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测]应城:今年农民增收主要靠政策 |
应城网 2007-4-28 |
|
|
|
|
|
文/ 刘常春
农业年景偏差、农资价格上涨,今年农业增收途径主要靠国家粮食托市收购政策和种粮补贴等惠农政策。
据对应城市15个定点农本调查户农业生产成本收益调查预测,今年粮棉单产均呈增势,粮价趋涨、棉价稳中走高,亩产值趋增,亩成本总体增加,收益增加机率较大。
国家气候中心根据前期大气、海洋、海冰、青藏高原积雪状况、陆地植被状况等因素预测说,2007年年景与常年相比总体偏差,极端天气气候事件较常年偏多,汛期降水分布将以南涝北旱为主,防汛抗旱形势较为严峻, 厄尔尼诺现象将至少持续到2007年第一季度。
农业部组织有关专家综合分析和会商后预测说:2007年长江流域的粮棉病虫害在全国范围内虽显略轻,但仍不可掉以轻心。稻瘟病、纹枯病将偏重发生,条纹叶枯病在长江下游粳稻区继续重发,稻飞虱仍呈大发生态势,稻纵卷叶螟、一代二化螟较大发生,三、四代在长江偏重发生;棉花枯萎病中等发生,棉铃虫三代、四代、苗期棉蚜、棉盲蝽、棉花叶螨偏重发生。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经济研究所预测认为,2006年全球性的农业自然灾害使国际粮源减少,虽然2007年美国、俄罗斯等国扩大了粮食种植面积,但供求缺口仍存;2007年我国水稻播种面积将达到4.385亿亩,预计稻谷产量达1868亿公斤,比上年增长3.4%。加之这两年稻谷托市收购量较多,且托市粮销售缓慢,托市稻谷库存较大,2007年稻谷市场价格虽有下行压力,但在国家的粮食托市政策支撑下,市场粮价不会出现大幅波动,主要粮食品种价格将会在国家调控的目标价位上保持稳定运行,粳稻价格持续走强,糯稻需求增长价格看好。
国家发改委价格监测中心预测,2006年棉花年度国内棉花产量有较大幅度增加,供给压力得到缓解,而2007棉花年度产量再度增加存在一定难度;纺织业保持快速发展,使国内棉花需求增加,但棉纺行业利润率下降,势必影响企业对棉花价格上涨的承受能力,制约棉价上涨,使棉花价格保持稳中略升态势。
根据上述自然气候、病虫害发生趋势、市场供求和政策走向综合分析,今年全国范围内年景与常年相比总体偏差、对应城的农业生产不会构成大的影响,但会使排涝抗旱费用增加;去年应城中晚稻生长期间、稻飞虱特大发生,只使晚籼稻亩产同比减0.2%,其它病虫害发生程度不会比以前年度更严重。同时国家宣布,今年粮食收购价不低于去年、惠农政策要“巩固、完善、加强”。据此预计:今年棉花单产96.7公斤、同比略增0.3%;中籼稻亩产550公斤、同比增0.4%;晚籼稻亩产458公斤、同比增3%。每50公斤皮棉收购价处在635~655元之间,同比约涨0.2%;有国家的粮食托市收购政策支撑,中籼稻收购价处于71~74元之间,同比约涨1.2%;晚籼处于83~86元之间,同比约涨0.7%。每亩主产值棉花、中籼、晚籼分别涨0.53%、1.61%、3.63%。
通过成本模型定量分析,预计棉花每亩物质投入为375.73元、同比增加30.78元、增幅8.9%;中籼稻每亩物质投入255.95元、同比增加6.94元、增幅2.8%;晚籼稻每亩物质投入251.5元,同比增加10.97元、增幅4.6%。种子价格上涨,影响棉花、中籼、晚籼每亩物质成本分别上升5.8、0.6和0.2个百分点;化肥价格上涨,影响棉花、中籼、晚籼每亩物质成本分别上涨1.5、4.1、3.6个百分点;排灌费用增加,影响每亩物质成本分别上升0.7、0.7和1.4个百分点。
扣除现金成本,预计棉花每亩现金收益1042.21元、同比减45.97元、减幅4.2%;中籼稻每亩现金收益为545.61元、加上惠农补贴、每亩现金收益合计589.05元、同比增加8.18元、增幅1.5%;晚籼稻每亩现金收益为510.88元、加上惠农补贴、每亩现金收益合计646.32元、同比增加10.9元、增幅2.2%。
虽然预计今年粮棉仍可增收,但这种增收预期并不十分保险。农民并不希望农业连年非良性大幅度增收,而是希望有一种长效机制能保证农业收入在一个合理水平上逐年略增。他们认为,农业增加收入应主要靠农业科技进步、农业收入结构的改变和农村剩余劳动力(日)的转移和充分就业上。农民更希望政府加大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和投入,让农业增收的实惠真正为农民所享有。 |
【打印新闻】
【关闭窗口】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