龚河村:持之以恒建设新农村 |
应城网 2006-9-1 |
|
|
|
|
|
——应城市城北办事处龚河村采访札记
□ 记者管淳 陈胜洪 报道
“楼上楼下,电灯电话”,上世纪五十年代龚河农民作为远近闻名的应城红旗人民公社的建设者,曾经侈谈过这样的梦想;如今在龚河村,“楼上楼下,电灯电话”,已是寻常百姓家最平常不过的事情。 以一条笔直的大道为中轴线,龚河村三纵八横的道路,将全村90%以上的农户的楼房按井字型结构布局开来。8月25日,记者一行在村干部的带领下现场看到,虽然不是所有的楼房都那么新潮靓丽,但其中不少的楼房都是一样的瓷砖的墙体立面、铝合金的玻璃门窗、欧式立柱的阳台,那光景,就是城市的居民小区也不过如此。走进富裕的村民家,莫说是电灯电话,就是最新潮的家具家电,庄户人家一样齐全。 新农村建设决不是新村庄建设,但村庄建设却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农村建设题中应有之义。今年43岁、已任22年村干部的党支部书记龚宏发对这一点比谁都清楚,但真正的问题是,村庄究竟该如何规划、如何建设、如何管理? 依偎在富水河畔的龚河村,千百年来,村民们倚河而居,村庄随河而弯,民居坐落无序,村民出入难行。改变村庄落后面貌、扩大基本农田面积,成为全村人的共同心声。随着应城石膏产业的发展壮大,距应城城区仅3公里、又紧邻膏矿居民区的龚河村迎来难得的发展机遇。早在20年前的1986年,龚河村针对本村的实际,因地制宜地开始实施了“迁村腾地”新村庄建设工程;而这一工程的实施,是建立在严密论证、科学规划基础上的。“铁打的规划流水的兵”,聪明智慧的龚河人,全村570多户人家,不管谁家开工建房,要么不建,要建就须严格按规划建设。就是凭着这种“蚂蚁搬家”的精神,到1999年,一步一步富裕起来的龚河村村民,才最终完成从老村庄的搬迁而形成现在的这一村庄的规模——这一过程整整用了13年。 寒暑易节,始志不渝。当新村建成、安居乐业时,村民却惊奇地发现,走在自己村庄的街头巷尾,感到特别的自豪和爽气——因为龚河村像城里,城里也不过如此。正是有了这样的思想基础,热爱家园、建设家园、呵护家园,成了全村人的自觉行动。 韩从秀,一位59岁、有3房儿媳的大妈,见记者们一行进得门来,忙和老伴放下手中的农活,乐呵呵地迎坐。大妈说,我们村的书记、主任都是能干人。今年市里在我们村办沼气试点,全村人都抢着要开沼气池,村干部关照我们家,你们看,这沼气好烧,特别是让这猪圈牛栏干净。看着大妈家满屋的干净整洁,我们和大妈开玩笑,你老这么爱干净,会不会让媳妇们觉得你老太讲究了。大妈一听更乐了,她说,我们村风气好,我这三个儿子、三个媳妇、三个孙子,十大几年了,没有哪一个媳妇跟我红过脸。 支书龚宏发说,良好的村风民风的培养和形成,决不是一天两天能做到的。龚河村有两处农业基地、4家工业企业,村集体年收入24万多元。同时有依托紧靠城区、村民外出务工经商活跃的优势,经济基础,为龚河村村庄建设和管理提供了支持。虽然,龚河村今年对村庄的垃圾集中处理实行了专人承包,但全村三纵八横11条道路,今年却只投资硬化了其中全长800米的一纵和总长500米的两横共3条道路。 新农村建设既不能消极等待,更不能无所作为。新农村建设需要的是,咬定目标,循序渐进,持之以恒,积小胜而成大胜矣。
|
【打印新闻】
【关闭窗口】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