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武汉城市圈建设 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
新华网湖北频道 2006-12-2 |
|
|
|
|
|
——湖北省委副书记、省长罗清泉访谈
记者刘紫凌 周梦榕 俞俭
中央在《关于促进中部崛起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了以武汉城市圈等城市群建设为重点,形成支撑经济发展和人口集聚的城市群,带动周边地区发展。这对加快推进武汉城市圈建设提供了一个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
今年7月29日,《武汉城市圈总体规划》在北京通过专家评审。这标志着湖北以武汉为龙头,构建城市经济圈的发展蓝图已获得理论界认可。湖北省委副书记、省长罗清泉在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说,湖北要成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必须加快工业化、城市化步伐。而以中心城市为龙头,区域内城市集群发展,是工业化、城市化的一种新趋势。建设武汉城市圈,是省委省政府落实科学发展观,审时度势做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
建设武汉城市圈 构筑内陆经济增长极
长期以来,湖北的城市布局和发展存在着不均衡问题,武汉是全国特大中心城市之一。而且武汉曾是计划单列市,与省内其他城市的融合交流有限。当前阶段,以武汉为龙头,带动周边一小时范围内的黄石、黄冈、鄂州、咸宁、孝感、仙桃、潜江、天门八市发展,形成“1+8”城市经济圈,优化资源配置,实现互利共赢,非常迫切和必要。
罗清泉省长说,建设武汉城市圈,是适应区域经济一体化趋势的迫切要求。以中心城市为核心形成城市经济圈,是区域经济一体化的重要形式,也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与区域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加快武汉城市圈建设步伐,使其发展成为我国内陆地区重要的经济增长极之一,是时代赋予我们的庄严使命。
建设武汉城市圈,也是增强和提升区域竞争力的重要途径。武汉城市圈是湖北人口、产业、城市最为密集的地区,加快其建设步伐,有利于突破现有行政体制及金融体制的障碍,充分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作用,促进产业优化升级,提升城市圈的整体竞争力。
建设武汉城市圈,还是全面推进湖北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从现代经济的发展规律看,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发展具有突出的城市取向。加快武汉城市圈建设,可以有效地促进经济要素向高效率的区域流动,推动城市走新型工业化路子,加速工业化进程和城市功能的升级,形成以武汉为中心、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格局。
谈到武汉城市圈的发展目标,罗清泉省长说,要力争到2010年,初步形成基础设施、市场、产业、城乡、生态建设“五个一体化”格局,并步入工业化中期加速发展阶段;基本实现城市圈内的快速交通网、公用通信网的现代化;形成以光电子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群、以轿车制造为重点的机械制造产业群、原材料及新材料产业群、轻工纺织及食品产业群、农产品加工产业群;整合区域文化资源,培育区域优势文化产业,提高城市圈文化品位;城市圈人均生产总值达到22833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3065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为4242元;城镇化水平达到50.1%。万元GDP能耗平均每年降低4%以上,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环境步入协调发展轨道。
加强互融对接 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谈到进展情况,罗清泉省长说,从2003年正式提出建设武汉城市圈以来,通过采取一系列政策措施,加强各城市的互融与对接,促进城市圈的建设与发展,已取得了初步成效。2005年,武汉城市圈已实现经济增长幅度高于全省平均增幅2至3个百分点的预期目标。
武汉城市圈带动全省经济发展的龙头作用也初步显现。2005年,城市圈实现生产总值4056.18亿元,占全省的62.6%,人均生产总值13178元,为全省人均生产总值的1.2倍;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714.38亿元,占全省的60.48%,比上年增长24%,高出全省平均增速8个百分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894.84亿元,占全省的64%;完成地方一般预算收入195亿元,占全省地方一般预算收入的52%;完成外贸进出口总额67亿美元,占全省的75.8%。
