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烟云压城如今空气清新 应城治污减排拨雾见蓝天 |
湖北日报 2007-4-5 |
|
|
|
|
|
荆楚网消息(湖北日报)(记者杨敬文、陈书华、通讯员孙润华、郑毅)3月29日,应城汤池温泉景区负责人给市环保局局长向继春报告:投资60多万元的污水处理站投产。至此,全市环保投入12亿元,一大批环保工程竣工并充分发挥作用,重点企业、重点行业污染得到有效控制。
应城素有“膏都盐海”之称。丰富的资源是创办工业的一大优势,但同时也带来了环境的污染,有些地方每年的雾天占1/3。老百姓呼吁政府“不能只顾眼前利益损害子孙幸福”。群众心想的正是应城市委、市政府痛下决心解决的。他们坚决执行国家产业政策,淘汰、限制污染大的建设项目,遏制了工业污染发展。对老污染源加大治理投入,污染控制能力大幅度提高。通过开展环保专项行动,对超标排污企业实行限期治理、限期整改、关闭、停产、限产等措施,实现和维持了达标排放。
这是一组佐证数据:去年与2005年相比,应城市化学需氧量年削减5.73%,氨氮削减4.32%,二氧化硫削减1.54%,烟尘削减6.40%,工业粉尘削减12.08%,氯化物削减28.5%,固体废物排放量综合利用率很高。这些指标中,有5项已达到“十一五”期间削减或控制目标,最少的,也完成削减任务量的一半以上。应城环境保护仍任重道远。但治污减排拨雾见蓝天,工作有了成效,百姓见到希望。
拨雾见蓝天——应城市还百姓青山绿水纪实
这是一组来自应城的数据:2006年与2005年相比,应城化学需氧量削减5.73%,达到“十一五”期间削减目标;氨氮削减4.32%,完成“十一五”期间削减任务量的83%;固体废物排放量均处于较低水平,达到“十一五”控制目标;二氧化硫削减1.54%,完成“十一五”期间削减任务量的一半;烟尘削减6.40%,达到“十一五”期间削减目标;工业粉尘削减12.08%,达到“十一五”期间削减目标;氯化物削减28.5%,达到“十一五”期间削减目标。
也许数字是枯燥的。但看了这组数字却令人鼓舞:治理污染,保护环境,只要认识上去了,措施到位了,就一定能还百姓青山绿水。
把方向搞明
作为一个盐化工相对集中的城市,应城污染一度相当严重,一些污染大户废水直排富水河,烟尘滚滚冲天,企业周围的居家和学校只能整日紧闭门窗,农田受损,吃上咸水……群众百思不得其解:为什么只顾经济效益而损害子孙幸福?!
是啊,难道就不能做到经济效益和环境保护双赢?
这件事提上了市委、市政府的重要工作日程。决策者的共识是,“减排”涉及全局利益与局部利益,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国家利益与人类共同利益的关系,有一个先发展后治理还是边发展边治理,抑或只发展不治理的问题。如果不是在发展中治理,在治理中发展,其代价更为惨重,对不起子孙后代。
应城痛下决心根治工业污染,提出环境整治重在治本。
市人大常委会通过清洁生产规定,把工业企业推行清洁生产纳入了法制轨道。
在认真调研的基础上,市里制订整治违法排污企业保障群众健康环保专项行动工作方案,其内容包括工作目标、工作重点、工作要求,工作步骤和安排以及主要措施。
社会和职能部门也行动起来。市电视台开辟《环保链接》和《环保信息》栏目,通过采取企业和群众访问、焦点问题透视等多种形式,广泛宣传专项行动目标、任务、要求,全面及时报道全市专项行动动态。市环保局向社会公布举报电话,实行24小时值班制,接受群众监督。
应城的方向是,工业企业实现清洁生产目标。到今年3月底,全市以大中型工业企业为主体,400多家工业先后启动和实施清洁生产。
把措施搞硬
环保行动是一项系统工程。应城建立部门联动执法机制,规定了各单位工作职责和工作程序,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加强信息通报,通过部门联动,形成政府统一领导、部门联合行动、公众广泛参与,共同解决环境问题的工作格局。
