大,企业经济效益年年攀升,产品品种不断丰富,硅、氟类精细化工产品达到6大类200多个系列,园区企业规模不断壮大,到赛孚工业园落户的企业达40多家,企业扎推发展,在国内外同行中产生了较大的影响。2004年赛孚化工科技工业园生产的有机硅、有机氟、电镀添加剂创全国之最,即有机硅、电解有机氟产品生产规模均居全国第一,电镀添加剂产销量居全国第二。因名声鹊起,赛孚化工科技工业园于2004年被国家科技部命名为“国家火炬计划应城精细化工新材料产业基地”,成为省管的乡镇工业示范园区。随后,我们对赛孚工业园进行科学规划,按照“集约化经营,产业化布局,高标准建设”的工作思路,打造一流的工业园区5000亩。将赛孚工业园按产业分布建成A、B、C、D四个区域(其中A、B、C三个区域共占地3000亩,D区2000亩)。目前,已建成A、B、C三个区域已形成了精细化工、盐业化工、纺织产业等产业集群效益。2005年底该园实现税收过千万元,赛孚工业园已成为我处经济增长的亮点。 三是开展全民创业年活动和全员招商引进工作,充分发挥国家火炬计划产业基地和国家发展改革试点镇的品牌效应,搭建发展平台。2005年初,我们投入资金60多万元建设赛孚工业园D区2000亩,完成了D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投资环境,为外地企业落户长江埠创造条件。几年来,我处成功地引进了中外合资的湖北汉星公司、湖北志诚化工、武汉风帆集团、武汉江润公司、重庆恒阳化工等一批投资过千万元的企业落户赛孚工业园。仅2005年我处共引进大小项目28个,引进资金1.5亿元。 四是积极争取政策扶持发展处办企业。我们积极申报国家级新产业计划研发创新基金,争取国家政策倾斜,从事科技型项目产品开发,共获科技部创新基金2个,国家火炬计划项目平台1个,促进了企业上档升级,赛孚公司生产的硅、氟类高科技产品成功地用于“神舟5号”飞船发射,受到中国人民解放军总装备部和国防科工委等部委的表彰,提高了赛孚工业园的知名度,增强了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五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抓好安全环保生产。化工企业不可避免地产生环保问题。为此,我们始终把环境保护与促进可持续发展作为一切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成立了环保工作专班和安全生产小组,并建立了责任追究制,定期开展环保安全生产抽查督办,对发现环保问题的企业责令关停整顿,并处罚金,对存在安全隐患的压力容器锅炉等生产设备责令企业更换,同时严把“三关”抓好赛孚工业园环保整治。第一,入园关,即搞好项目筛选,注重科技含量,拒绝污染大户入园;第二,生产关,凡进入园区的企业,做到环境治理与生产工艺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生产;第三,环保达标治理关,即对园区的企业按环保设计要求进行统一达标排放,实行分类指导治理、分级负责制管理抓好环境保护工作,促进持续协调发展。 3.个体私营经济异常活跃。“十五”期间,我们充分利用长江埠文明古镇的区位优势(地处应城、汉川、云梦三县市的交汇区),发展二、三产业,增加城镇居民收入。到2005年底,我处从事二、三产业的个体工商户达到1300多家,从业人员达到3000多人,个体户人均年纯收入达2万多元。几年来,我们加大城乡居民创业载体,建设资金累计达2000余万元,对沿街主干道门店摊位进行重新改造,兴建了180多个标准化摊位的皇经堂私营经济一条街,兴建了清洁堂、大西门、大普农贸市场,新增就业摊位600多个,搞活了城乡经济,繁荣了城乡市场,增加了财政收入。 二、城乡建设日新月异,基础设施明显改善 应城撤县建市20年来,长江埠城乡建设步伐加快、力度加大,建设速度、质量水平不断提高,小城镇综合整体功能增强。特别是“十五”期间长江埠城乡建设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基础设施明显改善,逐年增加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累计建设资金达6000多万元,为促进长江埠经济发展创优了环境。 1.构筑新城区发展框架。长江埠办事处是应城市城市建设三大组团之一,也是新规划中的应城市东城区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此,我们按照应城市城市建设总体规划的要求,对长江埠城市建设进行科学修编规划,并着力实施沿长化公路向北发展、形成与东马坊办事处对接的城市发展战略。我们抢抓“国家火炬基地和国家发展改革试点小城镇”之机遇,牢固树立抓城镇建设就是抓经济发展的观念,坚持“四个结合”,即坚持把火炬基地建设与工业园区建设相结合,工业园建设与小城镇建设相结合,小城镇建设与推进新农村建设相结合,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推进新农村建设与科学规划城乡建设相结合,构筑新的城区框架,统筹城乡经济发展。 一是新建了长4.5公里,宽16米的省级公路—长化路(即长江埠——东马坊);二是拓宽兴建了长麻公路(即长江埠——汉川市麻河镇的通村公路);三是在长化公路以东,府河堤以西、余上村以北兴建了占地2000亩的赛孚工业园D区,完成了三通一平的建设任务(即通电、通水、通路,平整了基地),形成了2平方公里的新城区框架;四是加强长化公路沿线村的规划建设管理工作,改善了农村人居环境;五是实施村村通水泥路工程,完成了全处通村公路建设,新增通村公路27.5公里,硬化拉通了余上村、大普村、祁墩村、龚杨村的通城区道路建设,使之与长江埠城区连成一体,扩大了长江埠城区规模。 