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退一步海阔天空 “义马河”突围 |
荆楚网 2007-1-7 |
|
|
|
|
|
策划杨发维 图/文记者田悦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义马河黄滩酱油”曾是湖北酱品的一道标杆。随着时代变迁,黄滩酱油慢慢淡出人们的视野。去年初,“义马河”改制为民营,却因“黄滩”商标被转让而一度受困,直到去年底才重出江湖。昔日的黄滩酱油如何重振雄风?且看本期话题。
新闻背景
湖北应城,有一条富水河。
县志记载,清朝年间,一户张姓人家养有一匹枣红马,颇通人性。某年富水河涨水,枣红马将张家人一个个泅渡至安全地带,最后力竭而被河水卷走。义马救主的故事传开后,当地乡亲把黄滩这段河取名为义马河。
约400年前,人们发现用义马河水酿出的酱油,口感独特,乾隆皇帝钦点为贡品,定名“义马河黄滩酱油”,从此名扬四海。
此后,黄滩酱油历经兴衰。解放初期,政府组织应城两家酱园铺生产黄滩酱油。上世纪80年代、90年代,两家酱品厂分别注册“义马河”、“黄滩”商标。“义马河”黄滩酱油获首届中国食品博览会金奖,成为湖北地产最畅销商品,而“黄滩”酱品厂几近衰落。
进入新世纪,“义马河”酱品厂因体制等原因,举步维艰。去年7月,企业破产,“义马河”商标成功转让,另一家酱品厂的“黄滩”商标却被一家药业公司购买。
新闻解读退一步,海阔天空
虽然不像孝感麻糖那样家喻户晓,但黄滩酱油也曾是很多家庭餐桌上不可缺少的调味品。1958年,金日成访华,周恩来总理曾将“义马河”黄滩酱油作为礼物馈赠。
历史的原因,它没入风尘。“义马河”被迫停产。
此次,“义马河”重出江湖,大有重振雄风之势。但“黄滩”的意外旁落,一度成为阻碍“义马河”发展的绊脚石。当地政府着急,企业着急,对黄滩酱油感情颇深的应城人,也着急。
有人拿孝感麻糖作例子,当初因为麻糖品牌之争,结果谁也没有争得商标,大家共用“孝感麻糖”,这样的结果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对品牌的发展不利。
前车之鉴,张继南曾萌生退出之意:“江湖纷争,谁能渔利?”
退一步,海阔天空。毕竟,黄滩酱油和孝感麻糖还不太一样。“黄滩酱油的精义,就是义马河。”有了这样的注解,便有了挣脱自我束缚、轻松向前的动力。
跳出来,思维就上了一个台阶。行不行,市场说了算。
经历了老厂破产的原厂长陈达华(右)与新任董事长张继南谈论厂史,个中滋味难以言表。
画外音:张继南大手笔拿下义马河黄滩酱油厂的时候,也许无法预知,会有怎样的风险在等着他。
曾经拥有“黄滩”商标的小厂早已停产,院内草木丛生。
画外音:张继南接手老酱油厂后,一边翻修厂房,高薪聘才,紧锣密鼓准备重出江湖,一边与“黄滩”商标原持有者商谈商标购买事宜。万万没想到的是,这家酱油厂早已停产,“黄滩”商标被一家药业公司抢先买走。
“黄滩”商标旁落,“义马河”酱油陷入两难境地,一时间,公司高层颇有些郁闷。
画外音:苦苦思索后,张继南翻阅县志发现,黄滩酱油的精髓就是义马河文化。只不过因年代久远,义马河酱油因地名被简称为黄滩酱油。“重塑义马河商标,还其本来面目!”一语点醒梦中人。
一度深感无奈的老酱品厂“元老”如今充满期盼。告别黄滩,义马河背水一战
画外音:老品牌能否重振雄风,还要看市场表现。
将现代科技与传统工艺相结合,再塑品牌就又多了几分胜算。
画外音:舍弃“黄滩”大突围,以“情义”为精髓重现义马河酱油文化底蕴,张继南一班人大有别开洞天之感。他们重新勾描“义马河”发展蓝图:把销售平台搭建在交通便利和信息灵通的武汉,应城作为生产基地,有着劳动力和政策的双重优势。
告别黄滩,义马河背水一战
画外音:作为应城的一张名片,政府部门也给新生的“义马河”解压,营造突围的气氛。副市长阮炎坤现场办公后,当即表态,将该公司的外部环境改造,如路、水、周围旧房拆迁等问题,提交市长办公会,尽快予以解决。 |
【打印新闻】
【关闭窗口】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