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城网4月17日讯(记者郑毅、冯辉):17日,孝感市新农村文化建设现场会在应城召开。孝感市委常委、宣传部长栾春海出席会议并作重要讲话。他强调,要强化责任,把握机遇,用心思考新农村文化工作,专心发展新农村文化事业, 着力推进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贡献。孝感市委宣传部副部长邱启明、市文体局局长丁国琰,应城市委书记谢思芳,市委常委宣传部长邹巧琳、副市长李晚霞出席会议。孝感市各县市区委宣传部部长、文体局长参加会议。 当日上午,与会同志参观了应城广场、大普村文化活动中心、子君书屋、银兴应城电影城、杨岭镇综合文化站、汤池西街等文化阵地。下午,各县市区委宣传部长就新农村文化建设进行了交流。 应城市委书记谢思芳出席会议并致辞,他首先代表市委、市政府,向会议的召开表示热烈的祝贺!并向与会领导和全体人员表示热烈的欢迎!谢思芳指出,近年来,应城市委、市政府在努力深化改革和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十分重视文化建设,特别是高度重视农村文化事业的发展,始终把农村文化建设纳入全市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逐年增加对文化建设的投入,不断加强文化阵地建设,初步形成了以市文化单位为龙头,乡镇文化站为枢纽,村文化活动室为基础的多层次文化网络;坚持农民主体、市场运作,特色鲜明的文化活动在农村基层蓬勃开展;发挥各类协会作用,网络组织文艺工作者深入农村采风创作,具有浓郁乡土气息的佳作不断涌现;加大广播电视村村通、文化中心户、农家书屋、农村电影放映等公共文化服务工程建设,较好地满足了农民群众求知求乐的文化需求,形成了积极向上的文明乡风,从农村走出了季元发、周元香、彭丽萍3位世界冠军。应城先后获得了全国文化先进县(市)和全国体育先进县(市)等殊荣。 谢思芳指出,孝感市新农村文化建设现场会在应城召开,是对我们工作成果的检验,更是对我们工作的推动和促进,我们将以这次会议为契机,进一步加强对农村文化建设工作的领导,再举措施,再加力度,推动农村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为构建和谐社会作出新贡献。 随后,应城市委常委、宣传部长邹巧琳在会上作了主题为《打造特色文化品牌,共享文化建设成果》的交流发言。邹巧琳指出,近年来,应城市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把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贯穿文化建设的全过程,认真落实国家关于文化工作政策和法规,不断加强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强化多层次文艺人才队伍培养,抓特色,树品牌,求实效,推动基层文化健康发展,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丰富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邹巧琳指出,为了切实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着力解决文化民生问题,应城市按照市级抓重点,建设文化服务龙头工程;镇级抓亮点,构建文化服务品牌工程;村级抓网点,完善文化服务基础工程;有序推进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三大工程建设,逐步完善基层文化服务网络,夯实基层文化建设基础。通过市场运作“办”文化,整合力量“送”文化,挖掘潜力“种”文化,开展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群众喜闻乐见的群众性文化活动,满足群众多样化文化需求,让群众在参与中增强素质,陶冶情操。应城市非常注重加强文化创作队伍、专业文艺演出队伍、农民文艺队伍三支队伍建设,为开展文化活动,繁荣文艺创作提供人才支撑。在谈到下步工作时,邹巧琳指出,今年,应城市将进一步深化认识,加大投入,发展龙头项目,培育文化产品,打造文化品牌,通过加强对文化遗址和旅游景点的保护,继续抓好应城矿山公园项目建设和膏盐博物馆建设,完善农村公共服务工程建设,繁荣文化活动,实现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与繁荣。 孝南、汉川、孝昌、安陆、大悟、云梦各县市区委宣传部负责人也分别作了交流发言。 在认真听完各县市区的交流发言后,栾春海在会上作了重要讲话。他指出,从2005年到今年,孝感市已经连续四年召开全市新农村文化建设现场会,着力推进新农村文化建设,促进了新农村文化事业的发展。农村文化服务网络体系初步建立,形成了以县市级文化中心、文体馆为龙头,以乡镇综合文化站为主体,以村级文化中心农户为依托,以民间演出队、农民乐队等这补充的发展格局。目前,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文化“三下乡”活动积极开展,农村文化主体活跃。去年,全市新建文化站15个,村级文体活动场所175个,文化科技中心户210个,涌现出了一批舞台艺术佳作,得到了文化部领导的充分肯定。 栾春海指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目的就是要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让人民共享文化发展的成果。他强调,加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是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改善民生,维护农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重要内容。要围绕贯彻落实中央和省有关文化精神,树立公共文化观念,坚持把发展公益文化事业作为保障人民基本权益的主要途径,加大政府投入力度,促进农村公共文化设施建设,为公共文化活动开展打下基础。 栾春海要求,要按照以城带乡、以工扶农的要求,统筹安排城乡文化活动,大力开展送文化、送电影、送图书下乡,把文化资源全方位送给农村,保障群众基本文化权益。要积极扶持、培育深厚群众基础、深受群众喜爱的特色品牌,培育一批文化特色村镇,建设特色文化。要打造楚剧之乡,为农村提供更多更受欢迎的精神食粮。 栾春海强调,各级党委政府和宣传文化部门要高度重视农村文化建设,把乡镇文化工作放在重要议事日程和工作重点,加强对农村文化发展工作的组织和领导,形成党委领导、政府组织、部门参与、乡镇文化站实施新机制。要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在经费投入、设施建设、队伍建设、文化活动、文艺创作进行逐项考核。要坚持民办、民营、民享,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参与农村文化建设的积极性,不断培育农村新型文化主体,充分发挥他们重要作用。 |