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张海迪”田子君:我以轮椅当翅膀 |
湖北日报 2007-9-27 |
|
|
|
|
|
“今天,我比往日都起得早。因为学生们都在上课,来看书的人少,我想利用这时间整理一下在武汉大学学习的心得体会……”“武大学习,对我来说,既是圆梦,也是为了掌握更多的心理学知识,以期在接听热线时,可更好地为他人解开心灵的疙瘩!”
13日,记者来到应城市田店镇田子君家,听她滔滔不绝地讲述着心中的喜悦……
子君生活在一个很不幸的家庭,3岁那年,一场莫名其妙的病使她瘫痪了;比她小3岁的妹妹下肢先天性瘫痪,没有走过一天路,父母在武汉等地到处求医问药,一直无效,至今只能靠双手在地上爬行;最小的弟弟也被诊断为“进行性肌营养不良”,浑身肌无力,每天都要吃药。
一年下来,三人的药费至少得在8000元以上。1995年,为了巨额的医药费,父母不得不南下打工,家里的重担全部落到子君肩上。
她坐在小木椅上,靠畸形的双手挪移着椅子,去操持家里的一切:做饭,洗衣,扫地,常人几分钟能做的事,子君需20分钟甚至更长时间,弄一顿简单的饭,也要2个多小时。
在父母外出打工的日子里,子君记不清,多少次生病的她,咬牙为弟妹做饭;说不清,如何让可怜的生活费支撑着姐弟三人的生活和病体。
小时候,子君不能上学,她每天孤单、寂寞地坐在小木椅上,脸上常常挂满了泪水。母亲悄悄到学校给她买回课本,夜深人静时,只有初中文化的母亲不顾干完一天农活和家务的劳累,一笔一画地教子君读书写字。
聪明好学的子君如饥似渴地学着,母亲下地、做家务时,她就捧着书本独自揣摩,或向上学归来的小伙伴求教。只要看见别人拿着书,她就借阅;别人丢弃的旧书旧报,她如获至宝。
借助一本破旧的小词典,子君慢慢地能囫囵吞枣地读书看报了。一天,她看到了张海迪的故事,更增强了学习的信心。
1993年,母亲给子君买了个小收音机。听过几次主持人念听众来信后,她意识到,书信最能表达内心的感受,于是她试着给广播电台寄出了第一封信。几天后,信被全文播出。从此,她开始了用文字表达自己的创作之路,作品相继在省市电台、报刊、杂志上发表,有些还在征文比赛中获奖,2004年写的《打工的母亲》一搞,获湖北电台举办的“打工故事”征文一等奖。
一篇篇作品发表,让田子君的生活愈来愈充实,她憧憬着美好的未来。去年,在朋友们的帮助下,她如愿买回一台旧电脑,用3天时间学会了五笔字型,开始在电脑上写小说。
随着在电台、报刊上发表的文章越来越多,很多不认识的人给她写信了,她每信必复,和朋友们在信中相互鼓励,用乐观向上的精神同命运抗争。
“回报社会是我最快乐、最有意义的事!”这是子君发自肺腑的话。
今年元月份,孝感市委宣传部给她捐了一千多本书,她建了一个图书阅览室,为当地的中小学生提供一个课外阅读学习的空间。
听说一些打工人员不会用电脑,她便用别人捐赠的钱买回多台电脑,为外出农民工开设电脑培训室。
为让更多的青少年和家长与子君沟通交流,今年三月,共青团应城市委将子君的电话设为青少年心理健康咨询热线,热线开通后,全国各地向她进行心理咨询的朋友络绎不绝。
一位远在深圳的男青年因打架斗殴服过刑,刑满释放后,总认为许多人用一种异样的眼光在看他。子君对他说:“你想做一个什么样的人,就一定能做到;人的生命只有一次,人活着要有信念,要让信念与生命一起同在,这样生命才更有价值和意义……”经多次开导,这位青年重新树立起了对社会的信心,找到了一份称心如意的工作。
自己也能帮助别人,子君体会到了一种快乐和满足,她在诗中写道:“我去茫茫的人海寻找我,身边的你告诉我,那个对苦难微笑的人就是我,虽生命脆弱,心里却点燃着一团火。” (记者 孔奇志 通讯员 郑毅 高春华)
|
【打印新闻】
【关闭窗口】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