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北杯”好新闻]布局新未来——应城构建“两型”产业体系纪实 |
孝感日报 2014-9-15 |
|
|
|
|
|
王宗军 杨峰 肖青松/报道
9月初,秋高气爽,记者与市“两型”办人员一道,行走在应城,处处可见“两型”产业新布局、新景象.
应城市按照“存量转型提升、增量创新发展”思路,加大项目建设投入,淘汰落后产能,升级传统产业,瞄准环保新产业,积极构建“两型”产业新体系.
一步一艰辛,一步一发展.而今,应城“两型”产业气象盈盈,生态建设之路越走越宽广.
老树开新花
在华能热电联产项目建设现场,冷却塔、水塔均已竣工,主厂房正加快建设.“年底电厂将投产运营,年发电量23亿千瓦时,年供热量1511万焦耳,可创税收1亿多元.”该项目负责人介绍.
应城更看重其良好的环保效应.“电厂可为盐化企业统一供热,改变过去企业自备热锅炉、家家冒烟的景象.”应城环保局负责人介绍,“年可节约标准煤27万吨,减少烟尘排放量2267吨、二氧化碳9354吨、氮氧化物3209吨,同时有利于粉煤灰、煤渣综合利用.”
在“两型社会”建设中,应城加快盐化产业转型升级.但转型中,应城不会割裂历史,有着自己的坚守.编制出台《盐化工循环经济示范区产业规划》,以原盐为依托,以两碱为龙头,以精细化工产品为纽带,延伸盐化产业链条,构建企业“点”上、园区“线”上、区域“面”上循环发展格局.
循环圈里求“双赢”.而今,企业内部,废水、废气实现了循环利用.工业园区,“盐——碱——肥、盐化工——粉煤灰——新型墙体材料、盐化工——氯气——三氯氢硅、盐化工——纯碱——玻璃包装”等九条循环产业链已构建完毕.区域内,高压静电除尘已取代了水膜除尘,除尘效率从80%提高到98%.
转型是痛苦的,又是充满希望的.2013年,应城万元GDP能耗下降5.8%,居全省第一位.品种盐发展到6大系列200多个品种.盐化工企业销售收入过亿元企业有60家,上缴税收过千万元的11家.
瞄准新产业
在中节能应城公司,气派的钢构大棚里,滴水龙头正喷洒着水雾,火龙果苗青翠欲滴、惹人喜爱.“这可不是普通的蔬菜大棚.”看到我们忙着参观,公司负责人熊景文连忙提醒.
顺着熊景文手指的方向,我们发现南端棚顶有一块块银白色小板,在阳光照射下熠熠发光.“这就是太阳能发电板,目前公司有28个大棚,棚内种植绿色无公害高效农产品.棚顶发电,棚下种植.”熊景文兴奋地说.
“年均发电量980万千瓦时,年可节约标准煤3382吨,减少二氧化硫排放29吨、二氧化碳8861吨、氮氧化物25吨,实现了新能源产业与高科技农业的有机结合.”熊景文说. 当前,应城正着力于构建结构优化、技术先进、安全环保、附加值高、吸纳就业能力强的现代工业体系,培育发展新型能源、装备制造、厨卫家居、医药包装等四大新型产业,推动工业向高端化、高新化、两型化转变,力争在新型产业中展示新作为.
华中厨卫、富邦科技、好迪家电、格林森建材、精湛科技、柯尚木业、生物质秸秆固体成型燃料、焊接机器人及智能焊接装备等大批两型产业落户应城.通过产业创新工程,开展校企合作,建立技术中心7个,其中省级技术中心3个,提升了企业整体研发能力,加速转型发展.恒天、富邦等16家企业成为省级高新技术企业,双环、新都等企业技术装备跨入全国行业先进行列.
构建新优势
在四里棚光辉村一岗地,一栋铺着彩瓦的高楼吸引了我们的目光.“这是生活垃圾生态处理项目”.应城建设局总工程师夏立进介绍.
垃圾处理项目,建在靠近村塆的地方,群众反应如何?看到了记者的疑惑,夏立进笑着说:“该处本来规划200亩建垃圾填埋场,群众有意见.现只需45亩,采用华新水泥公司开发的成熟的生活垃圾预处理及水泥窑协同处置技术,解决了垃圾处置过程中出现的恶臭、渗漏液、废渣、重金属、二噁英等五大问题,群众反应很好.”
“垃圾先进行机械分捡,再破碎和生物干化,可燃部分制成固体燃料,送到华新水泥公司用于干法水泥生产,无机灰渣用作水泥填料.”项目负责人表示,“一期建设日处理规模350吨,能满足应城垃圾处置需求.建成后,处理能力达500吨,能满足应城生态建设需求.”
应城将保护和建设好生态环境作为彰显发展优势、提升长远竞争力的重要环节.实施水生态环境修复,启动了盐水港、老县河综合治理,污水处理厂建设和老灌湖湿地保护工程.投入建设资金14640万元,实施新都化工、双环污水处理站项目,中盐长江烟气脱硫项目等8个减排项目.开展信息化建设,对企业能耗实行全过程监管,督促企业强化环保责任.
治污就是抓发展,不在谋一时,而在谋长远.从某种程度上说,这几年的环保产业探索之路,应城最重要的收获,不是创造了多少GDP,而在于不断蓄积新一轮发展的正能量. |
【打印新闻】
【关闭窗口】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