2.实施老城区改造工程。近几年来,我们实施老城区改造工程,每年办好6至8件实事暖民心。一是对城区断头路、破损路面,进行维修改造,城区道路全部硬化。拓宽硬化了车站路入口处苏台村路段,维修改造了通往云梦县道桥镇永兴桥头的断头路,完成了陵园路、秋湖路、陈家湾路的改造和长江中心幼儿园的道路建设工程。二是对城区主干道的房屋实施亮化,改造翻修低矮陈旧的房屋。三是对城区居民饮水工程进行改造。打自来水井4口,改造了自来水管网,启动了大西门水塔,兴建了日供水量3000吨的水厂,改善了城区居民饮水条件。 3.开展文明城市创建活动。以社区为载体,组建文明城市创建工作专班,对城区脏、乱、差等进行监管治理。建立健全社区环境卫生、交通安全、门前“四包”以及市民公约、城市绿化等规章制度和文明城市创建工作目标责任制,使文明城市创建工作做到有章可循。同时加强城镇居民的文明意识和法制观念等方面的宣传教育,提高了城镇居民的综合素质。从1999年开始,长江埠连续两届被省委、省人民政府评为文明镇,大普村被授予“全国创建文明村镇工作先进村”荣誉称号。 三、人民生活质量提高,社会事业明显进步 应城撤县建市的20年,长江埠办事处人民群众生活水平质量得到明显改善和提高,2005年城镇居民人均年纯收入达到8800元,是1986年的18倍。小洋楼、小轿车、电脑、电话、手机、空调、彩色电视、冰箱等现代生活用品进入寻常百姓家庭。 我们走科技创新之路,大胆地从事农产品科研工作和工业产品的研发创新。成功地开发研制出具备国内外领先技术的全氟三丁胺,1、3丙烷磺酸内脂、电镀添加剂、医药中间体等新材料新产品。赛孚化工科技工业园成为国家科技部精细化工新材料研发基地,是省科技厅直管的示范工业园和武汉科技大学科研、教学实习基地。强化基础教育地位,注重学生的素质教育和全民综合素质提高,长江初中连续三年中考位居应城市初级中学前列。长江中心小学被湖北省教育厅评为基础教育示范学校。幼儿教育和学前儿童教育得到加强,投入120多万兴建了长江埠中心幼儿园,确保了适年儿童入园,巩固了基础教育地位;对城乡居民开展《公民道德实施纲要》教育和爱国主义传统教育以及法制、时事政策等方面的教育,国民的整体综合素质得到提高。大力开展争创先进文化乡(镇)、村、户等活动,激发村民的求知欲望,开展读书月、读书周、放影月和曲艺节目进村巡回演出活动,丰富了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涌现出了普炎来等文化中心户5户;开展全民健身活动,投入30万元兴建体育运动场所,每年举办1—2次的体育运动项目比赛,增强了人民的体质。加强了初级卫生保健工作和卫生防疫体系建设,改善医疗设施条件,兴建了应城市第二人民医院综合门诊大楼和住院大楼,确保了人民群众就医需求。建立了社会养老保险体系,全处近4000名企业职工参加了养老保险。启动了村村通广播电视工程,有线电视进村入户,充分让人民群众品味到富于时代气息的五彩缤纷的文化生活。另外,邮政、电信、电力等事业蓬勃发展。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我处就享有楚天农话第一镇殊荣,随后,移动、联通、铁通等相继开通,信息化资源惠及千家万户,成为人民群众的富民工程。深入贯彻执行计划生育基本国策,深入持久地开展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民主法制健全,社会各项事业得到全面进步与发展,促进了人与自然的和谐。 四、党的执政能力加强,社会风气明显好转 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六大、十六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用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教育党员干部、武装他们的头脑。围绕“提高党员素质、加强基层组织、服务人民群众、促进各项工作”的目标要求,开展了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转变了党员干部的思想作风,增强党员干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观念,提高党员干部的执政水平,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力得到加强,党的执政地位得到巩固。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坚持标本兼治,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大力开展专项整治活动,从源头上铲除了腐败的土壤,促进了党风、政风和社会风气的根本好转。 浓墨重彩写辉煌,豪言壮语谱华章。撤县建市的20年,是长江埠人民团结奋斗的20年,是长江埠前进的20年。在新的世纪,我们将高举改革发展的大旗,抢抓机遇,克难奋进,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努力把长江埠建设成楚天名镇,为实现长江埠经济社会全面进步再铸辉煌。
|
【打印新闻】
【关闭窗口】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