强化环保执法保障机制。坚持查人与查事相结合,严厉查处典型环境违法案件。对拒不执行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干预环保部门依法进行环境执法的;对违反国家产业政策,造成环境污染或生态破坏的;对严重污染环境的企业不依法责令限期治理或不按规定责令取缔、关闭、停产的;对环境违法行为查处不力,徇私舞弊,包庇纵容,致使群众反映强烈的,严肃追究相关负责人的责任,防止职能部门行政不作为和行政乱作为。
环保专项行动是对环保日常执法工作的补充和强化。应城市环保局建立内部分工合作机制,成立了饮用水源地、项目清理、化工企业和工业园区、宣传及协调四个工作专班,将各自的任务分解到人,工作细化到月到旬、到股、站、队。
加大现场督办力度。坚持全面摸底与重点检查相结合,现场纠正与随后处罚相结合,日常监管与专项行动相结合。通过现场督办,去年来该市完成污染整改和治理项目23个,投入资金1585.8万元。
硬措施得到相关企业的积极配合,有力地推动了污染治理。
府河沿线有58家企业产生工业污染源,其中包括湖北双环化工集团等10家大中型盐化工企业。双环公司至今共投入10亿元治污,建成20多套环保设施。他们建立的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通过了国家环保局的认证,成为全国大型化工企业环境管理的样板。
中盐长江公司制盐要从地上和地下取水,过去每小时600吨。他们投入300多万元兴建2个凉水塔及配套设施后,实现了制盐冷却水闭路循环。同时投资100多万元新上静电贮存装置,废水排放量更小,还从废水中提取废水,两年就收回了成本。公司有关负责人说,治污前,每年为污染环境对外赔偿上十万元,治污后节省了这笔费用。产品质量更优,稳固占领了香港市场。现在,全市有一半的企业推广他们的经验。
近年来,该市累计投入12亿多元,完成治污项目200多个。
过去含大量氯化物的污水排放到府河、大富水,致使该水体变咸。应城市环保局去年对冷却水循环利用系统跟踪检查,结果显示:废水全部闭路循环利用,没有外排。
把关口守牢
在治理传统工业的同时,应城市注意把目光放在新办企业上,提早介入进行环境评估。对大项目,及时在涉水涉气上分层把关,提出建议,对轻污染、无污染的项目优先照顾。同时对2003年来70个建设项目进行清理,69个办理环评审批手续,关闭未评先建项目1个。
长江埠全面清理2002年以来新、扩、改建项目。目前,已强制关闭了新兴嘉誉洋伞厂、溶剂厂等5家污染严重的企业,取缔2家不合格的作坊式塑料加工小工厂。
通过环境监察人员加强建设项目现场监察,依法依规管理建设项目。对已立项建设项目,没有实施环境保护竣工验收的建设项目一律不允许投入生产或使用。去年来,环保部门共向有关企业送达整改法律文书32份、工作函件46份,立案查处违法建设项目4个。现在,全市在建项目环评率和“三同时”执行率均达到100%。
今年,应城又明确规定,对完不成节能减排目标任务的乡镇,一律实行“两个停止”、“两个不准”,即停止审批新的工业项目,停止审批新的工业用地;新建项目未通过环评的一律不准开工,在建项目环保设施不配套的一律不准投产。市里从去年开始已把环保工作纳入全市综合考核内容,同时签订责任书。
目前,应城市正在采取行动:有步骤地关停搬迁主城区及周边污染严重的“五小”(小水泥厂、小膏粉厂、小砖瓦厂、小预制板厂和小锅炉)企业,改善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投入近1亿元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群众普遍关心的城市污水处理工厂和城市垃圾处理工厂,老县河改造和盐河水综合治理工程列入今年重点项目。
在污染严重的时候,应城许多地方能见到的是黑压压的烟云,每年的雾天占1/3。通过治理,现在空气清新,树绿花香,已建成省级园林城市。
(记者杨敬文陈书华通讯员孙润华郑毅) |
【打印新闻】
【关闭窗口】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