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城:文化暖风拂面来 |
应城网 2008-1-7 |
|
|
|
|
|
——应城建设文化强市纪实
记者 郑毅 丁艳红
汤池流大川。应城汤池,遐迩闻名。 应城,还是史上有名的“膏城”。明嘉靖年间,此处膏、盐并采,出现“舟楫载运,行销江北”的盛景。 文化底蕴深厚,旅游资源丰富。如今的应城市,大打文化旅游牌,着力建设文化强市,一股股文化热浪扑面而来。
两种历史文化引人注目
在应城,两种历史文化引人注目:膏盐文化,灵泉文化。古往今来,应城颇为壮观的“十里膏城”,“膏洞号子”、劳动歌谣以及有关膏盐的故事,流传甚广。 应城市提出,深入挖掘膏矿工业遗址的文化内涵。 应城市委*sj*谢思芳等,亲自到膏矿工业遗址进行实地考察,提出建设应城膏盐文化地质公园的构想。目前,该项目已向国家文物局申报,在国家矿山地质公园立项。 石膏雕刻,是应城传统美术工艺。目前,全市石膏雕刻产品,品种发展到500多种,出口到日本、美国、瑞典、英国和香港、台湾等国家和地区,年创汇80万美元以上。 灵泉文化,更成为当今应城走向世界的名牌。 2005年,应城投入1.5亿元建成华中地区规模最大、设施最完备的温泉旅游休闲度假景区,集温泉沐浴、休闲保健、生态旅游、红色教育于一体,至今共接待游客180万人次,每年收入上亿元。 旅游的火爆,带动了温泉文化发展。集荆楚蜀渝等地的特色小吃、名优特产、古玩字画、民俗表演、茶楼酒吧等于一体的风情旅游古街,汤池西街开业,建筑风格秉承明清徽派模式,置身其中,仿佛回到那古朴悠远的明清时代。以“黄瓜”和刘喜年为代表的12名汉口吉庆街艺人,来到汤池,带来了吉庆街的表演形式,汤池西街一时成为应城的吉庆街,慕名而来者络绎不绝。 目前,由北京大学承担的《汤池旅游区规划》课题通过评审,依据汤池的人文、资源背景,按照五星级景区进行建设,建成后年接待可达90万人次,年经营收入可达5亿元。
十大协会盘活群众文化
人民群众是文化建设的主体。应城市委、市政府认为,建设文化大市,必须发动群众全面参与,充分调动其积极性。 成立摄影家协会、作家协会、音乐舞蹈协会、篮球协会、书画协会、诗词楹联学会、乒乓球协会、羽毛球协会、信鸽协会和蒲阳花编辑部,应城文体协会组织达到10个。 领导挂帅,协会运作,活力四射。应城在全省率先实行文化建设由市级领导班子成员挂帅,每个市领导根据自己的爱好与特长参与协会。谢思芳任乒协名誉*zx*,*sz*朱高文任篮球协会名誉*zx*,市委副*sj*汪继芳任音协名誉*zx*,市政协*zx*张诗勤任书画协会名誉*zx*,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熊建平任市老年体协名誉*zx*…… 扶持协会会员的优秀作品结集出版,在建市20周年时,出版了《蒲阳花正红》、《应城书画》等一批优秀作品。 积极引导企业办文化,让经济能人和有条件的富裕镇村投资文化产业。应城籍民营企业家刘宝林,捐资在应城一中兴建面积达1800平方米的宝林艺术楼,作为艺术、美术教育基地,省书画协会在此挂牌“湖北省书画教育实验学校”。 协会已成功举办迎春摄影作品展,“弘扬婚育新风、构建和谐家庭”摄影作品大赛,“珍惜国土资源,共创和谐应城”摄影大赛,“走进东马坊”首届摄影展等主题活动。 季季有比赛,月月有项目,天天都有小高潮。一系列文化体育活动,极大地丰富了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
文化产业提升城市品位
行走在应城街头,数码电影城、金色年华娱乐城、崇文图书应城连锁店、应城会堂……各种华丽精美的文化场馆,让人目不暇接。近年来,应城市进一步加大文化设施建设力度,着力提升城市文化品位。 兴建了集演出、集会等多功能于一体的应城会堂,修建了杨家台休闲园;投资12万元,整修文峰公园;投资1200多万元,兴建占地120亩的应城广场,添置露天娱乐设施,成为中心城区文化活动中心。拨给博物馆配套经费5万元,整修纪念馆;每年拨款10万元,用于图书馆购买图书;拨款1万元,用于文物保护。 引进客商投资2000万元,建成面积8500平方米的全省第一家县(市)级数码电影文化娱乐城;引进资金400万元,兴建金色年华娱乐城;引进省新华书店与市新华书店共同出资400万元,建立崇文图书应城连锁店。目前 ,应城市的文体固定资产,由2718万元增长到3726万元,增长37%。文化场馆设施配套改造,为市民的业余文化生活提供了完备的活动场所。 全市文化产业经营,呈现良好势头。目前,全市已涌现各类文化产业经营户250家,从业人员3000人。有文化中心户193家,有民间文艺团体27个。
|
【打印新闻】
【关闭窗口】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