罗清泉省长说,目前城市圈建设的工作机制已初步形成。全省推进武汉城市圈建设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有效运转,还建立起多层面的联席会议制度,为城市圈内的交流与合作提供了良好平台。
互访联动也不断加强,尤其是武汉与八市的合作明显增多,如:2005年,武汉与鄂州市签订了11个合作项目;与咸宁市签订合作项目24个,协议资金达22亿元。黄冈市与武汉市的11个区建立了对口合作关系,在旅游资源开发、农产品生产流通、劳动力转移和干部挂职培养等多方面,达成了合作意向。
省直相关单位和九市还采取有效措施,从金融、财政、税收和人才等方面,推进城市圈一体化建设。人行武汉分行完善《武汉市中小企业担保基金管理办法》,规定本地中小企业及其担保公司可在圈内开展相互担保,还扩大了同城票据清算业务范围,建立了城市圈内的清算网络。省财政厅完善《全省财政改革与管理量化考核办法》,综合运用资金、政策、服务等手段,支持城市圈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省地税局着力完善税收制度保障,推动城市圈内税收协作;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组织九市签订了《武汉城市圈劳务交流与合作协议书》。
在基础设施、产业、市场等方面,也采取措施推动对接,目前已取得阶段性成果。在交通对接方面,武汉市七条城市高速出口路建设里程为204公里,总投资92亿元,是武汉城市圈交通建设的重点工程。
在产业对接方面,城市圈内产业协作日趋加强。如:黄石与武汉合资合作建设项目已达16个,总投资达30多亿元。黄冈与圈内城市仅工业项目就达成协议43项,协议总投资39.43亿元,其中已建和在建项目36个,投资金额16.93亿元。
在市场对接方面,积极消除障碍,搞活流通,圈内贸易明显活跃。如:孝感目前进入武汉的农副产品已达60多种,年销售160万吨,销售额30亿元,占孝感全市农产品商品量的40%。仙桃水产品在武汉大型水产批发市场的成交量达7.68万吨,占武汉市淡水产品年总成交量的35%。
创新发展思路 加快城市经济圈建设
罗清泉省长指出,虽然武汉城市圈的建设目前已取得一些成效,但城市圈的建设和发展,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不仅包括经济系统,还包括社会系统、生态系统等。因此,必须科学规划,“谋定而后动”。不能蛮干、盲动,造成不必要的损失。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五个统筹要求,将《武汉城市圈总体规划》进一步具体化。明晰思路,开拓创新,加快推进武汉城市圈建设。
关于武汉城市圈的发展思路,罗清泉省长指出,必须以产业发展为重点,牢牢抓住产业发展这个关键环节不放松。这是长三角、珠三角的成功经验。改革开放前,长三角、珠三角相当一部分城市不如武汉,但现在我们的差距很明显。差在哪里?首先差在产业上。我们有的正处于工业化中期,有的还是中期的低级阶段。因此,必须补好工业发展这一课,坚定不移地走新型工业化的道路,坚持“工业兴市”“工业兴县”不动摇,同时,服务业的发展也不可放松,尤其是武汉市。另外,还要大力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现代农业。
要壮大龙头,互利共赢。城市体系的竞争力,首先表现在核心城市的竞争力。长三角、珠三角发展快,首先就是因为上海、深圳、广州有很强的竞争力。所以,要想提高城市圈的竞争力,首先要提高龙头城市的竞争力。龙头城市的辐射半径与实力成正比,现在武汉的辐射作用仍很有限,所以还要壮大。第二,要坚持优势互补、互利共赢。龙头城市要主动支持帮助其他城市发展,为其他城市的发展创造必要的条件。武汉可以不做的,一定不要做。武汉在这方面已做了不少工作。孝感市汉川、应城的一批化工企业、一批纺织厂,都是从武汉转移去的。另外,武汉要带头突破行政区划,营造壮大经济板块的环境。“总部”经济要到武汉来,必须处理好“总部”经济与生产基地的关系,核心是处理好利益关系。在这个问题上,一定要开明,不然,“总部”来不了。圈内各市都要开明,开明就共赢,不开明就互损。第三,圈内其他城市要实行差别化发展战略。各城市之间,要及时通气,互相磋商;要发挥自己的优势、培育特色,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
要坚持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城市经济圈的发展,核心在优化资源配置。要使生产要素最科学、最合理地配置,提高投入产出比,必须遵循经济规律、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如果完全按照行政的办法,按照过去计划经济的办法,肯定要走弯路。另一方面,也要加强政府的规划引导作用,包括重要基础设施布局、重大产业的规划布局、产业政策的制订等。通过产业政策、财政税收政策的杠杆作用,来引导资源合理配置。把政府引导和市场机制作用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是我们工作中要十分注意的。(完)
(责任编辑:石磊)
|
【打印新闻】
【关闭窗口】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