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锦堂(应城人):难忘汉味小品上春晚 |
湖北日报 2007-11-12 |
|
|
|
|
|
周锦堂艺术档案 1954年出生于湖北应城,国家一级演员,中国剧协、中国电影表演学会会员,武汉人民艺术剧院党委书记。代表作品有话剧《于无声处》、小品剧《搭白算数》、影视作品《至高利益》等。2006年首次以小品《招聘》闯入央视春节晚会。曾荣获中国话剧金狮奖、文华表演奖、CCTV全国喜剧小品大赛优秀作品奖、我最喜爱的春晚节目奖等。在本届艺术节参演剧目《张之洞》中,扮演主角。 记者:您是个很特别的演员,既能演正剧,又能演喜剧。比如话剧《张之洞》,您塑造了一个令人肃然起敬的晚清大臣形象。而您主演的《搭白算数》、《你嚇我》等汉味喜剧,又笑料不断,令人捧腹。 周锦堂:演员考虑的头等大事是观众的需求。演正剧或喜剧,都是尽一个演员的本分。我们这个时代,不仅需要高扬主旋律,也迫切需要笑声来滋润生活。 记者:谢谢以您为代表的一批演员,给观众带来那么多的笑声。这笑声不仅来自荆楚大地,还响遍全国。特别是去年中央电视台春节晚会,汉味小品《招聘》首次在央视春晚露脸。我还记得您的开场台词:洪湖水浪打浪,一浪把我打到春节晚会的舞台上。 周锦堂:第一次走上春晚舞台,是我艺术生涯中难忘的经历,也是这么多年来,我们努力的一个回报。正式入选春晚的那一刻,我想到的是,我们身后是湖北6000万家乡父老。 记者:汉味小品亮相春节晚会,真正体现了央视开门办春晚的宗旨。为什么在上春晚的激烈竞争中,汉味小品走到了前面? 周锦堂:首先是它的平民性,汉味小品都是一些我们身边随处可见的小人物,他们的喜怒哀乐更易引起人们的共鸣;其次是它的喜剧风格,含蓄内敛的幽默风格,让全国观众看着新鲜;第三是湖北有这么一批演员,不仅生活积淀深厚,还有着极强的喜剧创作能力。 记者:春节晚会是亿万观众瞩目的大舞台,您第一次上春晚紧张吗? 周锦堂:压力很大。这种压力来自两个方面,一是能不能让全国观众接受,二是怕有负家乡父老的厚望。另外,备战春晚特别苦,特别累。去年在北京,我们4个人吃掉了十几箱方便面。再就是睡眠不足,睡个好觉是件很奢侈的事情。 记者:去年除夕之夜,我早早就等着您的出场。令大家高兴的是,《招聘》后来获得了“我最喜爱的春晚节目”奖。 周锦堂:非常感谢观众的厚爱。这表明,汉味小品是可以走向全国的。春节晚会的小品舞台,不仅仅是为北方大腕准备的,只要节目本身质量高,上春晚也并非“难于上青天”。 记者:今年的小品《钓鱼》,到了最后关头遗憾作别春晚,我们十分惋惜。不过,这似乎并没影响你们上春晚的积极性。听说您正在紧张准备,让汉味小品再上春晚。 周锦堂:今年初进京后,《钓鱼》被修改了多次,我只能说我们尽力了。至于明年春晚,我也只能说会尽最大的努力。汉味小品从真正意义上走向全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记者:再过几天,话剧《张之洞》就要参演八艺节了,作为主角的您一定非常繁忙,感谢您抽空接受专访,预祝《张之洞》再次取得成功。 周锦堂:谢谢你对武汉人艺的关注。我坚信,武汉人艺一定会有更多的欣喜让全省人民分享。 |
【打印新闻】
【关闭窗口】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