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随着发展变 |
应城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 (吴胜爱 曾 刚) 2006-10-18 |
|
|
|
|
|
——应城市东马坊街道办事处人力资源中心拓宽服务领域纪实
2005年下半年,按照应城市委、市政府乡镇综合配套改革要求,原东马坊街道办事处劳动管理服务所退出事业编制序列,与原办事处人力资源管理站合并成立东马坊办事处人力资源服务中心。新机构组建以来,他们以人力资源服务中心为平台,紧紧围绕劳动保障统筹城乡就业、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协调劳动关系三大任务,认真履行职责,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不断拓宽服务领域,探索出了一些新的管理模式、管理手段和管理办法,取得了较好成效,保证了人力资源服务中心各项工作的顺利进行。 软硬并举强基础管理 人力资源中心的组建成立,受到社会各界普遍关注。该中心积极应对新形势变化,立足新起点,实现新发展,从建章立制,规范管理,苦练内功,完善服务功能入手,做到了思想不散、秩序不乱、管理不松、资产不流失,取得了运转畅、管理顺、效率高的实效,确保了中心各项工作正常稳步运行。 首先,建立健全制度。按照改革后的运行模式要求,该中心在工作中不断探索,建立和完善了中心目标管理制度、工作人员岗位责任制度、分配制度和考勤等制度,重新修订了财务管理制度,形成了内部管理制度化、业务运转程序化、工作记载日常化的业务管理办法,为提高中心公益性服务质量注入了活力。 第二,强化人员培训。规范的业务管理能否正常运行,工作人员素质是关健。该中心注重从学习中提高人,组织中心工作人员开展经常性的政治理论学习、专业知识培训、计算机知识讲座,重点突出业务办理准确程度、计算机操作熟练程度和解答问题的耐心程度,如今一支纪律严明、业务精通、工作扎实的人力资源中心队伍正在形成。 第三,加大基础建设。中心成立以来,他们不断加大基础建设力度,为规范管理打好坚实基础。首先改善了办公环境。筹资5万元,对原办公楼进行了装修改造,科学设置了内部职能岗位,开辟了劳动保障服务窗口,力争在今年底建成集就业培训、职业介绍、劳务派遣、参保续保为一体的劳动保障服务大厅。二是加大计算机硬件建设。按照新的运行模式和管理要求,该中心一次性筹资2万元,添置了办公桌椅、微机等硬件设施,目前已建成了由5台微机组成的人力资源中心网络,并与市劳动保障、人事部门实行了联网,实现了资源共享。硬件建设为我们规范管理、拓展业务和走向市场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履行职责重工作实效 狠抓参保续保,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该中心把上门宣传服务作为开展社会保险扩面续保的首要内容,把范围从企业职工逐步扩大到个体工商户和灵活就业人员。通过设置参保窗口、强化宣传服务、落实优惠政策、统一参保制度等办法措施,全方位地开展养老保险扩面续保工作。由于组织有序、宣传到位、程序规范,措施得力,实现了企业从“要我保”向“我要保”的转变,有力地拉动了原来没有打算参保、续保的失业人员、个体工商户和灵活就业人员加入到了社会保险范围。截止目前,全处五项社会保险新增扩面人数、社会保险费征缴额度与去年同期相比都有较大幅度的增长,五项社会保险新增参保超过400人(次),征缴社会保险费76万元,为近100名断保人员重新接续了社会保险关系。覆盖面的扩大,费源的增加,为实现该办事处职工群众老有所养、老有所医提供了保障。 落实优惠政策,健全就业网络。东马坊办事处是应城市老工业镇,受社会转型、经济转轨影响,双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湖北省七二八盐厂等一大批大中型企业先后改制转民,下岗失业人员激增、岗位不足、就业再就业工作难度大等问题十分突出。为此,他们以人力资源服务中心为就业服务点,不折不扣地贯彻执行上级关于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的一系列优惠政策,全方位协助劳动保障和人事部门建立了覆盖全处的公共就业及人才服务网络,将包括下岗失业人员、特困家庭、零就业家庭、“4050”人员、农村剩余劳动力和大中专院校毕业生在内的重点对象全部纳入就业服务范围,初步形成了职工群众关心支持就业政策,主动参与就业再就业工作的良好氛围。经该中心推荐,今年已有近400名国有企业的下岗失业人员重新实现了再就业,再就业率达到了100%。 加强用工协调,化解劳资纠纷。中心成立以来,对内,他们十分重视工作人员自身思想素质和业务水平的提高,要求每名工作人员熟悉掌握有关法规政策,有扎实的协调劳动关系和劳动争议的知识及能力,为做好维权维稳工作打下基础。对外,针对该办事处工业企业多、从业人员多、就业情况复杂、劳动用工混乱等实际,该中心把深入企业开展信访、协助劳动争议调解、劳动保障法律法规和政策宣传当作一项常规工作,面对面地为职工群众答疑解惑,现场办理有关手续,提供各项劳动保障服务。