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增29亿公斤粮食——鄂实施国家优粮工程纪实 |
湖北日报 2007-6-6 |
|
|
|
|
|
记者吴志远 特约记者马良平 通讯员焦泰文 钟平
仅用3年时间,我省粮食总产就由192亿公斤增加到2006年的221亿公斤。
新增的29亿公斤粮食,从何而来?
这与国家实施优质粮食产业工程密不可分。2004年以来,中央财政投资2.3亿元在鄂实施优粮工程,涉及良种育繁、病虫防控、标准粮田、农机推进等69个项目,带动地方投资2.5亿元。
就在国家有关部门即将对我省的优粮工程总结验收之际,记者走访了应城、钟祥、襄阳、枣阳等先进项目县市。
良种繁育:多1公斤良种,多10公斤粮食
早在农村刚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时,青年农民杨小运第一个向国家交售万斤粮,轰动全国。杨小运背后,是应城作为全国重点商品粮基地对他的强力支撑。
如今,应城又有新贡献:利用该市所具备得天独厚的水稻繁殖、生产、自然隔离等条件,经国家批准在这里建立了我省最大的优质常规水稻良种繁育基地,面积2万亩。
该基地年产常规水稻良种1000万公斤,保证100万亩大田用种。大大缓解了我省优质常规水稻种源少、供求矛盾突出的局面。
包括应城在内,全省在建的水稻良繁基地有8个,总规模16万亩,年产种子能力达4000多万公斤。这些优质稻种下田使用后,新增粮食生产能力近4亿公斤。“要有优质粮,种子是关键;要想多出粮,种子是基础。”
在国家优粮工程中,种子体系建设是重中之重,仅国家投资就近亿元,共有21个项目。围绕种子工程还建立了种子质量监测分中心、新品种示范推广基地,水稻区域技术创新中心。
据悉,种子质量监测分中心建成后,去年全省增加监测种子样品3万份,防止100多万公斤劣种下田。
病虫预报:准确率提高7%,每亩减损4公斤
如果说种子体系建设为粮食增产打下了基础,那么病虫害防控项目,则为粮食增产支起一把“保护伞”。
近日来,枣阳市张湾村农民朱建武,特别喜欢傍晚走进麦田。太阳一下山,一朵朵闪着绿光的“花朵”,就会由远及近在暮色中绽放。
那不是花朵,是频振式太阳能杀虫灯。这种先进的病虫害防治工具,正随着国家优粮工程病虫害防控项目,出现在越来越多的产粮大县。
三年来,有20个粮食主产县,在农业部支持下,建设了农业有害生物预警与控制区域站。
在张湾村,记者看到,由6667平方米标准观测场、1000平方米检测楼,以及356台仪器设备组成的枣阳区域站,正在发挥作用。
每天,麦田里各种病害和虫害的发生状况,都受到观测场上的仪器严密监控。监控数据被自动传到检测楼实验室电脑,提醒人们什么时候该防治病虫害。
通过项目建设,我省病虫害监测、病虫害发生信息的处理和传递手段大大提高。
目前,全省病虫害预报准确率达95%以上,较项目实施前提高7%。去年,项目区病虫防控面积达1200万亩,减少粮食损失达3亿多公斤。
标准粮田:投入1元钱,回报10元钱
对我省47个粮食主产县而言,长期以来,对耕地重用轻养,重产出轻投入,耕地地力下降,土质恶化。因此,优粮工程的另一个重要内容是开展标准粮田建设。
农业部安排在钟祥、监利、洪湖等6县市,各建4万亩标准粮田,建设内容包括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地力建设、化验室建设、配肥站建设等。
在钟祥市军营村,记者看到,经过水泥沟渠、灌溉泵站、机耕道、农田林网的建设,常年低产低效、靠天收的4万亩农田,变成了旱涝保收的一流粮田。
村支部书记林兆发讲了村民的感受:“原来3个小时才到田里的水,现在只需要1个小时,省工省时省钱。”
通过项目建设,6个县市的水稻单产,比前三年平均亩产增50公斤,加上减少化肥的投入,每亩耕地平均增收130元。
专家测算,按粮田标准化建设后发挥10年效益计算,其投入产出比为1:10以上。
农机装备:播收机械化,亩增粮食50公斤
今年夏收,对于襄阳区唐庄村的姚明福来说,异常轻松。家里15亩小麦,请台联合收割机,大半天就割完,小麦在田里就脱粒装袋,扛到路边就卖掉了。
以往,夫妇两个要花上20天来收割、捆扎、打场、晾晒、装袋,等小麦侍弄完,人也掉了一层皮。
解决农村劳动力尤其是青壮年劳动力越来越不足的问题,也是国家优粮工程需要面对的紧迫问题。显然,大力发展机械化是唯一选择。
国家先后在襄阳、松滋、曾都、洪湖等13个县市区,投入1300万元,用于购机补贴,引导农民投入资金近亿元。
项目实施以来,项目区新增农机具3500多台套,其中大中型拖拉机近600台,高性能插秧机近600台,联合收获机900多台。
经测算,水稻机插比人插每亩平均增产30公斤以上,机收与人收相比,亩均减少粮食损失20公斤左右。
项目区因此节约生产成本3000多万元,减少粮食损失500万公斤以上。 |
【打印新闻】
【关闭窗口】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