对接到职工群众维权申请、投诉和举报的,该中心及时进行登记,配合劳动保障部门搞好核实、调查、调解和处理,并及时反馈结果,把一些影响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的不利因素消化在基层,消除在萌芽状态。截止目前,该中心配合市劳动保障部门共检查问题用人单位遵守劳动保障法律法规情况19户次,纠正各类劳动用工行为35件,协调用人单位与员工补签劳动合同231份,补办社会保险126多人,依法追缴社会保险费30多万元。累计接到各类劳动争议申请、投诉案件9起,成功调解8起,仲裁1起,调解仲裁率均达到了100%。 发挥优势拓服务领域 中心成立以来,他们充分发挥业务熟、情况明、联系广、经验足等自身优势,更新思维方式,创新工作机制,拓宽服务领域,在统筹城乡就业、开发就业岗位、大规模劳务派遣、组织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等方面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和尝试,取得了较好成效。 摸清底数,传送就业岗位信息。为摸清全处就业情况,准确跟踪和掌握就业人员动态和信息,该中心对辖区内下岗失业人员、社会新增劳动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状况、就业意愿、培训要求和技能水平等基本情况进行了一次全方位的调查,逐个分类登记造册,并做到了“五清”,即失业原因清、社保关系清、就业意愿清、安置去向清和培训情况清。建立健全了“五本台帐”,即就业人员台帐、办事处用工信息台帐、未安置人员台帐和技能培训人员台帐。这些基础性工作,为中心及时向企业和下岗失业人员开展义务求职登记,免费传递就业岗位信息提供了真实可靠的依据。为尽快帮助特困人员摆脱困境,该中心对特困人员实施了重点推介和免费跟踪服务,派专人将特困人员送到企业,向用人单位介绍他们的情况,唤起用人单位的爱心和社会责任感,争取介绍成功。经多次推荐,“4050”人员夏桂田在双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制盐车间从事包装工作,每月工资达500元,他逢人便说:“感谢政府,感谢人力资源中心,为我这一大把年纪的人找了个可以挣钱养家的饭碗。”截止目前,全处已有130多个特困家庭、零就业家庭和“4050”人员中的近100人(次)通过各种渠道实现了再就业。 满足企业用工需求,开展规模性劳务派遣。随着东马坊街道办事处民营企业的迅猛发展,各类用工需求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该中心以此为契机,结合企业用工实际,与多家企业签订了《用工协议书》,做到了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他们就可以提供什么样的服务。当企业有用工意向和需求时,企业人力资源部可直接向中心下达用工函,并明确用工岗位、人数、务工人员的条件、劳动报酬等基本要素,该中心结合求职登记人员基本情况,把求职人员条件与企业用工条件进行匹配,一经匹配成功可立即推荐到企业就业。截止目前,该中心通过匹配等方式为双环集团、七二八盐厂等多家企业输送了220名务工人员,这些服务既满足了企业用工需求,保证了企业的正常生产,又减轻了就业压力,得到了社会的认可。同时,针对东马坊街道办事处企业务工人员多、岗位分布广,用工制度不规范和分配制度不合理等现象,人力资源服务中心摸索出了一套“管事不管人,管人不管事”的新型用工模式。具体做法是:务工人员一经企业审定录用,其个人的档案建立、劳务关系代理和用工协议的签订全部由人力资源中心实行代办,用工企业按协议工资标准,将务工人员每月工资按时足额拨付到人力资源中心账户,中心按统一缴费比例,从务工人员每月工资总额中代扣代缴社会保险费后,再把工资发到本人手中。此举既有效保障了务工人员的合法权益,又减轻了企业的事务性负担,受到了企业和务工人员的普遍欢迎。 开展免费培训,创造再就业条件。为提高下岗失业人员和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能力,该中心按照统筹城乡就业试点要求,认真落实各项再就业优惠政策,免费为下岗失业人员和农村剩余劳动力开展多层次、多形势的职业技能培训和创业培训,并按规定提供一次性职业培训补贴和创业技能培训补贴,全面提高劳动者的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截止目前,该中心已组织43名下岗失业人员、163名农村剩余劳动力免费参加了在岗培训,为170名下岗失业人员、104名农村剩余劳动力免费提供了电脑、缝纫等实用技能培训,为他们早日通过市场实现再就业创造了有利条件。
作者通联:应城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 (吴胜爱 曾 刚)
|
【打印新闻】
【关闭窗口】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